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有限的预算里对配置的取舍,以及哪些配件可以被舍去的,是绝大多数DIY用户都会考虑的基本问题。
CPU和显卡通常会放在最后被“牺牲”,但有些用户会提前确定合理的型号,以确保其他配件不会太过缩水。否则,如果CPU和显卡过于强大,而其他配件却很差,这样的配置看起来也会很奇怪,性能发挥多半也不正常。
【1】品牌
品牌是决定价格的最重要因素,二线品牌的类似产品肯定比一线品牌更便宜。即便是主流品牌之间,价格差异也很明显。所以在节约预算时,首选廉价的品牌型号。例如,不同品牌的RTX4070显卡,即使都是一线品牌(如华硕双风扇和微星三风扇),一线品牌与二线品牌之间的差价可能也很大。
【2】机箱
如果不在意外观,普通的机箱就是首选,因为它与性能发挥完全无关。甚至可以直接不使用机箱,而是使用鞋盒或者“全裸"的方式。但机箱可能是最不该被忽视的配件,毕竟作为整机的“颜值担当”,就算你购买了性能较差的配件(或者使用了垃圾配置),只要机箱外观高大上,至少在逼格和面子上有了保证,使用起来可能也会更加舒心,从心理上会获得极大的性能加成。
【3】散热器
希望节约预算的朋友可以选择风冷散热器,并尽量避免那些带有各种高端科技设计并且价格更高的产品。如果不在意灯光和外观的话,也可以省略各种RGB和ARGB灯光。 这样一来,一款普通的一线品牌的六热管双塔式高性能风冷散热器(散热能力在180W-250W左右)价格大约为150元,常规的单塔四热管散热器价格约为70元(散热能力在120W-180W左右),而单塔双热管散热器也仅需30元(散热能力在75W-100W左右)。
【4】SSD、内存
在固态硬盘和内存方面,门道很深。许多知名品牌实际上只是大型装配厂。毕竟,SSD(包括内存)的芯片和控制器只有几个供应商,并且大多数直接提供完整的模具方案。因此,当同一款使用完全相同的主控型号和颗粒芯片的SSD产品被不同品牌推出时,价格会天差地别。这时候二线、三线、四线品牌就显出了优势。
常见的SSD主控包括Marvell、三星、慧荣、群联、西部数据、国科微等;而知名的SSD/内存颗粒制造商包括英特尔、美光、三星、海力士(SK Hynix)、东芝、闪迪(SanDisk)等。你会发现,这些品牌大多没有直接面向零售市场生产成品SSD或内存产品。
了解这一点后,你几乎可以找到任何一款SSD的廉价替代品。追求非颗粒原产商制造品牌的SSD其实是最没有必要的,如果你喜欢三星、美光、海力士、东芝等高端品牌(这种情况下选择二手或大容量型号比较合适),倒是可以理解。但如果你追求那些组装大厂的高端高价位产品,并对其充满信仰,那实话实说有点太不划算了。
【5】电源
电源尽量不要缩水,但这个与性能和外观无关的配件可以多考虑二线、三线品牌的中高端型号。过于便宜或者入门级的产品可能不太稳定,最后可能导致其他配件损坏,这样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6】主板
选择主板要看两点:供电和接口!
根据所选CPU的功耗需求,来确定大致需要什么样的供电水平的主板,这样就不会盲目地选择高配。以中端的i5-13400为例,其满载功耗约为85W,实际上只需4+1+(1)相供电的入门级主板就可以稳定运行,例如随便选一个H610就可以匹配。没有必要花费1000多元购买B760或TUF等高端主板,尽管这些主板功能确实非常丰富,让人感觉非常踏实。至于接口方面,只要新电脑与旧电脑所需接口相匹配即可,不要被那些高端主板的种种接口所诱惑。
【7】CPU和显卡
对于玩游戏的用户来说,可以在显卡方面稍微加大投入,适当牺牲CPU不会有太大问题,毕竟3D游戏的性能更加依赖显卡。而对于不打游戏或者游戏需求不高的朋友来说,可以选择降低显卡的性能等级,而将CPU提升。
如果有独立显卡的用户,可以选择F系列的无核显CPU,价格会稍低一些;如果感觉英特尔平台的价格有点高,可以用性能相似,性价比更高的AMD 5000系列进行取代。对于显卡来说,可以选择二线品牌或者同品牌下的低端型号进行取代
总的来说,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还是要换个思路,来考虑一下目前当下主要用电脑干什么来进行,从而对硬件来进行搭配!
阅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