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王振原本是一个读书人,在明仁宗时期就已经入宫,在宣宗时,被安排在东宫侍奉太子读书。王振本就读过书,加上在宫中也接受了教育,所以他是有文化水平的,也能经常教年幼的太子学习。
王振在与太子的相处中,事实上承担了三种角色:老师、侍者、玩伴。
在生活中,王振照顾太子的起居;在学习上,王振是太子实际上的老师之一;在游玩中,王振又陪着太子一起嬉戏。这种形影不离式的长期相伴,让太子对他愈加信任,称其为先生,而不称其名。这是一种很高的荣耀,后世年幼的万历帝也是这样称呼张居正的。
太子九岁就即位称帝,也就是明英宗。由于年幼,由天皇太后和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三杨在明成祖时期就入仕,历经仁、宣两朝,到现在英宗朝,已经是四朝元老。他们把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于实践,把国家的各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仁宣之治的大好局面看来就要延续下去。
02
王振在这个时候也收敛着自己,谨慎行事。
明英宗喜欢与侍从击球,在一次内阁大学士都在场的情况下,王振突然站出来对明英宗说:“先皇帝为一球,几误天下。陛下复踵其好,如社稷何?”此举立刻得到杨士奇等人的称赞:“宦官中宁有是人!”
三杨的威望很高,王振去内阁传旨,虽然代表着皇权,但依旧停在门外等候,直到三杨请他,他才会进去。而他与三杨之间谈话,他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恭谨,还有带着一份非常荣幸的感觉,让三杨对他是极为满意。
但三杨逼近都是70多岁的老人,历经四朝,在英宗即位之后相继去世,他们留下的权力空间很快就被王振占据。
其实,王振在三杨仍在之时,权势就已经很大,有一件事能够说明。
正统六年(1441),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竣工,明英宗按照惯例赐宴席,与百官同庆。按照祖制,宦官是不能参加的,英宗也就未让王振赴宴。但明英宗又担心王振生气,命身边的太监去看看“视先生何为”,而王振此时非常恼怒:“周公辅成王,我独不可一坐乎?”
太监将王振的话汇报给明英宗,明英宗“蹙然”。“蹙然”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局促不安,二是忧愁不悦。王振的不高兴让英宗局促不安,发起了愁,他让人打开东华门的中门,让王振赴宴。王振抵达宴会地,百官们都纷纷拜伏在地,如同皇帝到场,而英宗对此场景没有一丝惊讶。
03
王振劝英宗以重典治御臣下,原因很简单,明英宗年纪不大,朝中很多老臣,要让他们服从,就要立威。英宗对这一套说辞是十分满意,也是照此办事。
明英宗先后将兵部尚书王骥、兵部侍郎邝埜、礼部尚书胡、户部尚书刘中敷、刑部尚书魏源、右都御史陈智、兵部侍郎于谦等很多大臣下入狱中。六部尚书,只有吏、工二部的尚书获得幸免,其余礼、兵、户、刑四部的尚书都有了牢狱之灾。
而最让英宗和王振不满的是户部,因为户部管着钱,又不让两人随心所欲的花,所以户部的尚书、侍郎被下狱是最多的。不仅是下狱,还要羞辱他们,这当然是王振想出来的打击官员们的办法。
明英宗首次把户部尚书刘中敷投入狱中,是在正统三年(1438)七月,这一次因为太皇太后出来干涉,刘中敷很快就放出来了,并且重新官复原任。
在正统六年(1441),户部尚书刘中敷、户部左侍郎吴玺、右侍郎陈瑺一起被关进了监狱,户部的主官算是被“一网打尽”了。不仅如此,王振还让他们戴上沉重的枷锁,在长安门外示众,来往的百姓、小贩、官员们都能亲眼目睹。而三人在长安门外一站就是十多天,太皇太后实在看不下去了,出面干涉,这才让三人脱离苦海,哪知道刚过了一个多月,三个人又被投进了监狱。而这已经是刘中敷四年内第三次进监狱了。
04
有一个记载是这样的。
太皇太后得知明英宗,在当学之年不听]先生讲课,反而整天被王振引诱出宫观武弄枪,她很是生气。一日,她召集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尚书胡滢以及英宗一起入朝。
太皇太后坐着,英宗只能站在旁边。张太后指着五个大臣,对孙子说:“这五个人,是汝父汝祖留给你当辅佐的,言听必行。国家政事,如果他们五位不赞成,绝不可行!”。
太皇太后又派人宣王振入觐。
王公公很怕这位皇奶奶,入殿后俯伏跪听,大气也不敢喘一口。
张太后一拍桌案,厉声叱责王振:“汝一宦者,侍皇帝起居,多有不法之事,今当赐汝一死!”
