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石头村
井陉位于太行山东麓,四面环山,中央低,似井而得名。井陉,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乃晋冀通衢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驰名中外的韩信“背水之战”、抗日战争的“百团大战”,井陉都是主战场。唐代诗人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有诗句:“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生动地描写了军队浩浩荡荡的出征场面。
我们参观完“背水之战”遗址,就又乘车向于家石头村奔去。于家石头村始建于15世纪80年代,是一个保存完好的石头文化古村落,位于井陉中西部山区,距石家庄市50公里。
于家石头村,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后裔的发祥地,全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于氏家族。
于谦遇难后,有一子隐居井陉南峪村,留有三子: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成化年间,因生活所迫,于有道迁来这深奥旷野的白庙山下,“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开荒种地,艰苦创业,繁衍至今已有26代,400多户。1600多人口。“祖德宗功千载泽,子承孙继万年春”。
于家村,原名叫白庙村,明代建村时因当地有一白庙而得名。到了清初改叫于家村,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五百多年来,于家村人们与石头有着割不断地“源缘”,自迁此定居,就利石头为生产、生活服务。村里大多数男人都会石匠手艺,祖祖辈辈就靠着自己的双手,将伸手可及的石头修成梯田、盖成房屋、雕成石器、建成楼阁,形成了庞大的石头天地: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石栏、石井石窖、石缸石罐-----
积淀传承下来,有石头房屋四千多间,石头古街三千五百多米,石头井窖八百多眼,石播梯田二千多亩,石头用具二千多件。到处是与石头有关的民俗、文化,,宛如一座色彩斑斓的天然石头博物馆,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在石头村
“石头村”,是石家庄书协主席熊基权题写。还有中宣部副部长、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副主席翟泰丰书写的条幅:“天地造化,石头魂魄,于谦血肉,化作石阁,斑斓辉映,楼院交错。河北井陉石头村,乃明成化于谦后代,繁居奇石,成清绚丽,特书此条幅。”
于家村选址也很讲究,建在了一个群山环绕,中间不到一平方华里的小盆地之中。地理位置奇特,可谓是“不到村口不见村”。又好像是一座天然城池,四面环山,四面有门。东门清凉阁,西门西头阁,南门观音阁,北门龙天阁。
村内建房、街道设置,先人们也有明确规定:东西为街,南北叫巷,不通的叫胡同。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街巷胡同,皆为青石铺就。乱石铺锦,高低俯仰,蜿蜒回环,纵横交错,每块石头都踩得细腻溜光,锃明拔亮。
街巷两旁,石头瓦房,石头平房,石头窑洞,依高就低,顺势而建,邻里相接,远近呼应,组成了一个个石头四合院。住在这里,可谓向阳、背风、安逸、平静、祥和、福瑞,是一个罕见的山乡石头古村落,是华北农村的一大名胜。有人总结,于家石头村是风水宝地,藏古圣地,农居福地,旅游胜地。“东阁西塞南洞北寨面面皆有古景点,春游夏旅秋览冬赏季季都是好风光”。
我在清凉阁
石育人生福,人琢石生辉。鉴于这些说法,我们来到了于家石头村,首先参观了清凉阁。清凉阁,坐落在于家石头村东口,也是这个村的标志性建筑。
