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中间
文丨如梦史馆
编辑丨如梦史馆
前言2014年,北京协和医院,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被紧急送医。这位老人身形枯槁,面容沧桑,与现代化的医院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他随身携带的不是金银细软,也不是养老保险手册,而是一摞摞学生作业本和泛黄的孩童照片。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老人竟然是十年前消失的前外交官朱敏才。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他放弃了优渥的退休生活,隐姓埋名十年?
悄悄出发支教2005年,对于退休外交官朱敏才来说,本该是开启人生新篇章的时刻。舒适的住房,稳定的退休金,儿女事业有成,一切安稳顺遂。
他可以逗逗孙子,安享晚年,享受家庭的温馨。但是,在一个普通的下午,命运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方向。
电视上播了一则关于贫困山区孩子上学的报道,朱敏才夫妇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教室破旧,桌椅简陋,孩子们穿着破烂,但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这与他们所处的优渥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深深刺痛了朱敏才的心。他出生在贵州的一个贫困山区,深知教育能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多大的影响。
没有知识,就如同被困在命运的牢笼,难以突破。“这些孩子太苦了,要是没书读,他们一辈子就只能待在山里了。”朱敏才的叹息中,饱含着对山区孩子们的担忧和无奈。
一旁的妻子孙丽娜,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对教育的意义有着更深的理解。她对丈夫的想法表示了认同,也为孩子们的命运感到揪心。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们心中萌芽:去山区支教,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孩子们点亮希望的灯塔。
这个决定对已经习惯城市生活的人来说,真是个不小的挑战。舒适的生活、家人的牵挂、年迈的身体……都成为他们面前的阻碍。
但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那些犹豫和顾虑,在孩子们的未来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为了让孩子们少些负担,也为了避免家人反对,他们决定悄悄离开。没有盛大的欢送会,没有依依不舍的告别,他们只留下一句“出去旅游”,便踏上了前往贵州的旅程。
这一走,便是十年,十年间他们与外界几乎断了联系,如同人间蒸发一般,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十年坚守对于朱敏才来说,贵州这片土地既让他感到亲切,又有些陌生。熟悉的是,这里有他童年的回忆,有他刻骨铭心的求学经历。
陌生的是,多年未归,这里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那份深深的贫穷和落后。
他们到了望谟县第二小学,才真正感受到山区教育的不易。学校位置偏远,交通不方便,信息也不太畅通,教学条件很简陋。
教室条件很差,墙是土坯砌的,窗户破破烂烂,桌椅也不齐全,连块完整的黑板都没有,住宿条件更是艰苦。
他们住的是一间学校旁边的老土房,里面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墙皮掉了不少,屋顶还漏水,屋里又潮又暗,跟之前在北京的住处差别可大了。
然而,当他们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看到孩子们在简陋的教室里努力学习的身影,他们便将所有的苦和累都抛在了脑后。
“孩子们靠我们了,咱们可不能让他们失望。”这句简单的话语,成为了他们十年支教生涯的座右铭。
他们明白,山里的孩子要想过上更好的生活,只能靠读书。他们就是带孩子们走出大山,见见外面世界的那个人。他们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孩子身上。
为了给学生备课,他们经常熬到深夜,仔细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白天,他们不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利用休息时间去学生家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有时候,他们还会自己出钱给学生买学习用品。他们根据山区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他们不仅教授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还开设了品德、音乐、体育等课程,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他们用自己的退休金购买书籍,翻山越岭背回学校,只为让孩子们能够读到更多课外书籍。
他们还利用当地资源,创造性地发明了“尖山棍法”等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知识,他们努力学习当地方言,将方言融入到教学中,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为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他们就像是指路灯,给孩子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在他们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的成绩提升了不少,也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对将来充满了期待。
然而,孩子们并不知道,站在讲台上给他们讲课的朱老师,曾是一位走遍世界的外交官;他们也不知道,那位总是温柔地教他们英语的孙老师,曾是一位在北京享有盛誉的资深教师。
在孩子们眼里,他们只是朱老师和孙老师,是带领他们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亲人。十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们走遍了周边的村庄,为孩子们送去书籍和文具,为学校筹集资金和物资,改善教学条件。
他们在山区教书,不图回报,只想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希望。十年,他们也经历了病痛的折磨,忍受了孤独的煎熬。
孙丽娜的视力变得很差,右眼几乎看不见了,左眼也只能勉强看到一些,视力只有0.03。她依然给孩子们上课,用模糊的视力改作业。
朱敏才的身体也每况愈下,患上了高血糖、高血脂等多种疾病。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拖着病身子在教学前线忙碌,从没想过要放弃。
大山深处的生活,远比外人想象的要艰苦,简陋的住宿条件、有限的医疗资源、繁重的教学任务,无一不在消磨着朱敏才夫妇的健康。
孙丽娜的视力越来越差,右眼几乎看不见了,左眼也只能看到一点点。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和营养不良,是造成她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但她从未抱怨过,仍然坚持站在讲台上,用微弱的视力,为孩子们批改作业,用爱心和耐心,点亮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光。
朱敏才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像高血糖、高血脂和呼吸暂停综合症等,长期营养不良加上高强度工作,他的身体实在撑不住了。
可他从没退缩过,一直坚守在教学岗位上,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孩子们打开了通向外面世界的大门。
他们也不是没考虑过回城市,过上舒服的退休日子,但每当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他们就无法放下心中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深知,自己是这些孩子唯一的希望,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唯一桥梁。他们紧盯着每一分钱,用有限的退休金帮助贫困学生,还建了电脑教室,修缮了学生食堂。他们四处奔波,希望能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再次出现2014年,朱敏才因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往北京协和医院治疗。十年来,他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却是以这样一种意外的的方式。
他衣衫褴褛,形容枯槁,与他外交官的身份形成强烈反差,令人唏嘘不已。当大家知道这位穿着破旧的老人,原来是位为山区教育奉献了十年的前外交官时,都被深深打动了。
他的故事很快传开了,感动了很多人,人们纷纷伸出援手,为山区的孩子们捐款捐物,希望能改善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朱敏才和孙丽娜的故事,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各大媒体都在报道他们的暖心故事,称赞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5年,朱敏才和孙丽娜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称号。他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这个小山村,最终在这里安顿下来。
他们打算开一扇窗,让孩子看到新世界,这份荣誉,是对他们十年支教生涯的最好肯定,也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最高褒奖。
即使获得了如此高的荣誉,朱敏才和孙丽娜依然保持着朴实和谦逊。他们认为,这份荣誉不属于他们个人,而是属于所有在教育一线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他们将继续坚守在教育岗位上,为山区的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光明。2017年,以他们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话剧《十年》在国家话剧院上演。
这部话剧,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朱敏才和孙丽娜十年支教的感人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话剧的成功,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他们的故事,了解了山区教育的现状,激发了更多人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2022年9月25日,朱敏才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他的离去,是教育界的巨大损失,也是山区孩子们的巨大遗憾。
孙丽娜在丈夫去世后,依然坚守在教育一线,继承丈夫的遗志,继续为山区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希望。
她奔波于各个学校,为孩子们筹集资金和物资,改善教学条件。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山区孩子的关心。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到朱敏才和孙丽娜的感召,加入到支教的队伍中来。他们背起行囊,告别都市的繁华,走进大山深处,为山区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希望。
结语朱敏才和孙只是两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却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教育的真谛,诠释了爱心的伟大。
让我们一起传承他们的精神,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让更多孩子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拥有美好的未来。让山那边的孩子,也能看到希望的曙光,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