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古代餐桌上的猪肉文化

淼淼寻史 2022-10-05 14:55:10
前言

作为中国人,最近什么事情牵动着我们的心,除了当下疫情,当然还有猪肉的价格,毕竟我们一日三餐,猪肉一直都是餐桌上的劳模,基本从不缺席,小到日常饮食,大到酒席宴会,都有它的身影。

如果某一天某一顿饭的餐桌上没有了猪肉,那这顿饭就是不完整的,会觉得心里像有什么东西缺了一块。

我们究竟为何会对猪如此痴狂,这得从我们的老祖宗开始说起,那么就来了解一下,古人们和猪之间的种种纠结情缘,让你把猪肉吃个明白!

一、原始人类和野猪的交易

要了解猪肉,就得从家猪下手,我们会有这个疑问:家猪是怎么来的?在远古的某个时期,原始人类发现光靠采集和狩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壮大的族群了,于是为了填饱肚子解决温饱,人们开始绞尽脑汁。

这时一部分的人突发奇想开始圈养野兽,这样就可以不用跑大老远去打猎,需要的时候吃掉,渐渐的他们开始掌握了驯养野兽的技术,这就是最初的畜牧业。

然而拿什么来养呢,一开始人们赶着这些野兽到草料富足的地方,跟随着草的生长方向迁徙,之后人们发展了种植技术,便开始种植草料喂养野兽,从此就不需要到处迁徙了。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华夏大地上的原始人也pick到了心仪的动物——野猪。为什么是野猪而不是其他,其一野猪是杂食动物,好喂养,其二野猪活动范围广,在当时数量庞大,是很好的食物来源。

基于以上两点,野猪成为了圈养动物的首选,也为之后驯化成为家猪奠定了基础条件,对于家猪的驯养正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我们文明的一部分,中国也成为最早驯化野猪的国家之一。

二、中国古代的养猪史

中国的养猪史,据目前可以研究来看,可以追溯到9000年前,在广西桂林甄皮墓中,浙江河姆渡地区以及西安半坡遗址中均出土了一些家猪的化石,足见养猪历史悠久。

而家猪被记录在文献里是在大约3000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上已有了"冢"的象形文字,后来的"家"字的构造,一个宝盖里面有一只猪,《说文解字》中对"家"字的解释是:"冢居之圈曰家",也表明了当时一个家庭要达到"小康"的生活标配。

对于养猪技术,商周时代已经有了专门用于蓄养的舍饲,同时还记载了阉猪技术,这种阉猪性情温顺,肉质肥美,管理方便,是当时乃至造福后世的一大发明。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始大规模养猪,以应对军事补给上的需要,正如《越艳山》中记载的:

"勾践以蓄鸡冢,将伐吴以食土"。

汉朝的养猪技术也有提升,人们开始挑选最优良的种猪饲养,在《记胜之出》记载了饲养优良种猪的方法:

"破以为瓠(葫芦瓢),其中白肤以养猪致肥"。

到了东汉末年,养猪已经成为了发家致富的一条康庄大道,我们所熟知的三国猛将如张飞,大将军何进,他们都是养猪户出身,所以当时说自己是养猪的就相当于说自己是腰缠万贯的富翁呢。

到了魏晋南北朝,虽然时局混乱,但是养猪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以放牧为主变成了以圈养和放牧相结合的方式。

隋唐时期,作为两个大一统的国家,生活稳定,开始形成以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为两大支柱的农耕文明。当时养猪业兴旺发达,不少人可以养猪致富,因此称猪为"乌金",不管是大官人还是平民都养猪:

"官冢三千,私养遍地皆有,不计其数。"

这是对当时"全民养猪"的真实写照,杜甫也有诗云:"家家养乌鬼"来描写养猪户多的情况。

宋朝的经济发达,商业政策开放,于是乎更加对养猪户有利,《东京梦华录》记载:

"(养猪户进城卖猪)每日至晚,每群万头。"

庞大的养猪户量,开放的经济政策,以及前人所积攒下来的养猪经验,使得养猪户们犹如"得道升天",人们对猪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据说,当时整个东京汴梁城市的人至少要吃掉数万头猪。

