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也能下雨,甚至会下暴雨。
上个月底,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下了一场大暴雨,十分罕见。
这种不寻常的极端天气会给沙漠生态带来怎样的冲击?
人类又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应对这一新的挑战?
雨水的入侵2024年5月27日,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袭击。
根据当地人描述,这场大雨来势汹汹,瞬间就将塔克拉玛干的腹地变成一片汪洋。
道路被积水浸泡,公路两旁用于固沙的草方格被冲刷得面目全非。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连那条贯穿整个沙漠的"生命线"尉且公路,也被这突如其来的雨水变成了一条泥泞不堪的"烂泥路"。
有目击者拍下了这场暴雨肆虐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当时路面上已积水将近半米高,车辆驶过都会激起巨大的浪花。
这场大雨同样淹没了大片油田设备,给当地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一位工作人员无奈地说,仅仅是这一场雨,所造成的损失恐怕就要数以亿计。
其实,塔克拉玛干沙漠遭遇暴雨影响并非首次。
就在2021年7月,塔克拉玛干附近的苏晴油田就遭遇了一场狂风暴雨的袭击,导致300多平方公里的油田区域被淹没,道路多处溃坝,无数设备被浸泡。
眼下这场新的大雨,似乎比当年更加猛烈,其带来的影响也更加广泛和严重。
暴雨让专家学者也深感忧虑。
塔克拉玛干素以极度干旱著称,在一些记录中,这里一年的降水量仅有4到5毫米,而且很快就会蒸发殆尽。
多年以来,它就这样岿然不动、孤耸于世。
但现在,情况显然出现了某种异常变化。
莫非这就是人们担忧已久的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的征兆?
不过暂且不要下定论,我们先来看看,除了塔克拉玛干,其他沙漠地区近年是否也发生过类似的异常降水。
异常降水的全球化塔克拉玛干其实并非个例,在全球范围内,其他一些沙漠地区同样遭遇了罕见的暴雨洪涝灾害。
譬如2022年6月至8月,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巴基斯坦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洪灾。
当时大片国土被淹没,有超过3300万民众受灾,数以万计公里的公路和桥梁被损毁。
更加令人咋舌的是,2023年9月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发生了一场空前的特大暴雨。
据报道,当时利比亚北部的一些沙漠城市,在24小时内下了相当于10年降水量的暴雨,整座城市被彻底淹没,导致上万人失踪,数万人无家可归。
暴风雨过后,满目狼藉的景象犹如世界末日来临。
同年12月,中东地区也遭受了罕见的暴雨侵袭。
仅阿联酋一日的降雨量,就相当于该国近两年的全部降水量。
暴雨来得措手不及,公路被冲垮,机场被淹没,大量航班被迫取消,旅客滞留机场里。
对于中东地区的人们来说,见到如此大的阵雨着实太过震撼。
作为着名的沙漠气候国家,中东地区的降水量向来很低,人们对雨水更像是谈虎色变。
当地居民为了喝上干净的饮用水,不得不花高价从海里提取、净化。
所以当阿联酋等地遭遇洪灾时,他们根本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看着家园被洪水吞噬。
这一切的发生,似乎都在预示着全球气候格局的某种变迁。
据专家分析,导致上述异常降水事件频发的主因,是由于全球变暖使得降雨带整体向北移动,沙漠等干旱地区也随之受到了更多水汽的影响。
即便是传统意义上极度干燥的地区,如今都难逃遭受暴雨袭击的命运。
当然,出现暴雨并不一定就是噩耗。
适度增加降水,或许能给沙漠地区带来一些喘息的机会,比如增加绿洲面积、为干涸的河湖注入新的生机等。
恰如一些学者所言,塔克拉玛干沙漠在3000年前就曾经是一片相对湿润的区域,有大量人类聚居其间,直到后来沙漠化加剧,城邦文明才不得不迁徙而去。
所以适当"反沙漠化",会否给当地民众带来福音?
沙漠中的新危机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乐观吗?就此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沙漠大降雨,到底是福是祸?
