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中外记者第一次来延安,见到毛主席,写了令人热泪盈眶的话语

轩凌小土豆 2023-05-28 20:18:46

标题:1944年,中外记者第一次来延安,见到毛主席,写了令人热泪盈眶的话语

1944年,日本侵略者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与此同时,日本本土也遭受了规模空前的轰炸,这些残酷的现实打击急需让他们找寻到宣泄口,以便找回点所剩无几的士气,于是,“一号作战”计划便着手实施起来。

而在这个时期,国共谈判正处于僵局,中共中央提出的二十条,国民党直接拒绝,为了继续团结国民党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共中央又将20条改为12条,又遭到国民党的拒绝,鉴于国民党极其恶劣的态度,谈判根本无法继续。

可国共的谈判僵局,并不会阻止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步伐,相反,只会让狼子野心的日本侵略者钻到空子,继而变本加厉。

试想,太平洋战场上的失利和本土遭到大规模轰炸,都没能够阻止日本侵略者对我国的侵略,国共谈判的僵局,又怎么会让宛如豺狼虎豹的日本侵略者放慢侵略步伐呢?

于是,日本侵略者开始了他们的“一号作战”计划:“占领并确保湘桂、粤汉及平汉铁路南部沿线的要地”。

推行这个计划的主要目的有两条。第一条,当时的盟军空军基地正是设立在广西和湖南,那么,日本侵略者实行他们的“一号作战”计划,直接就可以摧毁好不容易建起来的盟军空军基地,而这个空军基地一旦被摧毁,日本侵略我国的面积便会大肆扩张,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条,日本侵略者一旦占领了湘桂、粤汉及平汉铁路,则直接实现从东北到越南的一整条运输线,可跨越的地域范围恐怖到极点,继而让侵略版图无限扩大。

1944年4月,日军便开始了他们恐怖的作战计划。起初,是从平汉路朝着河南方向发起规模巨大的进攻,紧接着,又从湖北出发,顺着粤汉路一路向南,直逼湖南,紧接着,又从湘桂路折回,朝着广西推进,他们的前锋甚至已经到达贵州的独山。

当然,从日本的行军路线可以看出他们的狼子野心,不过,今天的我们会觉得:日本自始至终不过一个宛如我们一个省份大小的岛国,国民党军队起码有二百万,日本侵略者的“一号作战”计划纵使丧心病狂,但在国民党的大军面前,长期长线作战的侵略者,根本不足以造成威胁。

可历史用事实告诉我,天真的后果就是不断被打脸。

国民党大军看到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者,居然出现了闻所未闻的大溃退。

到底有多么的“闻所未闻”呢?

中央文献研究室所著的《毛泽东传》中有这样令人锥心刺骨的一段文字:

短短八个月内,相继丢失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富饶国土,六千多万中国同胞沦于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大后方政治中心的重庆陷入一片惊慌之中。

当时老百姓生活得有多苦呢?电影《1942》里给出了很多很多的镜头,我在观看的时候,时常会有一股窒息感袭来。看着那些逃荒的人们,带着希望出发讨生活,却一次次经历失望。家破人亡时常发生,妻离子散早已司空见惯,忍受着极度寒冷的老百姓,不过是想要解决温饱,到头来却丢了性命,且他们的命大都丢在自己同胞手中。

但是,倘若觉得镜头过于残酷或者过于夸张,那么,去认真了解河南大饥荒时期,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会发现电影拍得还是克制了些,现实远比电影残忍。

因为国民党高层的不作为或者说假惺惺的作为,客气点叫少作为,这场大溃退让六千多万同胞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实在令人痛心不已。

在国民党高层为了利益尔虞我诈,全然不顾同胞生活得有多艰难时,得知国民党大军发生大溃退的老百姓们对国民党终于失望透顶。

在抗日战争时期,人们最关心的便是军事,尤其是日本侵略者的不断扩张,人们将最大的希望寄托给了执政党,为了赢得最后的抗日胜利,老百姓们被不断增加的征粮和征兵压得透不过气,但仍然在竭力忍耐。

但大溃退的出现,将人们对国民党最后的容忍直接践踏了。

当时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得意,他很清楚1944年的侵华日本军只不过是强弩之末,所以他要把最大的兵力尽可能的保存起来,在日本侵略者被赶出国门后,集中精力对付共产党。

