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河北|邢瓷:类银似雪韵悠长

纵览新闻 2024-09-15 10:51:01

9月13日,邢台内丘县城。

未进邢窑博物馆,先惊叹它独特的外观设计——博物馆主体白色,由七个高低错落、洁白无瑕的碗状建筑组成。从高空俯瞰,它们排列精巧,宛如一组白玉茶具安置在一方碧水中。

“2014年,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上,邢白瓷的出现改变了夏商以降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博物馆讲解员柳梦珂的解说吸引了几个年轻游客的注意。

这几位游客是邢台学院在读大学生,早就听说过邢白瓷,这次来内丘一探究竟。看着眼前一件件胎质细腻、类银似雪的邢白瓷展品,他们无不惊叹其素雅之美。

2022年6月5日,国家级非遗项目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志忠检查即将入窑烧制的白瓷坯胎。(资料片) 新华社发(田晓丽摄)

“在中国陶瓷史上,青瓷变白瓷是一个飞跃。”对邢窑白瓷的历史地位,柳梦珂说,邢窑的贡献在中国陶瓷史上是划时代的。

白色,本应是天赐之色。天上的云、飘落的雪,自然中的白无处不在,但追求陶瓷之白,却历久而不可得。

直到北朝晚期,在太行山东麓的内丘一带,白瓷才终于出现。自然的馈赠加上匠人们在形制、烧造方法上的独具匠心,一抔土才变成了胎体轻盈、洁白如玉的白瓷。

白瓷的诞生是瓷器史上的里程碑,人们第一次得到所求之色。邢瓷也被誉为“中华白瓷鼻祖”。

为什么白瓷最早出现在这里?

距离邢窑博物馆不远,是河北第一座建在遗址之上的博物馆——邢窑遗址博物馆。这里保存了从北朝直至唐朝的11座窑炉,出土瓷器和窑具残片超过20万片。

“内丘一带的瓷土铁质含量低,烧出的白瓷成色好。而连体窑炉的出现,可以‘抱团取暖’,提高了瓷器的烧制温度,让瓷器的质地更紧密、颜色更洁白。”站在钢架环廊上,邢窑遗址博物馆副馆长李建华指着窑炉,解释白瓷为何诞生于内丘一带。

邢窑的意义,不只是一个窑口那么简单,它对后世瓷器发展影响深远。白瓷,以其洁白无瑕的特点,为后世中国瓷器的一个又一个高峰提供了理想的背景板。

“日后青花瓷、彩瓷的出现,以及瓷器上的刻花、描摹,无不以白瓷为基础。”李建华说,时至今日,无论是作为实用器皿还是艺术品,白瓷仍是瓷器的主流。

图为9月14日在内丘县的邢窑博物馆拍摄的邢瓷展品“翰林罐”。 柳梦珂摄

邢瓷之白,奠定了中国瓷器的底色。

邢瓷的极品是什么?答案几乎没有争议——透影白瓷。

河北博物院珍藏着一只透影白瓷杯,它由出土的旧瓷片拼接而成,是邢瓷的重要文物,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几百公里外的陕西考古博物馆,另一只保存完好的邢窑透影白瓷杯,不仅是馆内的明星展品,还是社交媒体上的流量“宠儿”。

透影白瓷杯是邢瓷中的珍品,它胎体轻薄,器壁最薄处厚度仅1毫米,胎体在光照下呈现半透明状,透出温润如玉的质感,能达到光照见影的奇特效果。

“透影白瓷原料中,钾和钠的含量很高。这两种元素在高温条件下能降低釉的熔点,增加釉的黏度,使胎体和釉面充分融合,形成一种瓷化度高、近乎透明的乳脂体。”国家级非遗项目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志忠道出了透影白瓷的秘密。

然而,透影白瓷如一颗流星,惊艳现世,又匆匆消失。邢窑烧造最盛的唐代,透影白瓷已不见了踪迹,存世的作品极少。

如今,河北农业大学与张志忠工作室正在合作开展河北省古代白瓷艺术特色及应用价值课题研究,其中一项课题就是重新烧制邢窑透影白瓷。

9月初,透影白瓷项目终于敲定。“我们打算烧制两套透影白瓷的茶具,包括茶壶、茶盏、茶盒等,造型选用唐代风格。目前原料备好,配方也基本研制成熟。”张志忠说。

从20世纪80年代起,恢复邢白瓷工作逐步展开。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如今已经能烧制出质地媲美隋唐时代邢白瓷的瓷制品。

邢瓷也跳出陶瓷的范畴,在不同领域有了新的应用。

邢台学院“红蓼花”瓷乐团使用的瓷瓯、瓷编管、瓷编磬、瓷编钟、瓷鼓、瓷笛等乐器均由邢白瓷制作。乐团演奏的美妙声音,正是利用的邢瓷清脆动听、干净利落的音色特点。

比亚迪在售的“汉”“唐”“元”等系列车型中,有一款银釉白配色,被网友称为“邢白釉”,其颜色灵感也是源于邢白瓷。

未来,邢瓷或许还有更多可能。人们会永远记得,它从河北走来。(河北日报记者 魏 雨)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