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被凌迟杀害,贴身侍卫立一毒誓,其后人18代至今执行392年

凡人侃历史 2023-03-10 13:53:11

2020年8月12日,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对于佘幼芝这个名字,国人可能无比陌生,可她的家族世代为袁崇焕守墓,至今已有392年,其背后的故事催人泪下。

故事要从袁崇焕被凌迟杀害说起。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力江河日下,而东北女真族在努尔哈赤的手中日益强大,并建立了后金政权,随即向明军开战,结果明军一溃千里,接连实地。

天启二年(1622年),努尔哈赤率精锐6万大军攻打广宁,大战一触即发。此役约14万明军参战,结果大败,王化贞与熊廷弼只能率残部退保山海关,辽西土地尽失,四十多座城池失守,大明边关岌岌可危。

广宁失守后果不堪设想,这意味后金通向山海关的门户洞开。史书记载,“满目兵燹,河西七百里边城,俱为煨烬,关以外几成异域。”反观退守山海关的残部凄惨无比,“山海一关止有残兵五万,皆敝衣垢面,一带城垣仍纸薄塌圮,罗城内器械填塞,莫为查验,而溃兵逃民聚如斗之城,互煽互掠,立见兽散之势。”

事已至此,大明庙堂死气沉沉,绝大多数官员视关外为死地,都不敢到关外任职,说是“屡败之后,人情入关一步便为乐园,出关一步便是鬼乡!”袁崇焕早在天启二年便在御史侯恂破格提拔下,进入兵部任职。

当时朝廷认为应该派人镇守山海关,袁崇焕认为自己机会来了。从此,袁崇焕的名字家喻户晓,而他最终的结局却令人唏嘘不已。1626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领13万精兵直扑宁远。当时守卫区区万余人,袁崇焕丝毫不惧。

得知强敌逼近,袁崇焕严阵以待,他为了激励士气,不惜划破手指写成血书,更是将母亲和妻子接到宁远,誓与宁远共存亡。那一役,袁崇焕率领一万战士与13万敌军血战三天三夜,最终取得胜利。

这一战也是努尔哈赤的耻辱之战,据说在战斗他受伤了,不久便郁郁而终。皇太极继位后,为了报仇雪恨,率兵再次攻打宁远和锦州,结果又被袁崇焕击退。眼看正面无法跟袁崇焕对峙,皇太极决定反其道而行之。

1629年9月,皇太极亲率大军沿辽河而上,绕过袁崇焕重兵把守的山海关,从内蒙古南下一路朝北京城杀去。袁崇焕得知消息后,认为此事非同小可,只见他率部急行军三天三夜,终于赶在皇太极前抵达北京城。

但是,由于走得太急,后勤不给无法及时运到,加上朝廷相关官员又是以种种借口拒绝调拨粮草,结果先到了9000明军不得不忍饥挨饿。祸不单行,皇太极已经率部对北京城展开猛烈进攻。

眼看北京城朝不保夕,袁崇焕则身先士卒,只见他策马冲锋在大军最前方,战士们士气大振,接连在广渠门和左安门大败皇太极。不过,皇太极没有因此撤退,就在苦苦找寻进攻时机时,有部下奏报之前战斗中俘虏了明朝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

皇太极一听,计上心来,他决定用“反间计”。于是,皇太极决定两手准备,一方面继续准备准备向北京城发动更大的进攻,另一方面离间袁崇焕和崇祯皇帝的关系,他故意命人在关押杨春、王成德的牢房隔壁秘密谈话,说是袁崇焕早已跟皇太极有了城下之盟,很快里应外合,我们即将顺利拿下北京城。

两个太监吓得魂飞魄散,当夜边趁着守卫“不备”逃走,并将听到的“情报”向崇祯皇帝汇报。常言道,自古帝王多猜忌,崇祯皇帝也是如此。纵观崇祯皇帝的一生,他虽有远大志向,可惜志大才疏。

尽管崇祯皇帝虽不像万历皇帝和天启皇帝那样昏庸,可他刚愎自用,绝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很不幸,崇祯皇帝中了“反间计”,不久便将袁崇焕以“通敌叛国罪”抓捕下狱。

