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别想欺负中国,大众汽车史无前例提出关闭两家在德工厂,裁员从“大本营”开始,大众是怎么想的?
就业保护协议迎来结束危机,德国方面,真会坐以待毙吗?
现实原因大众在全球约有65万名员工,将近30万人都在德国,体量巨大,集团为何在2日爆大雷,称公司考虑关闭一家汽车制造商和一家零部件厂,从1994年便开始实施的就业保护协议,也要终止。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一下,德国算是深有体会了。
拿不出证据的情况下执意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欧盟既是想向美国示好,本质也是更想发展本土燃油车,原油有限,可正因并不富裕,资本家才有钱赚。
如意算盘促就电动化转型降速,燃油车市场本就被压缩,大众的表现也很糟糕。
爆发的疫情对各行各业而言都是重创,差别在,有企业回弹极快,但自疫情后,欧洲的汽车需求一直没有恢复,交付量比峰值时降低的高达200万辆。
产能出现大量闲置,德国供与需的差值在50万辆左右,恰好就是两家工厂的总产量。
商人逐利,考虑到销量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如初,市场不会同情任何人,电动化转型领先者众多,为了生存,降本增效势不可挡。
不是没有给过机会,2023年时,大众汽车公布了一项到2026年节省100亿欧元的成本削减计划及利润率达到6.5%的目标,可惜,观测2024上半年的数据,这一目标很难实现。
德国在竞争中不占优势,若关厂和裁员真的发生,于朔尔茨而言,绝对是一种打击。
市场情绪低迷中,德国的经济前景再度恶化,股票罕见上涨,竟是在关厂裁员的消息传出后才上涨了1.2%。
经济部拒绝对裁员发表具体评论,换种说法,不愿面对的其实是德国眼下经受的一切,都只是缺乏结构性改革的后果。
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逃避自成最好选择,切实利益被动的工人,态度又是如何?
抗议超16000名工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进抗议,员工代表愤怒发言,“反对任何工厂关闭计划,工人不应该为公司高层的管理失误买单”。
削减劳工成本的说法不被接受,成本削减中,劳工成本只占很小一部分,管委会甩责,根本就是他们没有尽到职责。
各执己见有,大众汽车高层与工会之间的矛盾却并非一天两天,而是数十年。
上一次公开的矛盾,是赫伯特·迪斯在推动电动车转型的过程中与工会冲突不断,工会赢了,迪斯被迫辞职。
情况有所不同,现任CEO在大众工作已久,若非实在难以支撑,不可能首次将关闭德国工厂一事提上台面。
有清醒者,针对地方官员甚至经济部长哈贝克提出的“公司需要对德国30万员工负责”之言,一针见血,走投无路的大众,只是向停滞不前已久的德国送来迟到已久的警钟。
更宏观点,大众需要给工人一个交代,德国也该给德国人一个交代,解释经济政策为何会如此糟糕,以及为何要跟着欧盟乱搞。
关税大棒真正砸向中国电动车,成员国之一的德国绝对难辞其咎,分歧是,大众汽车集团高层高度认可中国市场,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及中国以及电动化转型。
2020年以来,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已超700亿元,市场蓬勃,好好经营本也能将德国的缺漏补上来,可惜,严峻的市场环境下,销量和价格,大众明显不能两得,至此,利润恢复增长再成遥遥无期,一直刷新低的价格,更让高层心凉。
价格战不能再打,市场新品又层出不穷,一时半会想不出如何在销量和利润间保持平衡,成本开支就必须考虑。
工会的火不应该只朝向大众集团,或者说,并非离开在大众的职位日子就不能过,一众工人为何紧咬大众集团不松口?
反噬归根结底,原因还在就业市场不景气,德国经济也正在面临更广泛的危机。
一场俄乌冲突好似打穷了整个西方,有研究所预测,2024年德国国内的生产总值将会出现再度萎缩,麻烦出在,德国旧时的核心产业非常抵制变革。
时代在进步,德国在原地踏步,极右翼的崛起,雪上加霜。
大众对此表达过不满,1月份发声明陈述底线:反对脱欧、反对保护主义、否认气候变化等不合适的行为,但极右翼在政坛上的影响力,仍旧加大。
令人不解,工会与大众管理层已闹到不可开交,身为总理的朔尔茨,竟还在4日宣布为乌克兰订购了17套IRIS-T防空系统。
抵制中国新能源汽车是经济衰败的构成,抵制俄罗斯天然气也是德政府埋下的坑。
长期以来,德国的商业模式,一直以供应充足的廉价能源为前提,吹捧中让它忘了,廉价的前提离不开俄罗斯的天然气。
可发展的道路一个个被德政府堵死,大众集团固然从德国大本营发家,更新迭代速度过快的新时代,更要紧的,是保住品牌,而这一点,德国无论是政府还是工会甚至普通工人,相比都很难接受。
大幅裁员若真发生,市场肯定会涌入一大波力量,职场饱和,多余的人该塞到哪去发挥价值?若闲下来,会否会就此爆发骚乱?
欧盟对华加征关税时,应没料到,反噬竟会如此猛烈,再次证明,中国各行各业都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欺负到中国头上,可真是踢到钢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