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卡脖子”到如今,“卡”别人“脖子”,反击号角已经吹响了!
从改革初期,我们没有技术,“天价”买国外的机器,国外的专家修机器还要估计防备我们的工人。
到如今我们自主研发盾构机,占领国外一多半市场,如今终于轮到我们“卡”欧美“脖子”了。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长期受制于欧美国家的技术垄断和高价剥削,被迫高价进口核心设备。
而盾构机就是其中一个,一直处于被动被"卡脖子"的状态。
盾构机作为隧道掘进和地下工程建设的"明星装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有了盾构机,可以大大提高隧道开挖效率,缩短工期,保障施工安全。
然而,由于长期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中国曾一度对盾构机技术严重依赖进口。
1997年,中国修建西康铁路时遭遇重大困境。
全长18.46公里的秦岭隧道,如采用传统的人工开挖方式,耗时耗力且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工程需求。
为保证工期和安全,中国不得不从德国进口两台二手盾构机。
然而高昂的单价高达3.5亿元人民币,堪称天价。
更有甚者,德国专家对待中方时态度傲慢蔑视。
该公司工程师在盾构机维修现场拉起长长的警戒线,上面写着惹人反感的"中国人不得入内"的字样,防止中国窃取其技术。
他们甚至曾嘲讽性地表示,中国企业在一百年内无力研制盾构机。
这种公然的歧视和刁难,深深刺痛了在场中国工程师的自尊心。
面对如此窘境,中国政府和科技界痛定思痛,迫切需要在盾构机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突破,掌握核心技术,实现由被动被卡脖子到主动发展的逆转。
2002年,国家将国产盾构机项目列为重点工程,由中铁集团牵头,组建"逐梦之队"专家18人攻关小组,从零开始自主研发。
研发之路并不平坦,项目组面临重重障碍。盾构机结构错综复杂,涉及机械、液压、电气等多学科融合,全部环节都需从头学起。
期间,24岁孕妇王杜娟临产时也坚持参与攻关。
为了搞清楚刀盘刀具结构,项目组耗费5年时间钻研。
2006年,为提速突破,国家大手一挥从国外引进130台盾构机,供项目组对标研究。
绵延6年的艰苦努力终获突破,2008年中国研制出首台"中铁1号"盾构机,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零的突破,成功打破了欧美对盾构机技术的垄断。
之后,中国盾构机技术不断升级迭代,创新不止步。
到2019年,自主研发的"春风号"盾构机在深圳投入使用,总长135米,重达4800多吨,直径达15.8米,创下世界新纪录。
2020年,更是问世了国产"京华号"盾构机,直径16.07米,远超德国产品的15.43米,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到2020年9月29日,中国制造的第1000台盾构机"中国中铁1000号"正式下线。
这标志着中国实现了从完全依赖进口,到成为盾构机制造出口大国的历史性转身,真正实现了从"买"到"卖"的逆袭。
如今,中国盾构机已稳占国内90%、国际市场近70%的市场份额,形成对欧美的反制优势。
在实现盾构机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后,中国开始反击性地采取强硬举措,永久禁止向欧美等国家出口大型盾构机及相关核心技术,切断了他们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技术依赖。
此前,一些欧美国家公然坐地起价,给中国出卖天价盾构机,如今则被切断技术供给,也尝尽了被"卡脖子"的滋味。
同时,中国还将一些引领全球的关键技术列入禁止出口名单,坚决防止核心技术外流。
长期以来,欧美国家利用技术垄断,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断供和不公正对待,如今中国已有足够的实力实现"反制",维护国家利益。
面对欧美的责难和非议,中国政府毫不动摇。
多年来,为实现盾构机自主创新,无数科学家日以继夜的攻关钻研,项目团队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中国人民对此也是体无完肤。
如今大获成功,理应为之骄傲并坚决维护。
中国人民和企业对政府的决策表示坚决拥护。
许多人认为,中国长期在包括盾构机在内的诸多领域被欧美国家任意卡脖子、封锁和欺压,受尽屈辱,已到了反击和坚决捍卫自身权益的时候。
其实在盾构机领域付出巨大代价并终获自主创新能力之后,中国采取了切断对方依赖的"牙还是牙"策略。
通过断供欧美高端盾构机产品,让他们亲身体会被"卡脖子"的滋味,从而被迫遏制技术霸权思维,在平等基础上推动科技交流合作。
中国的做法并非出于报复,而是以"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思路,用反制行动维护国家利益。
盾构机只是个开端,未来中国将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更多前沿领域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实现从根本上的技术自主可控,不再被他国压制和遏制。
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正加速推进自主可控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体系建设,包括操作系统、处理器芯片、算法框架等。
已经相继推出了缓解"被卡脖子"风险的"兆芯"CPU、"师徒渐进式学习"理论等自主创新成果。
生物技术方面中国也已在抗体、疫苗、干细胞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一些重磅产品如替罪羊抗体药物"otes了IVI"等也逐步应用于临床。
中国正在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技术产业生态体系。
航空航天领域,中国更是大力推进自主可控航天飞机、运载火箭、卫星等装备研制,加紧突破高温合金、航天级钕钨体等关键材料和零部件。
天问一号、东风家族等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陆续问世,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迈进。
中国正矢志不渎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突破。
只有全面掌控自主创新能力,中国才能根治被他国技术遏制的顽疾,真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确保国家发展战略能够自主可控。
当然,中国坚持的是有原则的开放,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同时,会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只不过,一切对外开放努力都将建立在自主创新这一坚实基础之上。
只有实现创新能力的根本性突破,才能确保科技交流合作的平等主导权,避免重蹈被人压制和卡脖子的覆辙。
可以预见,未来在更多高精尖领域,欧美国家将无遏制中国发展的机会,也将面临着被中国"反制"的威胁。
例如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领域,中国都在奋起直追,如一旦实现根本性突破,也将大有可能成为制衡欧美的新手段。
"反击号角已经吹响",在盾构机领域的成功只是一个开端。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科技自主创新力度,切实掌控更多领域的核心技术,确保国家发展战略能够自主自立。
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中国也将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科技治理体系,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进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