所以,在老百姓眼中根本不可思议的大溃退,在蒋介石眼中只不过是一段过渡时期,或者说叫养精蓄锐的时期更为准确。

只是,令蒋介石无法预料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公然挑起皖南事变,早已消费掉了许多爱国人士的赤诚,而这场大溃退更是将国人对国民党最后的包容践踏得体无完肤。

短短8个月,国民党损失五六十万兵力,弄丢了四个省会,一百四十六个城市,单单在豫中会战期间就有37天失守38座城的耻辱记录,还有七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被毁,丧失国土面积高达二十多万平方公里,让六千多万老百姓陷入日军的蹂躏……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大军大溃退留下的恶果。还有,日军当时已经实现了”一号作战“计划,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国民党大军的防御结果,而是日军自身根本无法维护住庞大且漫长的铁路线。

所以,这场大溃退,将国民党内部存在的严重问题暴露无遗,民愤空前沸腾,对国民党的舆论指责不绝于耳,民众纷纷声讨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和抗战不力,民众团结一致要求国民党进行民主变革。

而空前的舆论,也引起了当时英美等国的驻华官员关注和不满。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国民党对消息的严密封锁,加上我军的力量也相对薄弱,所以很多人对真正在抗日战场上竭尽全力的共产党和抗日根据地的情况根本不了解,但皖南事变和这场大溃退,让民众对共产党有了不少了解。

但要说民众对共产党的真正了解,还得从中外记者西北观察团来到延安采访说起。

1944年春天,来自国内外各个方面的压力下,一向对消息严密封锁的国民党终于第一次允许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前往延安等抗日根据地进行深入采访。

1944年6月9日,西北参观团一共21人来到延安,成员包括大名鼎鼎的记者斯坦因、爱泼斯坦、福尔曼、武道、夏南汉神父、普多岑科,还有国民党各大报社的记者和官员。

这些成员的到来,令毛主席很高兴,他觉得终于从国共谈判的僵局中打开了新局面。于是,马上给延安的工作人员交代了和记者们见面的时间。

三天后,也就是1944年6月12日,记者参观团见到了毛主席。金城回忆:“中外记者都想不到毛泽东能这样快地接见他们,并且详尽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回到交际处,大家都感到十分兴奋。”

因为他们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来到延安,自然对延安的一切都感到无比的新鲜,和毛主席的谈话中提了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毛主席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耐烦,而是耐心细致的作出了回答。

谈到国共谈判,毛主席坦诚道:现在还在谈判之中,我们希望谈判有进步,并能获得结果。

这话说得很有深度,纵使国共谈判陷入了僵局,但因为日本侵略者仍然在进行着大规模的进攻,所以毛主席和一众中共中央领导人仍然没有放弃和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进行联合抗日的谈判,并且作出了尽可能的妥协,虽然国民党一直从中作梗,但毛主席的初衷一直很简单:团结抗日。

谈到开辟第二战场,毛主席也很坦诚:第二战场开辟的影响会是很广泛的,直接影响欧洲,没有它就不能打倒希特勒,将来亦会影响到太平洋与中国。

当然,这还没有完,毛主席又铿锵有力的补充道:中国的问题还要靠中国人自己努力,单有国外情况的好转,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是呀,我们自己的问题,除了自己还能够靠谁呢,真正的救世主有且只有自己,毛主席一直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贯穿始终,只有自己努力摆脱困境,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别人的帮忙,只会是一时的,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毛主席的句话,哪怕是放在今天的生活和工作、学习中,仍然是非常适用的。6年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也再一次印证了毛主席的这句话。

当记者问起关于中共的主张,毛主席直接指出:中共希望国民政府、国民党及一切党派的,就是从各方面实行民主。

如果说皖南事变让国人看清了蒋介石的为人,那么这场大溃退则直接让民众对蒋介石丧失了最后的一点点耐心,所以民众开始呼吁早就一直被毛主席在提倡的民主。

简单的话语或许不太可能让记者们真正理解民主的重要性,于是毛主席继续补充道:

