故事:死囚临死前作一首诗,朱元璋听完不喜反怒:把监斩官拖去斩了

失重外太空 2022-04-20 18:19:06

洪武年间,皇帝朱元璋看着堂下的男子,眉头一挑,转身问旁边的监斩官:“此人临终前可有留下什么话语?”

监斩官一时虽然不知道到底自己犯了什么事,但是心中莫名其妙地感到大事不妙。

“启禀皇上,他……他写了一首诗……”监斩官战战兢兢地把这首诗告诉了皇帝。

皇帝听完勃然大怒!“如此文才,你却视而不见!可谓昏庸!”

监斩官被吓得连连磕头认罪:“微臣知罪!微臣知罪!皇上饶命!皇上饶命啊!”

皇上没有饶了他,很快他就让人处死了监斩官。

犯人临终前到底说了什么?这其中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呢?

大将军蓝玉

这位倒霉的监长官到底叫什么名字已经无法考证,但是他负责处置的那位死刑犯,却是明代颇有名气的文人——孙蕡。

说起孙蕡被处死,其实挺冤枉的,他本人并没有犯下什么大错,不过在古代封建王朝,朝廷官员乃至于文人名士,一旦站错队就很有可能被株连。

其实他根本没站队,只是为大将军蓝玉作诗题画而已,但是他却因此成为蓝玉案中株连被杀的人之一。

说起蓝玉案当然必须要提起朱元璋,朱元璋出身贫寒,真真正正是从社会最底层登上最高位的草根皇帝。

他少年时过得异常艰难,在投奔红巾军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磨难后,他终于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打拼出一片天下。

朱元璋不仅仅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他也是一位非常重要且评价很高的皇帝。

朱元璋一统天下后,他采取了很多政策和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蓝玉意图谋反一案,就是朱元璋的手段之一。

在这一重大政治事件中,因为牵连其中,而被杀戮者超过了1.5万人。

蓝玉是何许人也?

他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刚刚投身军旅蓝玉就跟随常遇春,因为此人有勇有谋,而且心思细腻,所以常常打胜仗。

常玉春在朱元璋面前说了他不少好话,他也因为战功屡获升迁。

明朝刚刚建立时,战火纷飞,蓝玉率领军队东征西战。

因战功显赫,洪武十二年(1379年)他被朱元璋封为永昌侯,爵位世袭。

洪武十四年(1381年),蓝玉跟随傅友德、沐英等人,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征云南。

这次征战,将原本一部分盘踞在云南的元军势力全部铲除。

蓝玉在此战中立下了很大功劳,不但增加俸禄,而且他的女儿还被册封为蜀王朱椿册的王妃。

洪武二十年(1387年),蓝玉与冯胜等人率军北征元太尉纳哈出,此战再次大获全胜,不但生擒纳哈出,还获得了不少元军的人马。

就在这次征战中,冯胜获罪,蓝玉接替他成为了大将军。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率领15万大军在捕鱼儿海大败元军,诸多元军将领被杀或者被俘,只有元主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得以逃走。

蓝玉及其部属俘虏了元军男女77,000多人,其中包括不少元朝的王氏子弟以及嫔妃、公主、官员等等,除此之外还缴获超过15万头各种牲畜。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非常高兴,把蓝玉比作卫青、李靖等历史上的名将。

这一次班师回朝之后,蓝玉就被晋升为凉国公。

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蓝玉又先后前往四川、贵州、兰州等地,平定叛逆或者追讨逃寇,立下战功无数。

