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赣北的气温,因为一场及时雨,降了不少,让人也感觉到特别的凉爽。好像忘记了这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入伏近在咫尺,反而天气凉爽了,这是怎么回事,天气凉快的话,到底好不好呢?
7月15入伏,老话说“三伏不热,五谷不结,六月无蝇,百谷咸登”啥意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三伏天不热的话,其实并不是什么好兆头,正所谓,该热不热,该冷不冷,不成年景。所以在这个时候,天气适当的热一点,是无伤大雅的事情,甚至可以理解为是好事,至少对庄稼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三伏天的气候一般是怎么样的呢?
按照自然的一个规律,三伏天的气候特点,它是高温、高湿、高热,而且这三伏天通常都是’吹东南风,空气潮湿,给人非常闷热的感觉。
因为三伏天除在小暑和处暑节气之间,老话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意思就是天气会特别的闷热,因此,气温高天气热、雨水多湿度大、气压低风速小,它们才是三伏天当中的一个主旋律,到了这个时候,理应感觉到潮湿闷热,酷暑难耐。
如何理解“三伏不热,五谷不结,六月无蝇,百谷咸登”?
三伏不热,说的就是三伏天,没有出现这种天气情况,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比较凉爽,那么出现这种问题的话,就容易导致五谷不结,意思就是作物的生长受到了干扰或者说影响。
因为高温高湿,这样作物才有利于生长,如果低温的话,对于粮食来讲,这个时候并不是什么好事,甚至容易遭受病虫害,严重的出现颗粒无收的一个情况。
六月无蝇,百谷咸登,这个估计很多人会感觉到有些好奇,其实也比较好理解。
在古代文献中,“蝇”字的含义主要指的是一种昆虫,属于双翅目环裂亚目蝇科。这个字的构成从“虫”和“黾”,其中“黾”暗示着这种虫子吃食少而繁殖多的特性。因此,“蝇”的本义就是“吃食少繁殖多的虫子”。
在古代文言文中,“咸”具有多重含义,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全;都:它表示普遍存在或涉及所有的人或事物。例如,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关中民咸知之”意味着关中的百姓都知道。
登,它主要是指(谷物)成熟、丰收:在《孟子·滕文公上》中,“登”被用来描述谷物的成熟和丰收,如“五谷不登”表示谷物没有收获。
那么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简单的来理解,如果说六月份的时候,没有一些虫子来吃庄稼的话,那么后续就容易迎来丰收。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六月份本身就是蚊虫比较多的时候,什么情况下,虫子会比较少呢?一种是高温天气,一种是低温天气,低温的话,在几摄氏度,或者是零下几摄氏度,很少会看到虫子之类的,另外就一个高温天气,也容易让昆虫,难以存活。
因此,我们再结合“三伏不热,五谷不结,六月无蝇,百谷咸登”来理解整句话就很清晰了,三伏天,天气如果不热比较的凉快,那么作物生长就会受到影响,反之,六月天气出现高温,那么在秋季,反而会迎来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