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养初、杨滨之子宋心鲁因病逝世,享年79岁,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红船编写 2024-10-30 20:34:37

据报道,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代表处原副代表,原美国媒体集团、媒体中国公司及亚美通讯公司副董事长,千善基金会红色文化系统工程公益基金顾问团成员、“西北革命策源地”原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书记宋养初同志与教员杨滨同志之子宋心鲁同志,因突发心梗,于2024年10月21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2024年10月25日,宋心鲁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

宋心鲁同志的亲属、同学、战友、同事、亲朋好友等或到现场送别,或送花圈、或在外地不能前往现场的打来电话,以各种方式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此外,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浙东分会,安徽省泗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恒有源科技发展集团,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三系二班(64届)全体,美国亚美CC讯集团北京公司全体同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全体同事,北京四中校友会,千善基金会红色文化系统工程公益基金、千善基金会特别公益工程“钱学森学派实现者俱乐部”全体同仁,长安俱乐部,中泰国际控股集团等单位或组织也送来了花圈。

生于延安,1岁多就被寄养在老乡家

据了解,宋心鲁同志祖籍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四河乡,系“西北革命策源地”原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党总支书记宋养初同志与教员杨滨同志之子;千善基金会红色文化系统工程公益基金顾问团成员;曾任联合国儿基会(中国)代表处副代表,欧美同学会理事,哈佛校友会(中国)理事,美国媒体国际集团(中国),亚美国际集团(中国)副董事长,恒有源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等。

宋心鲁同志在解放战争期间,于1945年11月10日生于延安。1947年2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调集重兵大举进攻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其父母因跟随党委机关战略转移,于1947年3月—1948年8月将年仅1岁半的宋心鲁寄养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柔远镇刘沟村老乡田桂英家3年。

新中国成立后,宋心鲁同志曾就读于北京市第四中学,后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三系并毕业,并在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英语系、[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管理人员进修班受训。

曾任解放军沈阳军区空军某部炮兵连副指导员,指导员;期间,曾被评为全军学习毛泽东思想标兵,曾受到解放军总参谋部杨成武上将接见。

他退役后,先后就职于中共中央某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部,并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美国纽约)3等秘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代表处高级协调员、副代表。

期间,在德国、加拿大、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多次参加联合国机构、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培训班及大型国际会议。

他退休后,为推动中国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及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倾注了大量心血。

▲杨滨、宋心鲁母子

值得注意的是,宋心鲁一家曾捐资设立北京四中“杨滨校长教育基金”。宋心鲁之母杨滨,曾任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

2006年,宋心鲁一家捐资设立了由北京四中校友促进教育基金会专项管理的“杨滨校长教育基金”,用于奖励杨滨校长在四中工作期间与其共事的教职工,旨在表达“杨滨子女对其母亲工作过的四中的怀念,对曾经教育帮助过他们的老师的怀念,对四中退休的干部、教师和员工的尊敬和感谢。”

70岁时,回到了阔别67年的刘沟村

据了解,1947年3月,蒋介石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国民党胡宗南部大举进攻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陇东局势紧张,时任陇东地委宣传部部长的宋养初和妻子杨滨跟随党委机关战略转移,当时他俩的儿子宋心鲁才刚刚1岁半,带着孩子行动诸多不便,经当时在党委机关烧炭的老乡介绍,就把年幼的儿子宋心鲁寄养在柔远镇刘沟村田桂英家。

▲田桂英

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也是本能的,原本打算把孩子寄养在田桂英家的杨滨听说白军就要来了,抱起自己的孩子就往门外跑——这时间,她忘了自己已经把孩子托付给了田桂英,孩子哇哇大哭,如果再不当机立断,母子二人要被白军发现,都将难逃厄运,田桂英为了这对可怜的母子,主动提出把孩子留下抚养,杨滨抹着眼泪匆匆消失在夜色之中。

在那个困难年代里,善良的田桂英一家无私地接纳了小宋心鲁,田桂英害怕孩子营养不好,多方寻找在那个年代难得的牛油,用牛油炒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白面兑开水冲成面糊喂给孩子吃,出于母亲的本能,田桂英对宋心鲁呵护备至。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田大妈怕被别人察觉,换下了宋心鲁穿来的衣服——农户家的孩子是没有那样的穿戴的,听到风吹草动,就带着宋心鲁到山后亲戚家躲起来,那些日子里,为了躲避敌人搜捕,田大妈和家人四处躲藏,居无定所,最长的一次在山中躲避了2个月。

