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2024年度会议在香港大学举办

科技还是单行线 2024-11-01 12:25:23

10月31日,作为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系列活动之一,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Asian Young Scientist Fellowship)2024年度会议在香港大学隆重举行。

本届会议由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香港大学与香港科学院联合支持举办,邀请12位来自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及印度2024年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研究员齐聚一堂,鼓励他们发挥各自的科研潜力,表彰他们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通过设立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四大专场,12位青年科学家分享各自极具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展现亚洲青年科学家的科研活力与个人风采。同时,150名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不同城市的青年科学家、企业家、投资者、商界领袖和教育工作者参与,推动跨学科对话与创新探讨。

亚洲青年科学家领航,探索并展现科研未来的变革愿景

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机械工程系教授尹晓波在开幕致辞中对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以及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2024年度会议的举办表示祝贺。他指出,香港大学是求知欲的灯塔,激发学生求知和创新的热情。在香港大学,我们不断培育人才,鼓励研究和创新,并鼓励跨学科合作。我们很荣幸举办这次会议,展示我们培育和支持新兴人才的承诺。我们也非常乐于见证这样一场充满智慧与激情的,致力于科学技术进步的盛会。“愿这一天充满启发性的讨论,能够成为科学灵感的源泉、创新思考的催化剂,并成功助推未来的合作。让我们拥抱未来的机遇,努力为社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他表示。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2024指导委员会主席吴虹在开幕仪式中表示:“2024年,我有幸见证了AYSF项目的成长。在提名阶段,我们与亚洲更多的顶尖大学进行了合作,提名数量与过往相比增加了67%,值得一提的是,女性科学家的提名较2023年增长了3倍。此外,今年首次增加了交叉学科研究的评选方向,我们很高兴有三位研究员入选本类别,突出交叉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学科的研究。我非常感谢17位评选委员会成员在维护最高科学标准方面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诚挚地欢迎12位杰出青年科学家成为2024年度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的研究员!”

新星闪耀!聚焦生命、物质、数学、计算机前沿课题

在生命科学专场中,植物-人类界面研究所首任所长,美国东北大学化学、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教授,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翁经科致欢迎词,介绍该学科研究员韩梦迪、吝易、吴畏、郑双佳的学术背景与科研经历,并对Vishva Mitra DIXIT博士、Shigetazu Nagata教授、邵峰教授、吴虹教授、Florent Ginhoux教授、Hee-Sup Shin教授在评审过程中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2024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生命科学研究员韩梦迪,以《软性可变形生物电子学》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介绍了一系列具有先进传感能力的柔软、可变形的生物电子器件。重点阐述用于触觉传感的可变形三维结构,以及用于无线传感的可变形磁性生物电子器件。韩梦迪指出,这些柔软、可变形的生物电子器件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和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有力工具,在未来有望助推新的数字生物标志物的挖掘。

清华大学副教授,2024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生命科学研究员吝易,以《生物学中的相分离》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她指出,相分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相分离的研究是一个高度跨学科的领域,它连接了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领域。又由于异常相分离与衰老或各种疾病,特别是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因此未来我们对于相分离的机制、功能和与疾病相关的研究将极大地加深我们对生物过程和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有望为相关疾病提供新型治疗方法。吝易与团队的研究旨在从多个层面探索相分离,包括揭示驱动相分离的分子基础和分子机制,以及理解相分离在生物学中的功能,特别是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他们的研究尤其关注动态相分离如何与活跃的生物过程相关,以及它可能如何促进细胞活动,如高阶染色质组织、基因表达和信号传导簇的组装等。

新加坡A*STAR免疫学网络(SIgN)首席研究员,2024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生命科学研究员吴畏,以《扩展新抗原空间以治疗低肿瘤突变负荷的癌症》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她表示,含有肿瘤特异性突变的新抗原在个性化免疫疗法中备受青睐,特别是通过治疗性疫苗接种和收养T细胞转移。然而,低肿瘤突变负担(TMB)癌症的定义是其蛋白质编码差异较少,这使得在这些策略中难以利用。吴畏指出,除了改进抗原肽检测和对抗原处理及呈递途径的基础理解外,其与团队还利用癌症特异性RNA编辑和非典型翻译来扩展新抗原的范围。该研究的目标是为包括基因组水平突变最小的癌症在内的广泛患者群体提供基于抗原的免疫疗法。