全世界都在抗战中,欧洲已进入决战阶段,远东决战也快要到来了,但中国缺乏一个为推进战争所必须的民主制度。只有民主,抗战才能够胜利。我们很需要统一,但是只有建筑在民主基础上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统一。国内如此,新的国际联盟亦将是如此。只有民主的统一,才能打倒法西斯,才能建设新中国与新世界。

毛主席一直在努力推行的民主,今天的我们终于在逐步的推进,虽有瑕疵,但一直在努力完善,也一直在进步。

在毛主席的几次交谈中,毛主席亲切和蔼的形象深深印在了记者们的心中。

毛主席的形象有多深入人心呢?在爱泼斯坦的三段笔记中,看得人热泪盈眶。

第一段,爱泼斯坦这样写道:

“我个人感觉,在延安,毛是可以接近的,并且是很简朴的。他会在遍地黄土的大街上散步,跟老百姓交谈,他不带警卫。当和包括我们在内一群人拍照时,他不站在中间,也没有人引他站在中间,他站在任何地方,有时在边上,有时站在别人身后。”

这段文字令我想起了电视剧连续剧《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只有短短的15集,但古月演得入木三分,豆瓣评分9.2,我看的时候记得是9.4,不知道是我记错了,还是大家又重新打分了,总之,十分好看,也值得一看。

言归正传,爱泼斯坦的这段话,让我想起电视剧里的有个场景,在陕北时期,毛主席和任弼时走在乡间,正谈论着土地改革方面的近况,毛主席掏出烟,可发现没有带火,看到附近山坡上有个老乡在放羊,毛主席和任弼时走到山坡上,找老乡借火。

老乡低下头将嘴里的烟斗对上毛主席嘴上的烟头,毛主席双手护着接口,两三秒的功夫,毛主席的烟燃起来了。之后,毛主席跟老乡说,咱们来摆摆龙门阵啊,老乡欣然同意,于是向老乡问起了对土地改革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

老乡高兴的说,很满意,自己还不仅分到了土地,还分到了几只羊,言语间满是幸福。但毛主席却说,哪有样样满意的,工作总有一些做不到位的地方,还请老乡畅所欲言。

于是,老乡便说,打人不好,自己年纪大了,心软了,看不得别人被打。

毛主席语重心长的对身边的任弼时表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咱们的工作还是要多调查,多实践,做改进。

你看,作为红军领袖的毛主席,身上有一点点架子吗?并没有,作为农民的儿子,无论走得多远,坐上多高的位置,毛主席一直在保持着农民特有的质朴和纯粹。

第二段,爱泼斯坦这样写道:

“毛在延安给我们留下的另一深刻印象是他的从容不迫和安然自得。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正面临十多个抗日根据地频繁的战事和多方面的大量行政组织工作。在和国民党多方面的关系中,他是主要决策人,他既要躲开对手的攻击以避免发生内战,又要推动对手更有力地去打击日军。他已在制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内政策和国际政策,从事于理论写作和解决党内争论的问题。“

确实如此,纵观17岁离开家乡到如今51岁的毛主席,在这风风雨雨的34年中,对于革命事业,他一直秉持着从容不迫,哪怕遭受湖南省长的通缉和追捕,他仍然在脱身后的第一时间站在橘子洲头写下激昂澎湃的《沁园春·长沙》。

在被博古、李德、王明等人的三番五次刁难和排挤中,他仍然从容不迫的坚定着革命的信仰,不受周遭的错误思想所误导,竭尽全力从备受排挤的边缘,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回到革命队伍的最中央,领导红军一次又一次的转危为安。

如果说工作方面秉持的是从容不迫的话,毛主席在生活方面坚守的便是安然自得,无论多么艰苦,无论面临着什么,毛主席自始至终都在为人民奋斗,为人民争取利益,却从来将自己放在最后。

哪怕住所简陋,他也怡然自得,环境艰苦,他也怡然自得。长征时期,爬雪山,过草地,作为红军领袖的他,仍然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将自己的马给女同志和受伤的战士们使用,他拄起一根木棍当拐杖,喝下一碗热气腾腾的辣椒汤,便跟着大部队爬雪山。

看到路边穷困潦倒,饥肠辘辘的老奶奶和孩子,毛主席会停下来将自己仅有的毯子送给老奶奶,将所剩无几的粮食留下给这对苦命的老人和孩子。

毛主席就是这么一个简单朴实的领袖,他要的是简单纯粹,实事求是。

第三段,爱泼斯坦这样写道:

我们这些外国记者都来自重庆,我们不由得注意到毛和重庆的蒋介石在举止方面的强烈反差。蒋介石刻板,拘谨,神经质,语言单调,似乎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之中。蒋经常没有必要地过问过多的繁琐事务,事后批评他的指挥官做的大小每一件事。……毛则相反,他极擅长于委任他人负责某件事,以便他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分析一个更大的远景;他也擅长于树立榜样,总结经验。由于交通的阻断和困难,内部通讯联络不可能对很远的抗日根据地在军事和政治上给以具体的指示,这就要求每个人了解并遵循总体的方针路线,把一致性和主动性灵活地结合起来,由他们自己判断,决定自己的行动。”

关于蒋介石的性格特点,电影《1942》给的镜头加上陈道明精湛的演技,将蒋介石刻画得相当形象。蒋介石擅长表演,也喜欢表演,尤其那段蒋介石在宋美龄的介绍下,观看牺牲将士们子女的宣誓时,那种虚伪和刻意,简直达到了影帝级别。

孩子们从他的神情里读到的是悲愤,观众在他脸上看到的只有虚伪,他假惺惺的做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稳定军心,安抚牺牲将士的家属。否则,又怎么会对河南的饥荒熟视无睹,最后还怪河南的代理省长,为什么没有早点汇报。

毛主席给人的感觉是和蔼可亲,而蒋介石给人的感觉只有阴险狡诈,所以在面对日本的侵略时,毛主席想的是团结蒋介石一同抗日,而蒋介石想的是如何削弱红军和新四军的力量,继而在抗日战争期间不断挑起事端,不断发动各种各样的摩擦。

抗日战争之所以要打14年,不仅仅因为日本侵略者强大,更是因为蒋介石消极抗战,皖南事变和大溃退便是蒋介石消极抗战的最有力证明。

曾经对毛主席进行过排挤和打压的博古、李德、王明等人,毛主席采取的是批评改正后加以团结,而换做是蒋介石,只有消灭。

不仅仅是毛主席,朱老总和叶剑英也都分别会见了中外记者团,并且给他们非常细致的介绍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况以及红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真正战绩。

不仅如此,毛主席修改后将《中共抗战一般情况的介绍》让叶剑英给中外记者团演讲,这场演讲通过中外记者的报道,流传非常广泛,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终于对抗日根据地有了真切的了解,得知真相的国内外民众开始重新睁眼看中共在抗战中所作出的一切。

为了让中外记者对延安有更加具体的了解,延安交际处的工作人员还带着记者们参观了陕甘宁边区的学校、生产部门、各机关单位……这让对延安一无所知的他们,在逐步了解中,更加对重庆进行了具体且深刻的对比。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相比奢靡的重庆,艰苦朴素的延安是那么的令人向往,令人印象深刻。

1944年7月12日,21位参观团留下了5位继续留在延安参观访问,其他16位回到了重庆。

毛主席在7月14日会见了斯坦因,在18日会见了武道,在和斯坦因的会见更是长达12个小时。

与毛主席进行过广泛交流的记者们回到重庆,回到各自的国家后,写了很多很多关于陕甘宁边区的真实情况的书籍和文章,这些文章和书籍都大受好评,继而对陕甘宁边区的共产党进行了极大的关注。

1944年7月1日,《纽约时报》公开发表评论:“无疑地,五年以来,对于外界大部分人是神秘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在对日战争中,是我们有价值的盟友。正当地利用他们,一定会加速胜利。”

自此,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让美国政府刮目相看。罗斯福更是通知蒋介石,为了将来作战需要,准备向延安派出一支军事考察团。

结语:

毛主席的为人处世值得我们学习,毛主席卓远的战略眼光更是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有幸生活在和平的国度,但我们仍然需要时刻居安思危。

而每一次的警钟长鸣,又会让我们再一次怀念起那位伟大领袖,是他带领我们走出黑暗,迎来光明。

参考文献:

中央文献研究室所著《毛泽东传》和网络搜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0 阅读:45

轩凌小土豆

简介:喜欢历史的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