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被誉为读书人的“战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几十万人参加科举考试,最终只录取300人,这难度可远超现在的高考。
一般来说,一个家族在一次科举考试中能出一个进士,已经可以烧高香了。然而却有这么一户人家,一次考试,六人全中进士,使得朝野为之哗然。
然而,众人只看到了他们光鲜的一面。殊不知,为了这一刻,有个人为此默默付出、努力了无数个岁月,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克服了无数困难。这个人便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书香门第,家族希望曾家乃是宋朝有名的官宦世家,曾巩的祖父曾致尧官拜户部郎中,曾巩的父亲曾易占官拜太常博士。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饱学之士。
在这样的家族氛围熏陶下,曾巩天生就对读书、做学问感兴趣。
曾巩在私塾开蒙的时候,就展露出了不凡之处,私塾先生教的东西他一学就会。私塾先生经常拿他做同学们的榜样,让其他人向曾巩学习。
12岁那年,其父曾易占决定考校一下自己儿子,看他功课掌握得怎么样了。见曾巩对所有问题都对答如流,曾易占十分满意,最后他又问了一道关于《六论》的题目。
事实上,这个问题已经超纲了,不是这个年纪的孩子该学的。但是让曾易占意外的是,曾巩竟然连这题都答对了。
曾易占意识到,这个儿子不简单,只要好好培养,定然能高中进士,光耀门庭。于是将他带在身边,亲自指导他的功课。曾易占毕竟是考中过进士的人,他的水平自然不是那些私塾先生可比的。
据说,曾巩读书的地方有一个小池塘,曾巩每天都到池塘里清洗笔砚。久而久之,这池塘的水都变得漆黑如墨,后人将这处池塘称作“洗砚池”。
由此也可以看出,曾巩不仅天赋过人,更是勤奋努力。当时人们都相信,考中进士对于曾巩来说那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信心满满,意外失利公元1037年,带着家人的满心期盼,曾巩和哥哥曾晔启程前往汴梁参加科举考试。
由于此前的秀才和举人都是一考就中,兄弟二人都信心满满。
然而到了放榜那一日,他们二人却榜上无名。其实考进士就是这样,考不中才是常态。不然也不会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也就是说,五十岁能考中进士都算年轻的了。
此时二人才二十左右,机会还多着呢,只要下次再接再厉就好了。但是曾晔受不了这种打击,得了心病,不久之后就病逝了。
相比之下,曾巩的情况好了很多。虽然也有些沮丧,但也仅此而已。他仔细分析了自己的表现,总结出了自己科举失利的原因在哪里。
宋代的科举沿袭唐代,当时文坛流行的是盛唐时期的那种华丽、浮夸的文风,辞藻怎么高级、华丽,就怎么写。当时所谓的佳作,都是用华丽辞藻堆砌出来的。
因此科举考试,相较于文章的内容,考官更在意考生的文笔。
恰好曾巩的文风与流行相悖,他的文风朴实无华,但是反复读来,却会让人回味无穷,越读越喜欢。同时,他更擅长的是做策论,通过文章来阐述观点,讲清道理。
这么看来,他名落孙山再正常不过了。既然知道了原因,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针对性地去改变了。
遇到贵人,重拾信心文风这种东西,随着岁月的增长,早已深入骨髓,岂是那么好改变的?
虽说曾巩也尝试过去模仿当时名篇,写一些华丽之作,可惜刚写了几个字就写不下去了。而且他心中也有一个疑问:读书人读书是为了经世致用,报效朝廷,文笔再华丽,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欧阳修的几篇文章。曾巩深受感染,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不仅文字优美,而且言之有物,观点清晰,这才是真正的佳作。
短时间内,曾巩又找来了欧阳修的其他文章,他是越看越喜欢。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给欧阳修写信毛遂自荐,希望能拜欧阳修为师。
信中,曾巩提到:现在的时文,虽然用词华丽,但是虚有其表,都是些没用的废话。科举取士,应该看重学识、能力,而不是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
欧阳修深有感触,于是破例收曾巩为徒。
在欧阳修身边,曾巩不仅虚心请教,而且针对一些问题还能提出独到的见解。这令欧阳修十分满意,欧阳修不止一次在和好友的书信中提到曾巩,他对这个徒弟赞赏有加。
而曾巩也慢慢重拾信心,此刻他已经确定,他的文风没有错,该改变的是科举才对。
流年不利,接连受挫事实上,欧阳修一直在尝试推动科举的改革,去掉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转而考察策论,看看考生的真本事。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当时范仲淹在推行庆历新政,试图改革朝中的一系列弊病。然而遗憾的是,不仅反对新政的大臣反对此事,就连支持新政的大臣也没几个支持欧阳修,
毕竟大家都是靠文采考上进士的,欧阳修此举如同在否定这些同僚的过去。
后来新政失败,欧阳修收到范仲淹牵连,被贬官外放。
与此同时,曾巩也参加了好几次科举。但是他已经打定主意不去改变,不去迎合考官的喜好,因此每次都名落孙山。
为此,一些学识当初不如他的人,无不嘲笑他,说他和仲永一样,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后来曾巩的父亲遭人诬陷被罢官,闲赋在家。曾巩眼看屡试不中,干脆待在家中一边安心读书,一边在父母身边尽孝。
面对外面的冷言冷语,他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但是他相信自己才是正确的,迟早有一天他会一鸣惊人。因此,他现在只能蛰伏下来,等待时机,这一等又是好几年。
在此期间,曾巩没有一天怠慢。他不仅博览群书,还反复练习写策论。他的文笔有了很大提升,虽然不够华丽,但是字字句句都能令人感到惊艳。而他的观点新颖,思路清晰,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
此时的他,已经焕然一新,就等时机到来,便可展翅高飞了。
时来运转,朝野哗然1054年,欧阳修在好友的帮助下,得以重回朝堂。
曾巩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以他对欧阳修的了解,对方一定会继续推进科举改革的,到时候他就能一展抱负了。
于是在1057年,曾巩带着自己的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夫一起参加科举。
结果有意思的是,这一次的科举考官正是欧阳修。欧阳修事先就放出话来,这次科举只考真才实学,不考文采。那种华而不实的文章一律不合格。
此言一出,那些赶考的书生顿时炸开了锅,人人对此都义愤填膺,但是又无可奈何。因为他们明白,不是出现天大的事情,科举的考官是不可能更换的。一些人干脆直接放弃了考试。
由于曾巩经常和家人交流文章和作文心得,因此他的弟弟和妹夫对于新的要求并不陌生,这才有了后来一门六人全中进士的奇景,一时间被人们传为佳话。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一切苦难都是对我们的一种考验,只要挺过去,美好的未来终究会到来的。毕竟没有人会一直倒霉,也没有人会一直走运,变化无常才是人生。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在经历人生的低谷,不如多坚持一下,也许过个一年半载,就会时来运转的,就如同曾巩一样。
欧阳修是主考官
1057年苏东坡和弟弟好像也是中了进士
还比三苏强一倍[鼓掌][鼓掌][鼓掌]
编的啥玩意,当时你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