田桂英的儿子高明当年在宋心鲁刚蹒跚学步的时候,他已经是个10岁的小小少年,就是他经常带着宋心鲁,陪他玩耍,每当遇到敌人搜捕,他就会背起宋心鲁和大人一起到深山躲避,两人一起度过一段难忘的童年岁月。

直到1950年春,宋养初夫妇才找到田桂英家,带走了宋心鲁,当时,田桂英舍不得孩子走,眼睛都哭肿了。田桂英在世的时候,一直惦念着宋心鲁这个孩子。

▲宋心鲁在田桂英老人坟前祭奠

2015年8月30日,已是头发花白的70岁老人的宋心鲁,回到了阔别67年的刘沟村,当年住过的窑洞已经坍塌,但留在这里的记忆还在,而田桂英老人,已经长眠于地下了。

宋心鲁来到田大妈的坟前,感念着大妈曾经对自己视如己出,把更多的关爱给了自己的恩情。

宋心鲁来刘沟村的时候,听说田大妈的孙子高有川所在的学校教学设备落后,好多孩子的家庭都不富裕,孩子们穿的、用的学习用品也不宽裕。

2015年9月8日,第31个教师节当天,宋心鲁委托高有川,给他所在的学校捐赠了8台电脑以及校服和学习用品。

这段传奇故事,还在央视魅力中国城节目中,以话剧的方式还原在大众眼前。

▲宋养初

宋养初(1914~1984)安徽泗洪县(今属江苏省)人。1940年秋—1941年夏,任边区米中党总支书记。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部长。

出身书香门第,1935年入北平民国学院教育系深造,期间,加入共青团及左翼作家联盟,“一二·九”运动时担任北平学生联合会联络部长,被国民党当局通缉。

1937年,与张淑华等步行至陕甘宁边区。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关中分区赤水学校校长,陕北公学延安总校学生会书记、边区青年抗日救国会巡视员、子长中学副校长,绥德师范、边区米中党总支书记、米脂县委委员、县青委书记,绥德县委书记、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国代表团总支副书记、副处长、陇东地委宣传部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初,致力于青年教育工作,任中央团校副教育长、教育长、副校长、党委书记诸职。

1953年调任国家计委重工业局局长、副主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国家建委副主任兼党组书记,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部长兼党组书记;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二大代表、主席团成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4年10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

▲杨滨

杨滨(1917—1981) ,女,原名杨亭云,又名杨廷云,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钦明区前杨庄(现雷家乡前杨家村)人,宋养初夫人,宋心鲁之母。

杨滨于1923年—1935年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城读女子小学、中学。1935年8月考入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化学系。在读中学及大学期间,曾阅读大量苏联书籍及鲁迅、丁玲、巴金等人的作品,多次参加抗日救亡学生运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后,被迫辍学;同年10月初经其次兄杨沛和宋平的教育启发,转道西安,经八路军办事处介绍于1938年2月到延安陕北公学总校第14队学习。

1938年1月,入延安中共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学习, 3月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任延安女子大学教务处教育干事兼秘书,9月入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2月任359旅卫生队党支部副书记。

1940年2月,任“西北革命策源地”陕甘宁边区中共绥德师范党支部书记兼教员。

1946年11月,转任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宣传部干事,翌年春延安保卫战打响后,主动要求留在前方,与丈夫宋养初(时任陇东地委宣传部长)将年仅1岁半的儿子宋心鲁寄养于农家, 参加支前、土改及收复区的复仇清算工作,直至1949年3月战争结束。

1949年4月后,杨滨历任北京市教育局中教科公立中学股长、中共北京市女子一中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北京市丰盛中学校长、中共北京市第四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革委会副主任等职。

1978年1月,杨滨奉调国家教育部巡视员。任职期间,考察了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工作。

1980年,她参加赴美欧教育考察团,到法国、联邦德国、美国等国考察了几十所大中小学,访问了教育行政部门、协会、基金会等团体;回国后她与他人合写了考察观感,以《他山之石》为题发表在《人民教育》杂志1981年第2期,对当时中国的普通教育改革起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1980年冬,杨滨主持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工作,其癌症已到晚期,仍坚持到四川、湖北调查,回京后不久即卧床不起,于1981年5月28日逝世。

临终前,杨滨对侍护人员表示:“我好了还要工作,要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地位而呼吁!”杨滨生前曾任全国妇联第三届执行委员、北京市第1—3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家教育部为其撰写的悼词中称誉她为“终生从事教育事业的优秀教育家”。

【资料来源:中旗网、南梁革命纪念馆官方微信、榆林学院李子洲干部培训中心官方微信】

编辑:张喜斌

统筹:李秀平

3 阅读:530

红船编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