与此同时,朱元璋对待蓝玉也越发优待,蓝玉本人及其家族便自恃劳苦功高,日渐狂傲嚣张起来。

蓝玉本人续养了许多庄奴、义子,仗着自己的权力和势力横行霸道,甚至他因为强占民田的事被御史察问时,还胆敢将御史赶走。

一次蓝玉出征返回抵达喜峰关,因为当时看守关门的官吏没有及时开门迎接,蓝玉十分不满,便指使下属直接捣毁关门进入,此事被朱元璋得知后,当然很不高兴。

除此之外,蓝玉在私生活上也比较放纵,据说曾经与元主的妃子有过私情,朱元璋还因为此事批评过他。

本来蓝玉会被封为梁国公,就是因为有一些过失,所以改为凉国公。

为了敲打蓝玉,朱元璋还让人把他的过失写在了世袭的凭证上。

不过蓝玉并没有因为这些事情有所收敛,他仗着自己多年来的功劳,并没有把朱元璋的警告放在心上。

蓝玉肆意收揽军中大权,在被封为太子太傅后,却公开表示自己应该成为太师。

朱元璋对蓝玉越发不喜。

到后来朱元璋甚至基本不会采用蓝玉在上奏时的任何建议。

虽然蓝玉对此感到很不满,但他还没有意识到杀身之祸已近在咫尺。

岭南诗人

前文提到的孙蕡就是因为蓝玉案而被牵连的官员之一。

就孙蕡和蓝玉的关系来看,其实并无太多深交,孙蕡也真是算得上冤死。

不管朱元璋是故作姿态还是真心遗憾,孙蕡的确是当时非常有才学的一个人。

孙蕡字仲衍,1337年出生于广东顺。

他从小就聪明机灵,而且非常喜欢读书。

他读书的范围宽广,并不仅限于传统的四书五经。

孙蕡非常喜欢作诗,提笔成文,而且文笔不俗。

元朝末年,元朝的官员何真占据了岭南一带,在这里招兵买马,扩张自己的势力,孙蕡也被何真以礼相待,与其他4位岭南名士并称为“南园五先生”。

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廖永忠率领大军南征,在到达福州时,廖永忠给何真写了一封信,劝他就此归顺明朝廷。

何真审时度势后认为,元朝大势已去,他只能归顺明朝。

于是何真率部投降,当时他的降表就是孙蕡所起草,孙蕡自然也跟随何真归顺了明朝,此后廖永忠非常欣赏孙蕡的才能,于是让他主管当地的教育工作。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极盛时期,许多文人通过科考走上仕途。

孙蕡本身颇具才学,自然也希望能够以此让自己更进一步,他也决定要参加科考。洪武三年(1370年),孙蕡参加了明朝的科举考试。

当他得知自己考中之后,当然十分高兴,亲朋好友也纷纷向他道贺。孙蕡希望自己能凭借自己的一腔热情和所学,为国家和人民做些实事。

现在翻看历史,难免感叹,要是孙蕡当时没有考中,就在乡野间做一个逍遥的文人,是不是结局就会截然不同呢?

很快,孙蕡被派遣到工部织染局担任官员,在这里没呆多久又调到虹县担任主簿。

这个差事与百姓们接触得很多,孙蕡从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经验。

此时正是战乱过后,新朝伊始,四处都是居无定所的流民。

这些人穷困潦倒交加的人聚集在一起,如果没有正经事做,没有生活的希望,那么很容易再起祸乱。

孙蕡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一群体的状况,为了让这些人能够有个盼头,日子过得更好,他一直在用尽各种方法安抚流民。

他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励流民耕种,并且就在当地安家落户。

这些政策给流民们带来了一些好处,很多人都在这里恢复了正常生活。

由于孙蕡在虹县政绩出众,仅仅一年后就被招为翰林典籍,参与修撰《洪武正韵》的工作。

《洪武正韵》是朱元璋亲自下令编撰的韵书,他认为之前的韵书不符合“中原雅音”,再加上在此之前朝廷官方已经有百年没有再编纂韵书,所以应该“一经中原雅音为定”。

乐韶凤、宋濂、孙蕡等人奉诏编成了这部一共16卷的官方韵书。

洪武九年,孙蕡又被派到四川监督祭祀,随后调任平原县主簿。

在此期间,孙蕡因为犯下过失罪而被捕下狱,作为惩罚,他被调往京师望都门修城墙。

这样艰苦的日子十分难熬,不过孙蕡倒也没有绝望,他常常在闲暇时唱一些粤语歌,旁人听他唱得有趣,也跟着一唱一和。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竟然传到了朱元璋耳中,朱元璋特意召见孙蕡,让他把所唱的那些歌词朗诵出来。

孙蕡从命,朱元璋听的这些歌词句句都在传达忠心爱国的情怀,于是特意将孙蕡赦免后释放。

洪武十五年,孙蕡被重新启用,担任苏州经历,后来又被派遣到辽东戍边。

虽然孙蕡一生没有当过什么大官,但是他在文学上成就斐然。

他从小就饱读诗书,到十八九岁时已经颇负盛名。那时年轻的孙蕡常常和朋友们一起写诗作画,他与诗友们在广州南园抗风轩组成了一个南园诗社。

最早这个诗社一共有12位诗人参加,其中孙蕡、王佐、黄哲、李德、赵介诗名最盛,这5位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南园五先生”。

自从南园诗社成立后,便在岭南诗坛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岭南诗派在整个中国诗坛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孙蕡之所以位列第一,不仅仅因为他是南园诗社的首创人,更是因为他出众的才华。

诗论家朱彝尊曾经评价道,孙蕡的才华比其他4人都更为杰出。

孙蕡以及南园诗社对岭南诗歌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对其长远发展和繁荣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这种影响持续了数百年,直至现在。

就在明嘉靖年间,诗人欧大任等人在南园故址重建南园诗社。

在明崇祯年间和清朝末年,都有诗人团体在抗风轩聚集以振兴岭南诗歌,由此可见孙蕡对岭南诗歌的影响力。

孙蕡在文学上颇有造诣,但是在政治上并无太大建树。

本来他可以就这样终老,但倒霉的是,而且由于他与大将军蓝玉有一些关系,他因蓝玉案被牵连,朝廷将他逮捕后下狱,很快被判了死刑。

蓝玉案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被锦衣卫告发谋反。

此时朱元璋正在想方设法地加强中央集权,而且他对蓝玉忌惮已久,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很快蓝玉就被判定为谋反罪。

