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兵力是最关键的。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便有其特殊的用兵、征兵方式。到了汉代,便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用兵制度——府兵制度。
自汉朝末期开始,硝烟四起,原本平稳的生活因此而变得动荡。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客佣”数量增加,这些客佣后来转变为客户,并代代相传。
当时环境混乱,私兵、部曲等盛行,变成了古代封建社会中联系强烈的世兵制。世兵制下的士兵们脱离生产,其兵中位置世袭,将一切都寄托在其效命的主帅身上。
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各地分裂,不同势力此消彼长,混乱不堪。后来,府兵制的出现和发展,令兵户和部曲慢慢消失。
此时的士兵不再依附于军队,开始拥有户籍,并因为均田制的出现,士兵拥有了田地。军队是为国家稳定的必备条件,那么府兵制在当时的朝代,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古代关于战争的美术作品
01.私兵部曲与府兵制度
秦汉之时,“客佣”被称为“徒附”,这些人的社会地下,仅高于奴。
他们是掌权者或地主的附庸,这些富人驭使为自己耕田,或将自己的田地高价租给贫户,从中牟利。汉朝客佣一般不会牵连其家属,并有一定的年限,过后便脱离客佣身份。
至汉朝末年,各地战乱导致民不聊生,所以客佣的数量越来越多。客佣在此时沦为客户,即不再限于此客户自身,而是世代袭之。
当时的法律下,沦为客户的人没有户籍,彻底成为掌权者和富人的附属品。这些客户被反划分出一部分,专门编入军队,成为私兵、部曲。私兵的发展自汉朝末期开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繁盛。
兵户顾名思义,是以户为单位,入军队后,其家属往往随军在兵营生活,抑或集中居住。
携带府兵出征的画面
兵户世代承袭,所以兵户成了其全家的固定身份。兵户家中生男,被称作“士息”;若家中生女,则被称为“客女”。
士息和客女在当时的社会中十分低下,只能生活在军营或集中居住处。兵户的身份往往是固定不变的,但也有特殊情况,可以令其脱离这个身份。
第一是混乱中与军营失散或彻底丢失兵藉,身为兵户的人可以选择逃亡。但是虽然此人逃亡,但其家属仍旧依附于军营,逃亡便非常不现实。
第二便是兵户中的人在军中立功,若因功被封将领,则全家都可摆脱兵户、部曲身份。
还有一种情况,便是主帅更替,还这些人自由。可是这几种情况很少出现,所以沦为兵户之后,基本上就告别了自由。
关于战争的壁画
而府兵制的出现,目的便是消灭世兵制度,以此遏制以宗族为中心的兵户和部曲。府兵制出现的时候,以宗族为中心的私兵和部曲最为盛行。
此时北方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四国间战乱不停,大家都有自己的兵力。
为了扩充自己国家的兵力,他们往往会号召地方宗族武装自己,为自己效命。所以当时,一些拥兵自重的宗族纷纷借此机会标榜自己为“义首”,换取军将称号。
因此,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为了遏制宗族势力,宇文泰开始建立府兵制。首先,将常备兵全部纳入皇权统治,不再隶属于个人。从大将军至都督,都由帝王直接任命,并根据其受任年限和其作为随时更换。
这样一来,将领和士兵间的关系便不再如从前一般固定。
并且并不给予将军这样可统御军营的职位实权,避免其拥兵自重。而地方召集的士兵,帝王则在当地考选乡帅。
这些考选的人员多出自世族,帝王授予这些人官职,下任统领乡兵,间接将兵权收回帝王手中。
影视资料
为了让军中的士兵安心在军营服役,下设军坊,或建新城用来安置士兵及其家属。有了地方定居之后,士兵及其家属便不再依附于军队生存。
虽然战争时有发生,但是士兵家属可以避免战火中被连累,逐渐往定居方向发展。
为了让士兵们摆脱从前终身兵、世袭兵的状况,帝王制定了当兵的年限,意为改变从前的状况。
西魏十六年称:“籍民中有财力者可谓府兵”,隋朝开皇十年有令:“凡是军人……一与民同”。
也就是说,在籍之民当兵,不再是从前入了兵营就是终身制。这种封建社会中新兴的义务兵制度,恢复了士兵本该有的齐民身份,提高了士兵们的社会地位。
唐太宗画像
02.府兵制度的发展
建立府兵制度之后便颇具成效,离不开它所出现的时代开始发生变化有关。华夏各地动荡已逐渐走向统一,社会阶级也随着这样的融合而变化。
北魏开始实行均田制,而北周也开始整治朝纲,促进发展。这么做的目的是削弱地方富豪宗族,各项赋税也因社会地位不同而变化。
自汉末黄巾军起义之后,华夏土地一时混杂不堪,各地互相侵略,四百年间纷争不断。幸而有一部分拥有远见的人物,推动乱世平稳,才有了最后隋朝的统一。
隋唐时期,府兵制度成了一项被帝王极为重视的兵制,初唐和盛唐时期,府兵制度达到了最完备的阶段。
唐朝帝王规定府兵制,以卫统府为原则,兼可任中央禁卫军和地方驻军。府兵一般在官员子弟中选择,结合均田制,两相结合,容纳了义务征兵和终身兵的特点。
归纳府兵的军府为一级军事单位,又负责训练新兵。当然这些特点在府兵制度出现时并没有全部出现,经过长期发展,这些制度才渐渐完善。
影视资料
