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家长校门口下跪,请求取消钉钉打卡,官方回应让人难以接受

趁热聊点 2024-09-29 14:26:19

在这个多媒体教学大行其道的时代,我们迎来了教育革新的新浪潮。表面上看,这种变革极大提升了教师工作的效率,也为学生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然而,在这背后,家长们的角色和参与程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教育中,老师布置的作业往往需要到第二天才能得到批改反馈,而非书面作业更是难以得到有效检查。现如今,各种教育APP应运而生,试图填补这一空白。例如通过打卡任务来确保学生完成阅读、背诵等活动。

然而,这些看似高效的措施实际上转嫁了不少负担给家长。想象一下,在一个普通工作日之后还要辅助孩子拍摄打卡视频,如果拍摄不达标还需重复进行。对于那些一天到晚忙碌于职场的父母来说,这无疑是额外的压力和负担。最近浙江发生的一起事件更是将这种矛盾推向了公众视野。一位家长因无法忍受钉钉打卡任务给家庭带来的压力,在校门口跪地请求取消钉钉打卡。

尽管后续有老师出面安抚,并承诺将取消打卡任务,但当地教育部门对此事回应称为“不实信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位跪在校门口的家长,她的无奈和愤怒,是很多家长的心声。她的行为虽然极端,却也反映了家长对教育现状的不满。教育部门的回应,让人不禁想起“掩耳盗铃”的故事,更是让人难以接受。难道家长的诉求就这么容易被忽视吗?社会各界对此事反响强烈。有人赞赏那位家长勇于表达自己的困境;也有人指出,将企业管理工具简单套用在教育领域是不恰当甚至有害的做法。

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教育技术进步本应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减轻师生负担、优化教学过程中一个积极因素。但当技术应用误入歧途时,则可能适得其反。钉钉打卡原本设计用于企业管理,并非专为教育场景设计。将其硬套在学生日常学习管理上,不仅增加了孩子对手机依赖性、影响视力健康,并且可能导致形式主义盛行——为完成任务而摆拍、弄虚作假。此外,老师们也被迫加班加点处理线上任务反馈,他们除睡觉外几乎都在处理与学生成绩相关事务。显然这样频繁且高强度地使用数字工具已经超出了它们最初设计时预想的范畴。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并调整当前使用科技产品进行教育管理的方式和策略。真正有效且合理利用科技优势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并非简单地复制粘贴企业管理模式至校园环境中去。面对问题,我们应该正视,而不是回避。家校共育,应该建立在真诚和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通过打卡这样的方式来实现。

0 阅读:0

趁热聊点

简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热点还得趁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