上海交通大学助理教授,2024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生命科学研究员郑双佳,以《智能药物发现的实际应用》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典型的药物发现范式是一个繁琐的过程,需耗费大量人工努力并高度依赖专家直觉。人工智能(AI)已开始改变这一过程,并有望将药物发现从依赖直觉转变为依赖信息。在分享中,郑双佳描述了其与团队在真实药物发现中扩展深度表征学习适用性和范围的努力,概述了他们在分子表征学习方面的方法,其中,他们设计了多种算法工具,以有效捕捉蛋白质与化学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全面建模了蛋白质与配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和动态行为。演讲中,郑双佳展示了这些模型如何推动现实世界的药物开发,并发现数十种在多个具有挑战性的药物发现场景中具有显著效力的分子候选物。

在物质科学专场研讨中,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2024物质科学学科委员会主席马大为在欢迎词中介绍了该学科研究员Mahipal Ganji、Jiheong Kang、冷凯、傅凯骏的学术背景与科研经历,并对评选委员会成员丁洪教授、翁红明教授以及Hiroshi Yamamoto教授在评审过程中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

印度科学理工学院,2024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物质科学研究员Mahipal Ganji,以《使用单分子方法解析基因组结构》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展示了单分子成像和超分辨率显微镜数据,以揭示DNA压缩和保护的机制。Mahipal Ganji指出,我们的基因组通过层级化方式压缩了多个数量级,以适应细胞中的狭小空间。因此,基因组的三维特定结构在多种细胞过程中特别关键。

首尔大学副教授,2024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物质科学研究员Jiheong Kang,以《超分子化学对软材料科学的影响》为题进行主旨演讲,探讨超分子化学在推动软材料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他介绍了超分子弹性体材料背后的超分子构型和聚合物结构的设计原理,并表示,该类超分子弹性体具有高弹性、韧性和自主自愈合特性,可以模拟人类皮肤。同时,Jiheong Kang认为,实现长程组装对最大化纳米材料和聚合物在复合结构中的性能至关重要。为此,他介绍了其与研究小组在聚合物基体内纳米材料的组装方面,以及最近开发的一种用于液态金属滴在聚合物中声学组装的技术,并解释了其基本机制及潜在影响。

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2024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物质科学研究员冷凯,以《分子厚度2D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结构、性质和器件应用》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她指出,二维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 (OIHPs) 是具有独特性质的功能材料。OIHPs的化学成分可以很容易地调节,这鼓励着研究人员设计出具有多样化性质的新晶体。她介绍了分子薄层 2D OIHPs 研究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其在光电探测器、场效应晶体管 (FETs) 和电荷-自旋转换器等器件方面的研究。冷凯表示,针对2D OIHPs 表面原子结构表征的挑战难题,其与团队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和 Qplus 原子力显微镜 (AFM) 直接可视化观看到2D OIHPs 表面八面体倾斜,观察到的表面增强的八面体倾斜与其激子和自旋性质相关。在新钙钛矿材料的设计方面,其与团队发明了一类新的分子厚度2D全有机钙钛矿,在薄膜晶体管栅极介电材料应用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

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2024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物质科学研究员傅凯骏,以《固体中电子的纠缠与局域性》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从基本电子设备到半导体装置,人类已经掌握了透过操控电子以处理信息的重要技术。然而,随着我们不停地缩小电子元件的尺寸,电子的其他特性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傅凯骏表示,在固体材料之中,电子可能会失去其个体性,而它们的集体行为则导致一系列从磁性到超导性等引人入胜的现象。他探讨了其与团队在“纠缠”和“局部性”方面的电子特性探索,阐述了其在理解、预测乃至设计电子材料的物理特性方面的进展。

在数学专场研讨会中,京都大学数理科学研究所教授,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2024数学学科委员会主席Kaoru Ono在致辞中介绍了该学科研究员Kento Fujita、李文俊的学术背景与科研经历,并对评选委员会成员Jong Hae Keum教授,以及田刚教授在评审过程中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