次年8月,崇祯皇帝下令,将袁崇焕公开凌迟处死,罪名是“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和“市米盗资”。在官方的大肆宣传下,京城老百姓信以为真,都认为袁崇焕是“通敌叛国”的叛徒,个个对他恨之入骨。

《明史》记载,袁崇焕被凌迟那天,从监狱到刑场道路两边聚集了近万人。这些人不是为了送别袁崇焕,而是来吃他肉的。众所周知,封建社会酷刑众多,最残忍的死刑当属凌迟,也就是俗称的千刀万剐。

为了实现以儆效尤之目的,刽子手对袁崇焕的凌迟足足有三天之久,割了三千多刀,到最后袁崇焕只剩下一副骨架子。明末张岱在《石奎书后集》中对此有详细记载:

“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数万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噉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

对于那些不明真相的人,这是怎样一种痛恨;对于袁崇焕,这又是怎样一种悲哀。!每当刽子手从袁崇焕身上割下一片肉,都会被围观老百姓疯狂争抢。袁崇焕被杀时刚满47岁,他短暂的一生就此结束。

然而,崇祯皇帝觉得还不够,命人将袁崇焕的首级割下,悬挂在城门前的木杆上,而剩下的骨架子则被哄抢一空。不出意外,至此已经没有人敢再为袁崇焕说一句话,他们担心为此被皇帝诛灭九族。

可总有人坚信袁崇焕是被冤枉的,总有人坚信袁崇焕是一位大英雄,即便冒着株连九族也也要去做。1630年8月16日深夜,一个瘦小的身影出现在西四牌楼,只见他爬上木杆取下袁崇焕的头颅,随即消失在夜色中。

我们不知道这位英雄的名字,史书上也没有留下他完整的名字,只知道他曾是袁崇焕的一名姓佘的部下。我也不知道佘义士从哪里来的勇气,当时他无疑是一个小人物,可这注定是一个历史的大事件和重要时刻。因为佘义士,让世世代代的人们相信,无论英雄遭遇多大的抹黑,无论社会多么黑暗,公道大义扔在,从未断绝。

事情还没有结束,佘义士将袁崇焕头颅悄悄葬在自家院子里,还立下一毒誓:家族之人要世世代代给袁崇焕守墓,至死不渝。佘义士临终前,把所有家人叫到床边,向他们告诉自己当年悄悄将袁崇焕头颅下葬,希望他们能一直守墓下去,家族子孙要好好读书、不许做官,更不许回南方老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崇焕守墓。

很遗憾,佘义士至死没能等到袁崇焕冤屈平反,而他的子孙后代也不敢丝毫透露先祖的壮举。袁崇焕被杀后,大明江河日下,短短14年后的1644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入紫禁城。崇祯皇帝走投无路,最终在一名太监陪同下登上煤山,选择上吊结束自己的一生,明朝灭亡。

几天后,崇祯皇帝的遗体被发现,在现场还发现了遗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崇祯皇帝在遗诏上写道:“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也是在这一年,清兵在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随即攻入北京城,大明皇宫自此成为了清朝皇宫。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在史书《清高宗》实录中,详细记录了乾隆皇帝的原话:

“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虽然后人对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根源是为崇儒重道,进而笼络汉族地主阶级,缓和满汉之间的矛盾。但是,这种说法显然颇为牵强。根据史书上的记载,袁崇焕从被下狱到凌迟,前后有半年时间。

如此长的时间,基本上杜绝了崇祯皇帝因为一时中了皇太极“反间计”而误杀袁崇焕。不过,有了乾隆皇帝的平反,民间对袁崇焕的祭祀逐渐多了起来,而佘义士的后代也能公开自己的身份,并给袁崇焕修建墓地。

袁崇焕墓地位于北京崇文区东花市斜街52号,目前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乾隆年间,袁崇焕墓地开始扩建,先后修建了祠和墓,其中祠有正房五间,前廊的两端及室内墙壁上嵌有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屋檐下则是叶恭绰敬题“明代先烈袁督师墓堂”匾额,而袁崇焕的手书“听雨”石刻则嵌于墙上。

