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演义中,刘备之子刘禅,人们率先想到的是刘禅的乳名“阿斗”,继而联想到那句俗话“扶不起的阿斗”,公元263年,57岁的刘禅向魏国投降,预示着蜀国的灭亡,结局令人唏嘘。与刘禅投降的态度截然相反的,是其子刘湛,刘湛非常有骨气,拒不投降,以身殉国,罗贯中这般称赞刘湛的誓死不降:“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
水镜先生曾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按道理,刘备既得到卧龙诸葛亮的辅佐,也曾得到凤雏庞统的协助,应该得天下的。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关羽的大意失荆州,让诸葛亮为蜀国量身定做的既定战略,完全泡汤。一来为了挽救时局,不得不着险棋,二来为了给关羽复仇,刘备发动了三国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场 ——夷陵之战,只可惜,在这场赌局中,刘备失败了,输得很彻底,不久之后郁郁而终,临终前白帝城托孤,这一年是公元223年,这一年诸葛亮正值中年,后主刘禅年仅十七岁。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开篇第一句,诸葛亮便将夷陵之战后的蜀国危险形势,道得一清二楚了。此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开始南征北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希望通过自己的天人之智,为蜀国逆天改命。
公元234年,诸葛亮累垮了,命殒五丈原,此时,刘禅开始正式掌权,在没有诸葛亮的辅佐之下,继续掌舵,按照诸葛亮对刘禅的评语,刘禅并不是大伙印象中的形象,更不上影视作品中描绘的形象,诸葛亮用这八个字来点评刘禅——“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诸葛亮死后,刘禅首先面对的是两位重臣魏延与杨仪之间的内讧,在此,刘禅表现出惊人的权谋之术,先利用杨仪除掉魏延,再瓦解杨仪的势力,最终杨仪也不得好死。
诸葛亮死后,在刘禅的御宇之下,蜀国还能苟延残喘整整三十年,实在不简单。最终,是魏国的大将邓艾攻破城门,刘禅出城投降。
刘禅投降后,被封为乐安县县令,为了试探刘禅是否真心投降,有一次,司马昭宴请了刘禅和蜀国的旧臣,宴席期间,歌姬演蜀国的乐曲,听闻此乐,蜀国旧臣无不涕零,唯独刘禅面不改色,司马昭问道:“颇思蜀否?”,刘禅哈哈大笑道:“此间乐,不思蜀”,这便是乐不思蜀的典故,与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之后,刘禅被迁往魏国的都城洛阳,很显然,此行凶多吉少。为此,刘禅于其在洛阳新建的府邸,题了三个字的门匾“中山寨”,魏国的群臣见到这三个字,无不议论纷纷,认为刘禅在寓意“安营下寨”,为此,纷纷上表司马昭。司马昭听闻,不但没有处罚刘禅,反而哈哈大笑,群臣不解,司马昭道:“倒过来读”,群臣恍然大悟。
“中山寨”倒过来读,原来是“在山中”的意思,刘禅是在表达自己归隐山林,不问世事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