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小河》

人文畅享 2024-10-10 20:11:52

作者:王传勇

在我的家乡东边,有一条弯弯的小河,它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缠绕着那片熟悉而温暖的土地。它灌溉着两岸的农田,让庄稼茁壮成长。父老乡亲们在河边劳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期盼。小河见证了他们的辛勤付出,也分享着他们的喜悦。

那时的小河,是清澈见底的。静静的河面上清晰地倒映着蓝天白云和河坝上密不透风的青纱帐。蹲下身子,能清晰地看到河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小虾,它们自由自在地穿梭在水草之间,怡然自得。微风拂过,河水泛起层层涟漪,那一圈圈的波纹向远处荡漾开去,如同岁月的年轮,刻录着家乡的变迁。

河岸边郁郁葱葱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把小河装点得如诗如画。有一种入口甜丝丝,叫做“谷蒂”的茅草是我们小伙伴们找寻的目标。而那些高大的垂杨柳们竞相伸展着枝叶,为小河撑起一片绿荫。有些弯弯的树干伸到河里,成了我和小伙伴们玩水的跳台了。

夏日傍晚,男人们从地里干完活后,会到河里游泳,洗掉那一身的汗水和泥土。女人们则三五成群聚在河边洗衣服,她们叽叽喳喳的说笑声随着潺潺流水流向远方。我们小伙伴则把小河当成了天然的“水上皇宫”乐园了,装满了儿时的欢乐和梦想。

我们在河里捉鱼、逮虾,扎猛子,练狗刨,玩的不亦乐乎,也许从小接触水的原因,我们村里没有发生过溺水事情,而西边的村里的孩子来的少,不熟悉水性和环境,经常出事儿。我是村里在河里玩的时间最长的孩子,五一刚过就偷着去下河了,立秋后,还赖在河里不出来。还记得在水里贪玩,新买的的确良裤衩和塑料凉鞋放在岸边草地上,不知道让谁给捡走了,只好光着屁股跑回家,被母亲好一顿收拾。上小学后,我们几个同学嫌在教室里午睡热,又偷着下河去了。回来后,老师询问都不敢说,老师就让我们站成一排,撸起袖子,露出胳膊来,他用指甲一挠,出现白道道的,就是偷着下河的,自然是教鞭伺候,居然屡试不爽,从没有人漏网,至今,我的右手腕处还有疤痕为证!当然让我们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血脉喷张的是跟河对面村里的孩子打群架了,首先是双方隔河骂阵,相互问候祖宗。一会儿,双方开始互投土坷垃和小石块,因河面较宽,这些武器大多数掉进河里。然后,就有几个大点的青年跳进河里向对岸游去,发动进攻,我们也跟着在较窄的水面前进,看着对方抵挡不过,慌忙逃跑的样子,我们一家人齐声欢呼雀跃,仿佛干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间起,河水断流,露出了枯干黝黑的河床,上面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裂缝,如同饱经风霜的老人皲裂的肌肤,整个枯干的河床犹如被时光遗忘的角落,诉说着无尽的落寞与荒凉。

上个周日晚饭后,我溜溜哒哒来到小河边,仿佛去跟一个老朋友见面。只见河道进行了硬化和绿化,只是那灵动的河水依然不再。回来后,我做梦了。又看到了那条清澈的小河,看到鱼儿在水中畅游,看到垂柳在微风中摇曳,看到童年的欢歌,岁月的诗行在潺潺流淌。

作者简介:

王传勇 男,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潍坊市潍县集中营研究会理事长,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潍坊市作协会员,潍坊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奎文区政协委员,参与编写《中国烹饪文化大典》,主持研发编写《齐民大宴》、《板桥宴》等,有诗歌散文发表于《中华诗词》、《中华辞赋》、《饮食文化研究》、《东方烟草报》、《潍坊日报》、《潍坊晚报》、《黄河口文学》等各类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平台,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