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预测,中国在2053年将迈入人口老龄化的最高峰。届时,首批90后将步入老年,与90后、00后共同构成的“新新老人”群体,将见证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变迁: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30%,在公共场所,或许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作为正在步入老年的人群,竟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员。老龄化,这一曾被视为遥远的话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逼近,尤其是对当今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将直面重度老龄化的挑战。
面对老龄化的加速,如何确保父母拥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年轻人又该如何未雨绸缪,为养老做准备?普通人能否在银发经济中捕捉到新的机遇?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兼高级研究员、老龄社会30人论坛适老化专委会副主任李佳。李佳长期致力于老龄社会的研究与实践,并著有《安心老去:面对老龄化冲击的准备》一书。
自2020年起,60后开始陆续步入60岁,与前辈相比,他们构成了全新一代的老龄群体。60后寿命更长、健康意识更强、收入更高、受教育程度也更高,对退休生活的期待更加丰富多彩。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从1949年的35岁增长到2023年的78.6岁,健康老龄期的延长催生了“第三人生”的概念——即从退休到彻底失能前的黄金时光,可能长达10至40年不等。
然而,许多老人并未意识到这段宝贵时光的存在。一位百岁老教授在98岁时曾感慨:“如果早知道自己能活这么久,我就不这么活了。”李佳指出,第三人生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年生活的幸福感。因此,向老人们展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激发他们探索自身潜能,至关重要。
中国目前正处于中度老龄化阶段,2021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2023年底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尽管媒体常将中国的老龄化描述为重度甚至超重度,但实际上,按照国际标准,只有当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时,才被称为重度老龄化。中国老龄化的特点是“超级”、“复杂”和“新型”。超级老龄化体现在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速度快、经济发展阶段早;复杂老龄化则与数字化、城镇化交织,带来城乡养老不平衡等问题;新型老龄化则意味着中国面临的是其他国家未曾经历过的挑战,需要探索中国方案。
到2053年,90后将开始步入老年,成为“新新老人”的代表。这一代人可能更早地面临衰老,由于长时间使用手机、耳机,以及高糖饮食,他们的视力、听力、牙齿可能更早地出现问题。同时,“新新老人”的消费习惯也与传统老人截然不同,他们更愿意为便利和享受买单,而非像前辈那样节俭。
面对老龄化的灰犀牛,年轻人必须提前做好准备。首先,保证自身健康,以便在未来能够照顾年迈的父母;其次,鼓励父母开启第三人生,通过社会参与减轻子女的负担;同时,加强自己的社会联系,避免过于封闭。养老社会化是必然趋势,政府、社会、市场应共同承担责任,提供多元化服务。
对于个人而言,健康与资金准备同样重要。降低不健康指标、学习新技能、开发兴趣,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银发经济作为朝阳产业,蕴含着巨大潜力。年轻人应思考如何将现有工作与养老产业相结合,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老龄社会的核心并非“老”,而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面对老龄化,我们不必过于担忧,也不应逃避。通过加强公共设施的适老化改造、提升城市对老人的友好度、建立全龄包容、多元共享、智能创新的老龄社会,我们可以共同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一未来,取决于我们今天的选择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