通过文献记载,府兵制度地出现在西魏大统年间就已经出现。到了唐朝时期,府兵制度最为规范,并在整个军事体系中成了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唐代府兵分为内府和外府,内府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郎将府,而外府便是折冲府。
在过去,谈及府兵大多只提到折冲府,鲜少提及中郎将府。《唐六典》中提到,录事参军掌印及受诸曹五府及外府百司,兵曹掌五府外府武官之职员。
这里提到的五府,便是中郎将府,外府便是折冲府。《新唐书》记载中郎将府分五处,亲卫府一处,勋卫府两处,翊卫府两处。
每府有中郎将一名,左右郎将各一名,其府中定额士兵大约一千人,与折冲府士兵定额相同。在唐代,折冲府因为各自所属军种不同又号骁骑、豹骑等雅称,但总称为卫士。自武德年间,内外府在名号上一致称骠骑将军或车骑将军。
《新唐书》记载,贞观十年,才改外府为折冲府。虽然内外府曾名号一致,但内外府士兵的身份却有不同之处。
壁画中的战争画面
外府大多选择六品以上官员子弟或平民百姓,而内府则选择五品及以上的官员子弟入编。唐朝时期内府的作用没有外府大,基本都是以中高级官员子弟为主。
后来因为打击世族,内府便呈颓势。但我们将时间往前推移,内府却在府兵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
《隋书》中有相关记载,专门陈述内府士兵开府事宜,称“鹰扬府”。隋朝时期的内府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在府兵制建立的过程中,内外府的区别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
魏晋时期的府兵制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军政系统,由上柱国、十二大将军和二十四开府统管。其次,魏晋时期的府兵以禁军为主,并不是地方士兵或前线士兵。
禁军寻常军营兵不同,这时出现的种种禁军规范标准,演化成后来的内府中郎将。那么,外府的发展又是如何呢?
通过研究府兵出现的时间和其规范,一些学者认为乡兵和府兵有着直接关系。
魏周时期,乡兵大多数被地方宗族所控制,成为地方豪强的利用工具。《周书》中记载泉企等人事迹,称“企率乡兵三千人拒之”“企遣其子元礼督乡兵五千人”。
关于战争的壁画
大统九年,宇文泰亲征,仲遵率乡兵讨伐。除此之外,《周书》中还有不少地方宗族率领乡兵与朝廷抗争的记载。
后地方宗族被破,朝廷将领将乡兵纳入府兵之中,成为封建统治为掌控自己手中权力的武装力量。
后来到了隋唐时代,府兵的渊源大致来自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二十四军所统领,后来发展为内府军士。另一部分则是乡兵或州兵,随着朝代更迭演化为外府军士。早期的外府府兵实行兵农合一制度,其番役以力役制度为主。
唐朝后期府兵的衰落,则是内府与外府士兵运用不当所导致的。
记载府兵制度的《唐律疏议》
03.府兵制度的衰亡与演变
前文提到,府兵制度与均田制相互结合,两种制度相辅相成,各自才有发展的余地。外府府兵有一部分征兵人群为享受均田制度的农民或平民。
到了盛唐时期,均田制度遭到破坏,府兵失去了相辅的田地,为求谋生只能沦为流民。
这样的问题因为均田制度彻底破坏而愈演愈烈,全国都出现了因为没有土地而成为的流民。虽然此时府兵制度仍然存在,但因为流民数量增多,军营编制一直无法做到满编状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唐玄宗重新定制了均田制,为了防止流民的增加,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军营人数充足。
新的均田制自推行之后却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流民越多的情况下,府兵制度成了一纸空文。
到了这个地步,帝王不得不开始考虑转型,于是府兵制度就此没落,出现了新的征兵制度。府兵制度的消亡除却均田制度的崩坏之外,还有一些必然因素。
均田制下的民众
首先府兵征兵大多存在于中原一带,边境出现战乱之时,将领才会带着府兵去往边境。
由此看来,府兵因为过度集中的缘故,所以机动性不足。自唐高宗后,唐朝扩充领土,慢慢走向盛唐。
也正因为领土的扩张,边境与中原的距离延长,若出现战事,战线也会拉长。府兵制度中,鲜少有边境驻兵,因此在边境战争中,府兵的作用微乎其微。
再则,自武帝当权时期,府兵变成世族贵戚们利用,间接地成为私人驱使的士兵。如此一来,府兵因为被权贵利用,做出不少恶事,使得百姓相当厌恶府兵,纷纷拒绝“沦为”府兵。
各种原因加在一起,府兵便就此式微,在不久之后彻底消失。自此之后,新的募兵制度开始建立,唐朝也迎来了开元盛世。
唐玄宗像
结语:
综上所述,从私兵、部曲到府兵,是封建君主制下的重要发展。
但是封建君主制下的社会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出现的新制度是因为其发展到一定地步之后的必然现象。
府兵制度的出现,在当时的社会中有利于百姓发展,在府兵制度的推行下,民众也消除了传统宗族概念。
府兵制度的本质,还是帝王为了削弱地方屯兵一次割据领地,发展自身势力。
初唐之时,府兵制度解决了帝王的用兵需要和权力掌握。但到了后期,领土扩张和民生发展,使得此制度不再适用于当下的社会发展。
资料出处:
《唐代府兵渊源与番役》
《五论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府兵》
《试论隋唐府兵制消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