《井陉县志料》曰:“清凉阁在县治南十五里于家村,亦名三节阁。明万历九年(1581年)村民于喜春身大力强,家贫好义,独立兴修-----”民间也有传说,于喜春原拟建九层楼阁,第二层修竣后,于喜春挂风动石匾时,一个挑挑子准备去旧城赶集的人见了,就用扁担尖捅那石头帮忙。于喜春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一不留神把手划破,后来得破伤风去世。后人们只补了一层,就成了三节阁。原来,于喜春拟建九层楼阁,是想把于谦的塑像供奉在顶层,遥望冤杀的北京。
所以,这个建筑风格形似北京前门。最关键的是,原建下面两层,全是石头建筑:石墙石壁,石拱石券,石梁石柱,石阶石栏,石门石窗,石鼎石案,石榻石龛,石磬石匾,比比皆巨石,累累成石山。
上两层是庙宇,下层是拱劵形建筑,这就是于家石头村东大门。东门悬有风动石匾,大风不动小风动;西门高挂“清凉阁”金匾。二层还有联:“客自远方来,香留琼阁中。”三层也有联。拱劵中央顶部还有于喜春侄儿于朝兴雕刻的碑文:“万历九年起根源,一人修筑其实难。二十五年完下节,思量何日得周全。阖村都说使木植,凭吾独力凿石山。经营暂停观此境,等待功成万古传。”这真乃一块石头一根柱,一块石头一匹梁,一块石头一平台,一块石头一堵墙。
于氏宗祠
看着遗憾的绝作,我们踏着石头古街来拜谒“于氏宗祠”。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头四合院,大门上方悬挂金匾:“于氏宗祠”。大院祠堂,门首也悬挂金匾:“僾见忾闻”。我还真不懂得这四个字。听人家解释,多形容对已过世尊长的怀念。出自《礼记.祭义》:“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看来又长了见识,真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左右有联:“基业远遗祖德恩泽大,藻蘋时荐百世水源香。”都说的是祭奠先祖于谦。
建祠碑首还镌有“根深叶茂”四个大字,说的就是后继有人。牌位正中刻有“始祖于府君讳有道配贾氏神主”金字。祖上有德,福泽子孙。于有道生有五子,繁衍生息,成为于家的后代,一直延续至今。
我在观音阁
这就到了观音阁。观音阁位于于家石头村南口,两层楼阁,坐南朝北,上砖下石,截坡两檐,上层观音庙,下层石洞门。东侧有九级石阶直到上层。被称为“庙不大而蹊跷,洞不阔而古奥”。是明清古道的出入口,于家石头村的南大门。
这里前置歌楼,后及山川,右倚古道,左临桥涵。对面是歌楼,即戏台。戏台较大,戏场宽敞,是全村的文化活动中心。群众集会、年节演出都在这里。出了南大门就是山林,又是一派山林风光。
参观中,觉得村里还有三大特色:一是古碑碣。这是历史的积淀,这是文化的传承,这是文字的记载。虽然“文革”期间大多被损,但也保存下来几十块古碑碣,这也是值得骄傲的,包含着于家人民的希冀和文化底蕴、民俗风情,很有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如“整敕村规”碑,对禁赌有严格的规定。如“柳池禁约”碑,对用水有严格的规定------
二是石头井、窖、池。当地有句老话:“平山不平,井陉没井。”其实,井陉井最多,不过都是旱井,很少有泉井。特别是于家石头村遍布井、窖、池,只有一口泉井,还是60年代国家帮忙打的。也就是说,于家石头村自古用水困难,是井陉有名的旱村之一。但是村民们想出好多办法,建蓄水井、蓄水窖、蓄水池。可以说,家家有蓄水井,户户有蓄水窖,处处有蓄水池,形成了井、窖、池网络,有利地保证了村民用水。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化有根水为“无根水”。现在,全村共有新旧水井700多眼,水窖300多口,水池近20个。成为于家石头村的一大景观。
我在石头村
三是石头博物馆。多有村民们自己动手凿制的石器:石臼石杵、石锤石板、石桌石凳、石缸石罐、石夯石锁等等。还有村民们收集的天然奇石,千姿百怪,有的像走兽,有的赛飞禽,有的如人物,有的似山水等等。更有各种的古石雕,如石像、石狮等等。成为石头的王国,石头的世界。
我不由感慨,边参观边写诗:“不到村边不见村,石头世界石头魂。于家后裔深闺秘,开放村容展古今。” 到清凉阁也写诗:“四庙四门寓意多,村头独立显巍峨。伏天更是催凉爽,三道清风汇一阁。”最后又叹道:“石是精神石是魂。匿藏繁衍到如今。英雄血脉久延续,牢记祖德激后昆。”
九口 202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