到了元朝,统治者重视发展农牧业,因为本家就是搞放牧的,所以对养猪也颇有研究,提倡要科学养猪,在猪饲料上做好改良,提倡因地制宜,广开饲料。

《农书》中记载,在南方地区的猪饲料应该选择:"江南水地多湖泊,取萍藻及近水诸物",对于北方地区,结合当地作物种类,提出种植薯类,用菜叶喂养猪。

明清两代的养猪业继续发展,明朝时期因为某位皇帝为了避讳(皇帝姓朱)而下令全国禁止养猪吃猪,不过在一段时间后因为这个法令也导致了全国农业遭受打击。

原因是不让养猪,没有猪粪作为肥料,作物长势不好,自然收成也差,皇帝这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于是下令解除该命令,不过以后的猪改叫"豚"。

虽然经历这一风波,明朝的养猪业依然形势良好,猪的种类增多,而且各有特点,当时比较有名的猪,如荣昌白猪,松潘香猪,都是远近闻名的优良猪种,甚至还被引入国外,和当地的猪进行杂交,适应了国外的环境。

到了清时期,开始了比较正式的科学养殖,讲究"七宜八忌",改良了许多肉猪品种,对猪饲料的选取也更加科学,民间养猪潮更盛,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养猪,许多地方都有一首民谣:"要想富,多养猪",还出现了"杀年猪"的习俗,可见清朝是古代养猪最高峰。

三、历史上的名人和猪的故事

某天,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买菜,她的儿子一边跟着一边哭,曾子的妻子说:"你快回去吧,等我回家后给你杀一头猪吃。"妻子回来了,看见曾子抓住一头猪要把它杀了,妻子马上去制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哄小孩子而已不要当真。"

曾子放下手里的刀说:"孩子也不可以骗他,他不懂事,要靠父母言传身教,你现在骗他,等于是教他欺骗,然后孩子会觉得父母不能信任,教育孩子不能这样!"说完曾子就杀了猪并把它煮了。

在宋神宗熙宁十年,也就是公元1077年的四月份,苏轼去了徐州,做了当地的知州,在七月七日,黄河突然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发生了决堤,到了八月,洪水包围了徐州,水位之高达到二丈有余。

苏轼为了解徐州之困,决定身先士卒,带领禁军武卫营,和徐州百姓一起造堤抗洪救灾,经过了将近三个月的艰苦奋战,洪水终于退去,苏轼和徐州百姓也保护了徐州城。

于是全城上下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他们很感谢这位危难当头带领他们走出困境的知州,百姓们杀猪宰羊,热闹好像过节一般,他们还特意送一些自家猪肉和美酒给苏轼,苏轼推辞不掉,于是打算做成红烧肉,回馈给当时参与抗洪救灾的老百姓。

百姓们对这红烧肉表示其肉质鲜美,肥而不腻,对此赞不绝口,赐名曰:回馈肉。而后苏轼在元丰三年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在这里生活的时候给自己安了一个称号:"东坡居士",于是"回馈肉"正式改名为"东坡肉",这也是大名鼎鼎的东坡肉的由来。

三国时期,曹操在赤壁安营扎寨,打算用战舰渡江攻打东吴,没想到的是那天东风大作,东吴大将黄盖用火点燃了曹军战舰导致溃败,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战前,东吴军中想好了用什么开引燃,当时要作为火弓箭的基本四大材料是猪油,硫磺,木炭和麻油,这其中的猪油最关键,而且如果要燃烧时间长,那么还得选择一种特殊的猪油。

这时候有人提议去建业和荆州找一种能盛产脂肪的猪,这种猪出油高,油脂洁白犹如汉白玉,是最专业可靠的燃火材料,就是靠着这一种猪的脂肪,才有了精彩的火烧赤壁。

总结

中国的养猪历史悠久,随之诞生了一系列的关于猪的文化,十二生肖的最后一位就是猪,猪也是继狗之后对人类影响最深远的动物。虽然中国古代是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包括养猪是作为补充,但是其重要作用不能忽视。

时至今日,养猪依然是中国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我国也是世界肉猪生产的第一大国,养殖规模与消费总量都是世界第一。

在现代,我国的早养猪方面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化,专业化,各方面都取得较大进步,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比如环境压力增加,养殖成本高,卫生防控严峻等等。

《全国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到"稳定猪鸡,发展牛羊草食畜"这一原则,迎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未来的养猪业将更加趋向智能化和现代化,逐渐向中小型规模发展,猪不仅是中国人餐桌的常客,更是伴随中国从古至今一路走来的文化伴侣,对养猪业的精细化措施,使我国养猪业更加稳定,使农民生活更加幸福。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