大阪大学副教授,2024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员 Kento Fujita,以《法诺曼形状的K-稳定性简介》为题进行主旨演讲。Kento Fujita的研究领域是代数几何,主要聚焦于代数簇,并尤其对某些具有“正曲率”的代数簇感兴趣,它们被称为Fano流形。Kento Fujita介绍了Fano流形K-稳定性的历史,以及其在最近的研究的发现,即K-稳定性与存在“良好度量”——即凯勒-爱因斯坦度量——是等价的。

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2024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员李文俊,以《偏微分方程与几何》为题进行主旨演讲。李文俊指出,在几何学中,对流形的分类常常涉及确定最规范的度量,这一过程通常需要解一个偏微分方程。由汉密尔顿开创的里奇流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通过动态演化度量来揭示最优配置。这种技术在解决庞加莱猜想、可微球面定理以及各种其他几何化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演讲中,李文俊探讨了里奇流在完全非紧致流形上的应用,尤其是它在研究丘成桐的流形均匀化猜想、汉密尔顿-洛特捏合猜想以及凱勒里奇流在紧致流形上的特性。

在计算机科学专场研讨会中,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研究及发展)、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以及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讲座教授,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2024计算机科学学科委员会主席郑光廷现场致辞,介绍了该学科研究员刘子纬、黄高的学术背景与科研经历,并对评选委员会成员Katsushi Ikeuchi教授,以及Vijaykrishnan Narayanan教授在评审过程中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

南洋理工大学助理教授,2024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员刘子纬,以《基础模型的多模态生成式人工智能》为题,线上进行科学分享。他表示,当前,数字内容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期,技术体系逐渐成熟,应用场景愈发丰富。其中,生成式AI是数字内容生成的基石,它实现了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无需专家知识来创建属于自己的虚拟现实。而最近多模态大模型的涌现也为生成式AI带来了巨大的助益与机会。刘子纬介绍了其与团队在融合神经渲染与多模态大模型方向的基础创新,并从“人-物-景”三位一体体系来介绍他们在2D、3D以及4D内容生成应用的探索与进展。

清华大学副教授,2024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员黄高,以《动态神经网络中的高效深度学习》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表示,计算机视觉中的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s)和视觉变换器(Vision Transformers),主要是静态的;一旦训练完成,它们的计算图保持固定。因此,这些模型对不同样本和各个像素或帧分配相同的计算资源,导致显著的计算冗余。黄高介绍了一类动态神经网络,它们能够在不同样本之间不均匀地分配计算,并根据每个输入自适应地调整处理的空间和时间。对于流行的图像和视频识别任务,动态神经网络的推理速度可以加快一个数量级。

关于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

“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Asian Young Scientist Fellowship)于2022年由未来科学大奖的创始成员发起,是一项由民间公益力量支持的亚洲地区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旨在鼓励和支持亚洲青年科学家进行具有创意和变革性的科学研究,助他们的科研生涯的成长,并创建一个促进探索性思维、跨学科合作,以及国际交流和指导的社群。

“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与香港大学合作,通过共同举办网上研讨会、年度会议等系列活动,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创业孵化和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并通过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创新和创业。

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每年在1)生命科学;2)物理科学;3)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三个领域选拔共12名早期职业研究人员,每位研究员将在为期两年的时间中获得10万美元的资助金,用于支持他们的自由科研事业。作为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的一部分,研究员有机会参加线上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和年度会议。

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必须在完成最终(博士/医学博士)学位后10年内申请,并在大学或学术研究机构担任全职职务。评选机制采用提名机制,由亚洲各大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院长和系主任提名符合资格的候选人。评选委员会则通过严格的审核程序,评估候选人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研究计划。项目目前覆盖5个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内地港澳台)、印度、日本、韩国和新加坡。

2024年8月,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正式发布了在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领域的12位2024年度研究员名单。他们分别来自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地,他们凭借卓越的科研成就、非凡的创造力脱颖而出,充分展现出了强大的科研潜力。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首次增加了交叉学科研究的评选方向,并且产生了交叉学科的创新性研究代表。

0 阅读:1

科技还是单行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