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5周年。在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分别从镇江、江阴间和贵池、湖口间等多个地段渡江,以锐不可挡的气势,一举击败国民党大军,建立了新中国。
自古以来,长江一直被视为天堑。尤其是南北战争时期,它是南方政权的天然屏障。即便如此,马跃大江的战事也并不是没有发生过。我们就以南京为中心,来关注古代的“渡江战役”。
图源:宋杰《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
公元213年,曹操率40万军,兵分两路,南下攻吴。其中水路一道,曹操按计划,经淮河,再沿淝水过寿春、合肥,经施水入巢湖,再经濡须水从濡须口入长江。
曹军先是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了都督公孙阳,从濡须口进入长江,在一座江心洲上扎营。孙权率军7万,前来迎战,在水战中歼灭曹军6000人。之后,双方对峙一个多月,都不轻易出手。孙权乘船接近曹军,曹军万箭齐发,船舰“偏重将覆”,孙权不慌不忙,让回船,将另一面受箭,这下,船只两边平衡了,孙权才回撤。曹操见孙吴水军整肃,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写了封信给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江水就要上涨,小洲可能要被淹没,水战也非您所长,还是尽早撤了吧。曹操沉吟良久,对手下说:“孙权不欺孤。”从江心小洲上撤走。
这是曹操第一次到濡须口与孙权对垒。四年之后,他再次兵临濡须口,仍以失败告终。
濡须口,也就是濡须水的入江口,在今马鞍山市含山县。从曹军行军路线可知,濡须水向北可达巢湖、淮水,经颖水或涡水可到许昌,向南可渡江,直接就杀到南京。濡须口如果被曹魏一方占领,那么北方船舰就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长江,渡江就是指日可待的事。
也正是看到濡须口的重要性,所以,孙权迁都南京后,将重兵放在此处,还在此建造了濡须坞,以抵御曹操。
对孙吴来说,对都城南京与经济重心“三吴”地区最好的保护,就是将边防线推得越远越好,最好能将外围防线向北推移到淮河,乃至黄河。但奈何实力有限,东吴的军事势力始终未能全据淮南,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在长江北岸沿线上认真布置,特别是几个军事要地上,尤其要设置重兵把守。比如沔口、江陵、西陵,当然还有濡须口,这几个地方是孙吴江防线上最重要的据点。
相对的,横江、当利口等处,固然也重要,但它们没有直接通达南北的水道,如果曹魏想从这两处出发渡江,就会遇到孙策当年在此渡江时遭遇的难题:缺乏船只。故此,孙策在这两处地方就没有安排重兵把守。
图源:宋杰《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
曹魏一方攻打孙吴,在东面还有一条水路:由徐州南下,经淮泗口入中渎水(今京杭大运河苏北段),过淮阴、高邮,至广陵(扬州)渡长江。
从公元222年到公元225年,曹魏三次兵临扬州。
第一次,张辽为主将,魏军经淮河入中渎水,抵达扬州、海陵等临海地区。孙权听说是张辽为主帅,对属下说:“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吴军守将为吕范,双方隔江对峙。夜间,吴军遭遇暴风,战船漂到曹军大营,张辽看准机会,率领将士对吴军发起进攻,斩杀俘虏数千人,幸亏驻扎在扬州西部的贺齐来救,才转危为安。战后,张辽于长江北岸的江都病逝。曹丕闻讯大哭。第二年开春,因战事无进展,魏军退兵。
第二次,曹丕听说吴国的山越发起叛乱,他认为是可乘之机,遂决定御驾亲征,经蔡水、颖水,入淮后,到达寿春,经中渎水最终到达扬州。此时吴军因拨兵平叛,固守力量确实不足。徐盛献计,从南京到扬州,沿岸驻围,围上设假楼,伪装兵足将广的样子。魏人见了,多少有些忌惮,曹丕也为之“愕然”。曹丕这一年还在江边乘船溜达了一圈,差点被暴风吹到对岸。惊魂之下,班师回朝。
第三次,曹丕再次御驾亲征。但突逢寒潮来袭,江都附近的中渎水南段有冰冻,水军无法进入长江。又见长江波涛汹涌,无法登渡,不由地发出“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的喟叹,退兵而去。吴军乘夜过江追击,差点活捉了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