蓝玉戎马一生,曾经斩下无数敌将的头颅,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也会死得如此凄惨。

他本人被剥皮食草,抄家灭三族。除此之外,由他所牵连的文武官员达到数万人,其中约有15,000人被杀。

其实,尽管朱元璋对蓝玉有诸多不满,如果太子朱标没有早亡,那么也许蓝玉还不会死。

朱标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长子,他可以说是从生下来开始就被作为朱元璋的接班人在培养。

当时朱元璋正在领兵攻打南京,得知长子出世后,还特意跑到山上题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可见朱元璋对朱标的重视程度。

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时,朱标才刚刚十岁,于是朱元璋便立朱标为世子。

此后一直到朱标因病去世,朱元璋都坚定不移地将他视作下一任皇帝。

所以朱元璋一直非常重视对朱标的培养教育,除了自己亲自上阵,还特意请来许多当世大儒当朱标的老师。

后来朱元璋当上了皇帝,朱标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

此后朱元璋把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等功臣元勋都分给朱标。到朱标长到22岁时,朱元璋便将许多政事交给他处理,有意让他学习治理国家和朝政。

在朱元璋的精心培养下,朱标也非常争气,与朱元璋的严酷火爆相比,未经沧桑的朱标温文尔雅,为人敦厚,对待大臣和老师都非常尊敬,在朝中和民间都拥有很高的声望。

他见自己的父亲有时手段过于严苛,还建议他稍微宽容平和一些。

对待自己的兄弟,朱标也非常友爱。晋王朱棡性格娇纵,被人告到朱元璋那里说图谋不轨,朱元璋本来想要问罪于他,幸好朱标哭着说情才免遭此罪。

朱标在为政上有多年执政经验,朝中群臣也对他非常拥戴。

如果朱标活着,朱棣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起兵的。

朱元璋也事事为朱标打算,为他留下了许多重臣使用,其中就包括蓝玉。

蓝玉和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关系一直非常好,如果是朱标顺利继承皇位,那么蓝玉一定会尽心尽力地辅佐,可惜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病去世。

此后朱元璋就打算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帝,此时功高震主的蓝玉等人显然不能留下。

因为蓝玉案牵连了数万人,仅是被处死的人就多达1.5万,更不用说还有许多被抓捕下狱的人。

孙蕡非常不幸,也在其中。孙蕡虽然是一个文臣,并不像蓝玉那样驰骋沙场的武将,但是由于他才名在外,蓝玉也略有耳闻。

蓝玉曾专门请他为自己写诗题画。孙蕡没有拒绝蓝玉,这件事此后也成为了他的催命符。

孙蕡临终前,知道自己绝无侥幸逃脱的可能,因为蓝玉一案已经牵连了太多王公大臣。

想到这件事,他也非常感慨,于是便当众吟诵了一首诗:“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这首诗非常悲凉,写尽了孙蕡在临终前悲哀的心情。

大概意思就是说:天色已经黄昏,催命的鼓越来越急,眼看自己就要奔赴黄泉路,这一去再无回头之日。

黄泉路上可没有让客人住宿的地方,今晚他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

监斩官在场自然也听到了孙蕡的这首诗,不过他并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

他也没有做出任何表示,只是按照流程把孙蕡斩首了事。

谁知此事让锦衣卫报告给了朱元璋,朱元璋特意召见了这个监斩官,问他孙蕡在临终前说了些什么?

监斩官当然不敢隐瞒,只有一五一十地告诉朱元璋,谁知朱元璋听了后却勃然大怒,他斥责监斩官没有留意到孙蕡的才华,命人将监斩官处死。

孙蕡死得有点冤,其实这个监斩官死得更挺冤。

他只是在执行自己的任务而已,谁知道天威难测,朱元璋扭头就因为可惜孙蕡的才华而杀了他。

不过,也有人认为,其实朱元璋杀死监斩官并不是因为可惜孙蕡的才华,而是因为此人没有将所有的情况一五一十地上报。

这恰恰是朱元璋无法容忍的,他也正好借此机会来敲打其他朝廷官员。

也许他也因蓝玉案牵连甚广感到后悔,不过他当然不会责怪自己,于是这位监斩官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倒霉蛋。

结语

朱元璋的真实想法,现在已不得而知。不过从这件历史中的小事可以看出,封建社会的君王凌驾于法律之上,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孙蕡是如此,那个监斩官同样如此,只要君王一声令下,庶民或是权臣都可人头落地。

-完-

丨书书

0 阅读:69

失重外太空

简介:工作中最重要的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