祠的后面就是袁崇焕的墓地,里面葬在袁崇焕头颅。这座墓地跟很多人想象中的不一样,不仅不是恢弘的墓地,反而看起来非常普通,水泥材质的坟冢,墓碑上刻着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明袁大将军之墓”,一侧稍小的坟冢是佘义士。

从墓地情况来看,虽然看起来一般,可打扫的一层不染,显然守墓人经常来打扫。自从佘义士要求子孙后代给袁崇焕守墓后,这个家族到第16代都是家族长子来担任守墓人,直到第18代守墓人才成为了一位女性,她就是佘幼芝。

佘幼芝父亲早亡,她很小时就跟在第16代守墓人、伯父的影响下,了解到家族一代代给袁崇焕守墓的故事。佘幼芝回忆说:“我们先祖从广东来京后,先是购买了一块地。先祖原本是袁大将军的一个谋士,袁大将军是广东东莞人,我先祖是广东顺德人,加上同乡的关系,两人比较近。”

在佘幼芝的记忆中,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寒食节、除夕,伯父就开始准备各种祭祀的物品,他会提前到街上购买一些水果、点心、茶、酒等。佘幼芝说:“我们家族来自广东,北伐祭祀一般是不放米饭的,我们就按照广东的习俗来。当供品摆在香案上后,伯父先烧纸、磕头,然后是伯母和母亲,再是我堂哥和我。在特定的时候还会烧船桥。”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名人都曾来祭拜袁崇焕,这期间主要由佘幼芝的大伯负责接待。1952年北京城改造,相关部门准备将袁崇焕墓地迁走,佘幼芝的大伯非常担心,他走访很多人帮忙。

当年5月14日,柳亚子、章士钊、李济深、叶恭绰联名给毛主席写信,希望政府能保护袁崇焕墓地。毛主席熟读史书,很快便做出批示: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

然而,袁崇焕墓地在特殊时期还是遭到了破坏,“地上被刨了个大坑,袁大将军的墓碑和先祖的墓碑歪倒在一旁。”祸不单行,1970年的一天,佘幼芝下班后跟平时一样,来到堂兄家给伯母,结果发现人去屋空。

堂兄一家的不辞而别,让守墓的责任全部落到了佘幼芝的肩上,她自此成为了第17代守墓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佘幼芝和丈夫焦立江为了保护袁崇焕墓祠四处奔走,耗费了大量心血。

也是从那时开始,佘幼芝几乎每天都在查阅资料、整理资料以及写材料,她先后跑了文物局、统战部、政协、民革等部门。佘幼芝有一个牛皮纸本,上面详细记载了那段时间去了哪个单位,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佘幼芝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1984年,袁崇焕祠墓被定为北京市级单位保护文物。1990年,袁崇焕墓碑被重新树立,两年后政府拿出5万元修复了袁崇焕祠墓,并于2002年11月向公众开放参观。

如果不出意外,佘幼芝的儿子焦平将成为第18代守墓人,可惜2003年他因车祸去世,年仅28岁。儿子英年早逝,佘幼芝悲痛欲绝,她将儿子改名“佘焦平”,以此让他作为佘家的后人永远守墓下去。

佘幼芝去世后,女儿焦颖对记者表示:“她希望我能接过她的班,把这个事情传承下去。所以她临走的时候,她在病重的时候,我有很多次跟她表示,我说您该放下的放下,您没做成的事儿,我尽我的力量去做。她放不下的就是她的这个三个愿望,第一个就是回去继续守墓,第二个就是全面恢复这个建筑群,第三就是申请非遗。”

从此,焦颖成为第18代守墓人,而佘家至今为袁崇焕守墓392年。值得一提的是,袁崇焕墓和祠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佘家世世代代给袁崇焕守墓,他们守护的忠孝、奉献的中华传统美德,这值得所有人尊敬!

3 阅读:437
评论列表
  • 2023-05-15 18:14

    要不是圆嘟嘟的大规模粮食接济,满人根本就无力南下。

凡人侃历史

简介:本号运营者:历史李老师,给你分享有意思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