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错,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名校破格录取两年后,教授宁可辞职也不教他?

罗晓晓说事 2024-07-29 18:56:01
大家好,这里是“罗晓晓说事”!高考作文仅得6分,却被名校破格录取,入学两年后,教授宁可辞职也不教他,后来怎样了?

黄蛉的故事,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传奇。

这个来自四川绵阳盐亭县的少年,用一篇甲骨文高考作文,在2009年震惊了整个教育界。

他以高考作文6分的惊人成绩,撬动了众多名校争相破格录取的大门。

然而,仅仅两年后,他的导师何崝教授却愤然辞职,宁可不教,也不愿意再教这个让他失望透顶的学生。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01

1989年出生的黄蛉,从小就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养成了独特而敏感的性格。

他喜欢佛学、诗歌,经常在教室里练习打坐冥想。

在同学眼里,他是个"奇怪又独特"的存在。

然而,正是这份特立独行,造就了他对甲骨文的痴迷。

高二开始,黄蛉就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一次高考失利后,他选择了复读。

在复读期间,他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恩师——语文老师蒲体超。

蒲老师对古文字非常有研究,经常给学生们科普一些古文字演变的知识。

在他的讲解下,甲骨文就像有灵魂一般生动鲜活,浸透了先人的智慧。

这让黄蛉茅塞顿开,更加痴迷于这门古老的文字。

"每当学习疲惫时,翻看甲骨文就能让我心情平静下来。"黄蛉说。

起初他只写一些短句,后来逐渐写成了完整的句子。

到高三下学期时,他已经能用甲骨文记录历史课笔记。

这份"特长"让他在同学中小有名气,但谁也没想到,他竟然在高考作文中也使用了甲骨文。

黄蛉的甲骨文作文,一经曝光就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支持者认为他是勇于创新的文化传承者,而反对者则认为他是哗众取宠,在高考中搞噱头。

面对质疑,黄蛉辩解道:

"这并非恶搞,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我想以特立独行的方式引起关注。"

02

黄蛉的豪赌,没有让他空手而归。尽管考卷上的6分,让他的总分只有428分,连二本线都没达到,但经过复查和专家们的破译,这篇甲骨文作文至少可以得到48分的评定。

黄蛉的遭遇,引发了教育部门的关注。在舆论压力下,四川省专门组织专家,对他进行了二次测试。

结果显示,黄蛉对甲骨文和古汉语确实有过人的天赋。

一时间,众多名校开始对这个"奇才"抛出橄榄枝,最终他选择进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就读。

然而,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仅仅两年后,黄蛉就让他的导师何崝教授失望透顶。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是川大的三本院校,但是川大对黄蛉非常重视,不仅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学习方案,而且2年后破格把他从锦城学院升到川大的一本历史学院学习古文字,一下就成了985学生。

然后又返聘了川大退休的历史学院何教授,对黄蛉一对一教学。这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何教授一开始对这个天赋异禀的学生寄予厚望,对他悉心教导。

然而,令他震惊的是,黄蛉在学习上的态度非常浮夸和不踏实,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学术进步。

黄蛉不仅不感激导师的悉心指导,还自负地对媒体说自己"会读《文心雕龙》"。

一次次沟通无果后,何教授终于忍无可忍:

"我宁愿辞职,也不想再教你!"

就这样,黄蛉的特殊待遇被收回,他被转入川大的历史文化学院,和其他同学一同学习。

逐渐泯然于众人。

03

一个令人唏嘘的结局,在等待着这个曾经备受关注的"甲骨文天才"。他似乎过于享受被媒体追捧的感觉,而忽视了真正的学习。

他以为考上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殊不知大学才是他学习的起点。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

"惟天才与蠢材,取于自然,无可转移。必须使天才继之以学识,乃可有成"。

天赋异禀的黄蛉,最终输给了自己的骄傲和自满。

古文字研究之路,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

他得到了宝贵的机会,却最终辜负了所有人的期望。

黄蛉的遭遇给我们所有人都提了个醒:

天赋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谦逊、刻苦、自律的品质,再高的天赋也会被浪费。

而这一切,只能靠自己去把握和经营。

事实上,黄蛉并非第一个被甲骨文所吸引的年轻人。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河南安阳人孙宝林,就因为痴迷甲骨文而被称为"安阳小石头"。

他日复一日地临摹甲骨文,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甲骨文书法家,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

"甲骨文的魅力,在于它的神秘和历史的厚重感。"孙宝林说,

"但要真正读懂它,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事实证明,甲骨文虽然古老神秘,但并非高不可攀。关键是要有持之以恒的热情,不畏艰辛的毅力。

正如著名学者季旭昇所言:"甲骨文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条漫长而寂寞的路,没有捷径可走。"

感谢您读到最后。这里是“罗晓晓说事”,点击关注。希望可以点个“赞”+“分享”,给更多人看。
0 阅读:23

罗晓晓说事

简介:说身边事、说关心的事、说最新的事、说最好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