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帆书樊登讲书 作者:瑾山月《典籍里的中国》中,关于王阳明悟道,有一段很精彩的演绎。贵州龙场的山洞里,正苦思冥想的王阳明,忽然进入一种梦境。恍恍惚惚中,古往今来的圣贤们,一个个朝他走来。孔夫子悠悠地吟诵“道不远人”;孟夫子告诉他:学问之道,求其本心。紧接着,朱熹、陆九渊,也上前提点,终于帮王阳明打通了思路。他顿时觉醒证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此前一直痛苦不已、屡陷绝境的他,一经开悟,不仅于龙场绝处逢生,还就此厘清方向,开学授课,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三不朽”。痛苦太多,只因觉悟不够。圣人如此,常人亦如是。很多时候,我们人生中那些的忧愁、焦虑、痛苦,多半因看不透,想不明,缺了洞察与觉知。结果只能是越活越累,越累越不如意。若想摆脱诸多烦恼,只有先把自己的心智提升上来。而开悟的秘诀,无非是心中修、事上练,破除内心偏执与狭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破相。
《沉思录》中有句话,很精辟: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年轻时,我们总要分个明白,可有了一定阅历后才明白:世界不止黑白两色,事情难以对错评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境。是非相不破,我们就很容易固执己见,反复陷入与外界的争执中。看书时,读到过一个故事。北漂青年小明,是一名广告策划,这几年,人工智能兴起,对他的冲击不小。老板曾许诺的升职、加薪、海外学习,都泡了汤。他觉得老板错了,不应该忽视人才,毕竟创作性工作上,人更有潜力。但几次沟通下来,老板仍我行我素,还明里暗里地将他边缘化。小明满心委屈,就向远在县城的父母抱怨。谁曾想,父母却说,全是小明的错。当年大学毕业,他就不该去北京,回家考公多好,说不定现在孩子都有了。哪像现在,钱没赚多少,女朋友也没有,年龄还老大不小了。小明听后,又气又无奈,感觉全世界都在与自己作对。后来,他将这段经历,告诉了一位从事职业规划的朋友。朋友听后,笑笑说:“你这个故事里,谁都没有错。你老板站在利润角度,你父母站在时间角度,你自己站在发展角度。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答案,有时候是天壤之别的。”想想不无道理,就像哈佛大学那个著名的“视角实验”:同一幅画,从不同角度呈现出来。看到左边的人,说画中是少女,看到右边的人,却坚称是位老妇。人总是如此:做员工时,觉得老板要求太严客户太刁钻;做领导时,又会觉得员工太懒散太敷衍;做子女时,埋怨爸妈陪伴少不懂关怀;可一旦做了父母,又指责孩子太顽劣不听话。走路时,讨厌电动车横冲直撞,骑车时,讨厌行人挡路碍事。生活里的大事小情,到底谁对谁错?谁正义谁理亏呢?很多事,就是如此这般,横看成岭侧成峰。没有所谓的对错,只是站位、身份、立场不同。明白了这点,就不会轻易否定别人,更不会纠缠于小事。破除是非相,就是剔除狭隘的智慧,是理解与接纳的度量。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种人: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总爱和人斤斤计较。今天厌恶同事的表里不一,明天抱怨家人的自私自利,后天痛恨亲朋的虚情假意……他们为什么爱生气?究其根本,就在于本性里有一种“道德洁癖”。不符合我价值观的都该批判,达不到我要求的都是庸才,道德有瑕疵的都是恶人。可人哪有十全十美的,更何况每个人还受限于他的出身、经历、眼界与格局。当你用自己的标准去挑剔人,只会满眼都是问题,陷入各种人际纷争中。在网上看过一个故事。博主@小米,有个令他十分反感的同事。这位同事,工作能力一般,还特别爱占小便宜。公司的茶包他拿回家,食堂的剩菜他全打包。小米很厌恶这种行为,几次三番地表达不满,但同事却一点不改。于是,小米在心里暗暗拉黑了他,除了必要的工作接触,其他一概避免。可是后来,办公室的一位前辈告诉他:这位同事原本家境不错,可是去年父亲出了车祸,母亲生病住院,家底全折腾没了。他抠抠搜搜地占小便宜,无非是为了节省一点开支。小米听后,很是惭愧。类似的情况,学者余世存刚参加工作时,也碰到过。他在北大中文系工作时,也不免对周围的人吹毛求疵。一会看不惯老学者的古板,一会受不了某些人的急功近利,一会气恼年轻人的学术态度。但偶然的一天,他看《金刚经》时读到一句话:“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句话,令他茅塞顿开。别人的样子,是你看见的样子,不是他真实的样子。也许暴躁的人有苦衷,也许吝啬的人日子不好过;也许跋扈的人,只是伪装自己不想再受伤......
当你完全了解一个人后,就不会轻易否定他。
但了解的前提,是打破固有印象,击碎心中偏见。当你穿上别人的鞋子走来走去,就会发现:那个令你气恼的“他”就是那个处境里的自己。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人人也都有不容易的时候。很多事情,真的换成了自己,也未必有更好的应对方式。一旦破除了众生迷相,就能够原谅、理解、善待所有人。就如书里说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了解,所以原谅。
看过一句话:“人这一辈子,看似在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归根到底,只是在处理自己的内心感受。”人世间的诸多景相,不过是内心的投影,千般跋涉万般寻找,也不过是一场修心的旅程。博主@橙子,和丈夫计划趁暑假带孩子去度假。谁曾想,刚出发,车子就爆胎了。橙子觉得倒霉,就开始埋怨丈夫没有检查车况,指责他不用心。而丈夫呢,也是气不打一处来。他早上刚为了请年假被领导说了几句,和同事交接又焦头烂额,好不容易都搞定了,又被媳妇臭骂一顿。俩人越吵越凶,谁想15岁的儿子突然喊了一句:“你们都别吵了!我们应该庆幸,车子幸好没在高速上爆胎。”橙子和丈夫互相看了一眼,感觉很有道理。这样一想,俩人心情顿时变好,看什么都顺眼了。境随心转,心随意动,想法变了,处境就变了。弘一法师李叔同年轻时,沉迷于滚滚红尘,内心也是很浮躁。在他眼中,那时的世界绚烂夺目,却也喧闹不止,烦恼丛生。而后等他历经生离死别,看遍人间疾苦,才顿悟修心的重要。清苦克制的生活,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宁,也止息了心头的烦乱忧愁。等他走出寺门,普度众生时,再纵观整个人世间,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脚穿芒鞋,食不果腹,也不觉日子艰苦,路途崎岖,环境险恶,也无恐无惧。只觉得人人都是好人,处处都是美景。《菜根谭》有言: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心烦意乱之际,不妨闭门读书,以此为自己降噪;灰心丧气之时,也可以去天地间跋涉,以此为自己蓄能。降服了自己的心,也就破除了世间纷乱的相。心躁如火,生活自然是硝烟弥漫;心静如水,日子也会祥和安好。
最近几年,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前途的迷茫,人际的纠结,生活的失意,内心的矛盾……像上蹿的火苗,把我们牢牢困住。但《次第花开》中说的好:“烦恼,恰恰是勘破世间万象的最好机缘。”越是迷茫烦躁的时候,越是破相修行的契机。摆脱是非偏见,少挑剔别人,多关注自己。愿我们都能不负此生,活得通透又热烈。
作者:瑾山月 主编:阿医 文章来源:帆书樊登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