早有人横刀于王振后颈之上,王振经此一吓,尿了一地。
英宗一看奶奶要杀自己的老玩伴,连忙下跪为王振求情。五大臣见皇帝下跪,也忙跟着下跪向太皇太后求情。
张太后见此情状,觉得威赫目的已经达到,缓缓言道:“皇帝年少,岂知此辈常祸人家国。这次我看在皇帝及大臣面上,饶王振一命,此后不可令他再干扰国政!”
很显然,这段记录不是真实的历史。
太皇太后若真觉得王振胡作非为,完全可以杀了他,用不着如此来吓唬他。王振作为一个读书人,深知太皇太后的权威,是轻易不会惹太皇太后不满的。
05
王振真正的恶行,是在太皇太后死后才显现出来。
正统八年(1443年),也就是太皇太后死去的第二年,雷击坏奉天殿一角,这很显然是上天在发出警告,按照惯例,英宗下诏,让群臣们来给自己挑毛病,提建议。
翰林侍讲刘球上疏提出说:皇帝的应亲自处理政务,不可使权力下移。意思很明显,不能让王振擅权。
王振一看大怒,立即下令逮捕刘球入狱,刘球最终被杀,尸体被残忍地分解。
后来的名臣于谦,进京见皇帝,同僚劝他给王振带上礼物。以于谦的性格,他当然不会做这种事情,结果被王振以他对皇帝不满的罪名而关进监狱,并判处死刑。经过山西、河南两省官民进京伏阙请愿的压力下,于谦才逃过一劫。也幸得如此,才会有后来于谦力挽狂澜挽救大明之举。
王振的种种行为,收到了效果,官员们都称其为翁父,也有很多人争先拜其为干爹。
后来的土木之变,英宗带了两名内阁成员(其中还包括首辅曹鼐),两名尚书,以及一大批文臣武将,他们为何不去阻拦,实际上他们阻拦了,阻拦的结果是,王振直接让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在大帐外去罚跪,没有王振的命令不准起来。而此时的邝埜已经64岁,而王佐是65岁。
这种情况之下,谁还敢忤逆于王振。
06
英宗复辟之后,常常思念王振,在智化寺里为王振立“旌忠祠”,并树碑立传。王振在土木堡之变中,闯下了滔天大祸,其罪罄竹难书,让英宗蒙难,国家遭殃,而英宗却还如此思念他。英宗对王振的信任和感情,让人难以理解。
下面这段文字来自于《明英宗实录》,全篇皆是赞誉之词,若不知道主角,还以为是在描绘文天祥这样忠君爱国的义士,但它恰恰描绘的是王振。
尔振性资忠厚,度量宏深。昔在皇曾祖时,特以内臣选拔事我皇祖,深见眷爱。教以诗书,玉成令器。委用既隆,勤诚益至。肆我皇考念尔为先帝所器重,特简置朕左右。朕自春宫至登大位,前后几二十年。而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卫调护,克尽乃心。赞翊维持,糜所不至。正言忠告,禆益实多。《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七》英宗为何如此厚爱王振,其实道理很简单,王振在英宗小时候陪伴他玩耍,教他读书,照顾他的生活;英宗长大后,王振又教他“治理国家”,又照顾他的生活,王振已经成为了英宗生活的一部分。
然后,一切都可以解释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