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甘露五年,西元260年,曹魏京城发生了一件让当时天下三国都感到震惊的事情:那就是曹魏皇帝曹髦因为不满司马昭篡权,于是带着少数军士讨伐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麾下的武士当街杀死——光天化日杀害自家天子的情况,在当时的历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很多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对于这个说法不理解,有人拿周携王被杀举例,问题是杀周携王的诸侯人家认周平王为天子,周携王是伪天子;至于秦二世这些被害天子,或者死于暗杀,或者是被废后遭遇杀害。曹髦是司马昭承认的天子,而且当时还没被废,并遭遇光天化日下的杀害。满足这三大条件的情况,在这之前找不到第二例。当然在这之后也很少有相似例子。
司马昭当街杀害天子的情况让司马昭处于舆论方面很不利的局面,因此司马昭有必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转移曹魏社会各界的视线——毕竟,司马家族是野心家,通过手段夺走了曹家大权,但是曹髦和司马昭毕竟有君臣名分,如果有别的野心家,也有手段的话,很可能通过司马昭杀害天子的名义,来讨伐司马家。所以司马昭需要通过军功来论证自己掌权比曹髦乃至所有曹家人都适合,同时也要污名化曹髦。
于是司马昭开始公关:一方面以太后的名义宣布曹髦德行不好,早该废黜,并拥立曹奂为新的大魏皇帝。同时,司马昭还得考虑通过军事手段来树立威望。对于当时的司马魏国来说,魏国对外的征伐对象有两个:一个是蜀汉,一个是吴国。但是司马昭选择了对蜀汉作战。那么,为什么司马昭首先考虑的是蜀汉而非吴国?
个人觉得:
1、胜算问题蜀汉的屏障在于山地。而吴国的屏障在于长江防线。在当时,对于魏国来说,想要灭吴国,就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水师,当年东汉末年,曹操应对江东的割据势力遭遇了失败——即赤壁之战,赤壁之战的失败,很大程度也和曹军水师不行有关。魏国虽然综合实力强大,但是在水师建设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因此贸然对吴国作战,胜算不大,更何况司马昭在弑君的背景下,如果对外战争失败,很可能让威望进一步探底,反倒容易弄巧成拙。
而魏军如果对蜀汉军交战的话,魏国不需要考虑水师问题,而且,在这之前,蜀汉频繁对曹魏发动北伐,魏军在和蜀汉军交战的过程里,也积累了大量的斗争经验,因此即便是司马昭觉得不能一举灭掉蜀汉,也可以保证给蜀汉一定的打击,最起码不至于失败——更何况当时蜀汉的朝政也处于宦官弄权的腐朽状态,且综合国力比照吴国尚且不如。这些更成了司马昭有限讨伐蜀汉的因素之一。
2、法统问题此外,蜀汉还有一个特点,是吴国所不具备的。
东汉灭亡以后,天下三分的局势持续了几十年:同时有三个朝廷都以正统自居的状态,而且还能相对较长时间持续下去,这在以前的历史上也没有过——虽然西汉后期也有过多个天子并存的状态,但这种状态没持续多久,就被刘秀一统江湖了。而三国里面,魏国和蜀汉的法统之争是最激烈的:魏国认为是东汉皇帝禅位给曹丕,曹丕通过禅让做的皇帝,因此就是正统。但是刘备集团认为,禅让应该是心甘情愿而不是被迫,汉献帝是被迫禅让,所以这个禅让是无效的(按照现在的观念,叫做并非是真正的意思表示),而刘备作为宗室,因此有必然为复辟汉朝而奋斗,于是刘备以此为依据,在巴蜀宣布复辟汉朝,这边是蜀汉。
按照魏国的观念,蜀汉是叛乱势力,而蜀汉的观念则认为曹魏是篡位者,伪主。不过,法统之争靠嘴炮是没用的,得用实力说话。因此如果能灭掉蜀汉,那么对于司马家族来说,更证明自己比曹家皇帝强太多,所以,基于这一点,也得考虑优先对付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