有人主张,适当增加降水有望扭转沙漠地区的干旱、缺水状况。
如果能有计划地人为调节,把降下的雨水合理利用,说不定就能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让更多的植被在那里生根发芽,蓬勃向上。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沙漠的干涸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通过人类的努力,即便是死气沉沉的沙地,也可以通过改善水循环的方式,变成生机盎然的绿洲。
毕竟在3000年前,塔克拉玛干这样的地方何尝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另一些专家对此深表警惕。
他们认为,任何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都不是由人为单方面设计决定,而是经过亿万年演化而形成的。
沙漠区虽然干旱缺水,但这正是与当地气候、地理条件高度契合的结果。
任何突然而来的剧烈变化,都有可能打破现有的生态平衡,给当地动植物带来灭顶之灾。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当连续发生过多次暴雨之后,原本就稀少的一些微生物种群更是遭到了灭绝性打击。
事实上,不仅仅是对于微生物,暴雨同样会对沙漠中的其他生物造成重创。
对于那些渴求干燥环境的植物来说,大量的雨水反而会淹死它们。
就连体型较大的动物,如骆驼、沙蜥等,在亿万年的进化道路上早已习惯干旱,所以突如其来的暴雨反而对它们构成致命威胁。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赞叹"雨露甘霖"的好话,但殊不知在沙漠地区,哪怕只是普通的降雨,就可能演变成一种灾难。
有专家指出,如果塔克拉玛干沙漠真的连续下一个月的蒙蒙细雨,很可能就会让整个生态系统彻底崩溃,导致原本顽强生存的动植物全部覆灭,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加剧沙漠的扩张。
其实,在专家们看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忧,是因为长期以来,人类一直是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待自然界的。
我们总是下意识地认为,只要能让更多地方变成像家园那样舒适宜居的环境,就是一件好事。
但是,自然界并非如此理解,它的运行从来都不是为了迎合人类而存在的。
沙漠区域之所以会形成那样的自然环境,都是地球在长期演化中作出的选择。
也正因如此,才能生存于其间的动植物,更显得与有荣焉。
如果我们贸然用人为力量改变这种状况,不正是在公然破坏一种平衡吗?
所以,对待沙漠等极端环境,我们理应心存敬畏,保持应有的节制。
或许这种生态系统看起来很荒蛮,但却同样值得被维护和尊重,就像对待雨林、冰川那样。
雨露虽好,却也需知"度"关于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防治极端天气这个课题,专家们的建议是,我们应该在不人为改变自然环境的前提下,积极采取调节措施来应对突发情况。
比如如何避免沙漠再次发生洪涝灾害?
我们或许可以在沙漠边缘修建一些蓄水坝或设置排水渠,将突如其来的雨水暂时拦截下来,而不是让它们直接涌入沙漠中,从而避免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性影响。
甚至有专家建议,为避免雨水就这样白白浪费,不如乘机抓住这个机会,将这些水资源引入附近的绿洲或城镇,用于农业灌溉。
专家的建议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降雨积存起来,用于附近绿洲和城镇的农业灌溉,从短期来看确实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意外之财"。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做法可能会给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隐患。
大规模地引入外来水源,会破坏沙漠原有的水循环系统。
虽然塔克拉玛干本身就偶有降雨,但那些雨水都会在短时间内被蒸发或渗透,最终还是回归到这个封闭的水循环中。
一旦人为地大量抽取雨水,将会干扰这个天然的平衡。
外来水源的引入可能会带来外来物种的入侵。
沙漠之所以能形成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的封闭性和隔离性。
一旦有外来水体流入,就可能伴随着外来生物的种子或者卵孢着,对当地生物圈形成冲击和威胁。
再者,即使暂时将水资源引入绿洲或城镇,将来还有可能反过来影响沙漠。
这些地区的用水量增加,势必会增加地下水的开采,从而加剧周边区域的盐渍化、土地沙化等问题,对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都将构成新的隐患。
因此,虽然眼前的降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但我们在利用的同时,也要格外小心谨慎,三思而后行。
对于濒临干旱的地区而言,这些降雨确实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但对于沙漠这种独特的生态系统而言,它同样也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我们要在发展和保护之间,精心权衡,找到一条最佳的平衡之路,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