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文明流行病:熟人面前懂礼仪讲文明,陌生人面前野蛮跋扈

京都闻道阁 2024-07-08 10:08:19

文丨师利国

最近,北京地铁上演了一场让人瞠目结舌的“暴力要求让座”,65岁老人一系列操作,让人愤怒,让人作呕,让人鄙视。我为中国有这种老人而羞愧,这一代老人的脸算是让他丢尽了。据媒体报道,他还是一位退休老师。我不知道现在他怎么去面对社会、面对家人、面对他的学生。我只想问一问,你是怎么为人师表的?你是怎么教育后生的?

尽管从教书育人的岗位退下来,但是,基本的常识和道德不该退掉,他应该知道: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又称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并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不同场合不同地点都有文明礼仪之要求;没有这个素质,没有这个修养,没有自律能力,没有把控能力,就不该出来祸害他人。懂得是一方面,如何做是另一方面;退休前能做到是一方面,退休后能不能继续做到是另一方面;熟悉的人面前能做好是一方面,陌生的人面前是不是依然能做好是另一方面。

此事发生后,网络上多数人是批评这位老人的不良行为,但也有少数人持反对意见。我想问问这些“洗白”“站队”的人:你们的是非观念在哪里?你们的道德水准在哪里?你们的正义感在哪里?你们这是在助长歪风邪气,助长社会戾气的蔓延!试问如果是你的子女,你的亲人遇到此事,你还会替老人喊冤打抱不平吗?如果真是这样,只能说你已经不正常了。

我想对这位老人说,以视频所见,你的身体很好,站几站又何妨?老人乘车前就要有无座的思想准备。如果想舒服,就别坐公交地铁,自己开车或打的才对。小事看格局,细节看人品,世间本无事,一切在人心。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想,说话要有数,做事要有度,行为要规范。

社会上一再呼吁老人,上下班高峰期尽量不出门占用公共资源,这个时间段不去挤公交地铁,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如果真有事出门,尽量不要求他人让座,年轻人主动给你让座,如果身体允许应该礼貌谢绝才对。

这让我想起了7月1日清晨遇到一件有趣的事。6月30号我和十堰几位战友,到竹山擂鼓老街看几位老战友,很长时间没相聚了,七位战友都很激动,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军营生活。我这位战友前几年盖起了小洋楼,装修十分讲究,档次高。实木家具,中央空调,健身房,娱乐室,大小餐厅,车库一应俱全。门前裁的有景观树,种的有鲜花。当天晚上我们就住在战友家。

第二天我早早起床出去散步,可能是头天晚上下雨的原因,天空特别晴朗,四处鸟语花香。鸡鸣狗叫声,汽车轰鸣声响个不停。我漫步在乡村的小路上,稻田的青蛙在跳动,树枝上的知了在歌唱,荷花池里的蜻蜓在舞蹈。我边走边欣赏边思考,农村变化真大,走的不再是泥泞的小路,再也不为吃穿而发愁。我不停的拍照各种蔬菜瓜果及自然风光,当我走到狭小的河堤上,对面一位农民走过来。河堤宽度大约二尺,左面沟渠有一人之深,右侧是稻田。离他有100米时,沟渠有一块水泥板搭建的桥,我站在桥上等待他过来。当他走到我身边时问我是哪里人?我介绍了情况。他说:你这个人很有素质有教养。我知道他说的是我提前方便为他让路的事。他又问我xx你认识吗?因为我老家也是擂鼓镇的,对这里多少有些了解。我说不但认识还是朋友,只是没有利益往来。他说:你们能作为朋友相处,说明我前面对你的判断是正确的。他还邀请我到家坐坐,我没有打扰这位老人。小小的一个礼貌举动,让老人如此评价,值了。

前天晚上,我在小区门口闲聊,一对母女骑着电动车停下说:有一次下雨,我晾在楼顶上的被子是你帮我收的吧?我说还是三个月前的事吧?眼看要下雨,我就收到楼梯间,放到一个架子上。她说我猜想一定是你做的好事,谢谢你。我说举手之劳谢什么,谁看到了都会这么做。

有一天早上,我到天津路吃早餐,付钱后,店里来了两位年轻人,看样子很着急。我给老板讲,先给他们做,我们晚一点无所谓。两位年轻人连连感谢,并且还要帮我付饭钱。我说钱已经付了,你们上班辛苦,别耽误了上班时间。

有一次在饭店就餐,我提前订了包间,正准备上菜时,酒店来了8位客人,包间没有了,只能在大厅拼桌,客人有些犹豫,老板很为难。我主动给老板说,让客人坐我们那个包间,我们5人坐大厅。老板十分感动,说给你们打五折,啤酒免费。我说替你解围不是为了省钱,该怎么收就怎么收。

以上讲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不需要高学历,更不需要高水平,而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我们有些人就是很难做到,说到底就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你发现了没有?有些人在熟人面前懂礼仪,讲文明,但在陌生人面前就变了一个面孔。对自己有利的讲文明礼仪,无利的就以我为中心,把控不了自己情绪的人,往往不懂文明礼貌。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修养是人格魅力的体现。

2024.7.6十堰

☆ 作者简介:师利国,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1993年转业回湖北十堰。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1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