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刘伯承元帅,被誉为一代“军神”,曾三次担任红军和解放军的总参谋长。他在十大元帅中,是最早成为中央委员的,甚至比彭德怀、贺龙、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都要早。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刘伯承以其过人的智慧和果敢著称,既能巧妙谋划,又具备无畏的勇气,对党的安排始终坚决执行。
然而,在1957年,当毛主席任命他为高等军事学校校长兼政委后不久,刘伯承却为何向毛主席提出了辞职?
作为一位战神, 抗美援朝打响前,为何没考虑让刘伯承挂帅?
76年,华国锋探望病重的刘伯承,刘伯承又留下了什么遗嘱?
一代“军神”每位革命英雄心中都有远大的志向,刘伯承也不例外。15岁时,他便立下誓言:解救中国同胞!刘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开县,19岁时毅然参军,踏上了光明与正义的道路。
1916年,川东护国军攻打丰都城时,刘伯承亲自指挥战斗,身先士卒,结果连中两枪。一颗子弹擦伤了他的头皮,另一颗从右太阳穴射入,穿过右眼飞出。当医生告诉他麻药会损伤脑部神经时,他坚决不用麻药,生生扛下了72刀手术。这一壮举让他赢得了“军神”之名。
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刘伯承已经是四川小有名气的战将,许多人试图拉拢他,但他都不为所动。在南昌起义前,他已经担任军长的高职,但为了理想信念,他毅然选择加入起义,并担任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团长。
南昌起义失利后,刘伯承赴苏联深造,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和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取得优异成绩。
1930年,刘伯承学成归国,带回了先进的军事知识和战略思想。最初,他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随后被中央调往中央苏区,担任中革军委委员兼红军总参谋长。
毛主席和周总理对这位有着“洋墨水”背景的将领十分器重,常与他商讨军政大事。他提出的建议几乎都得到采纳,军事才能得以充分施展。
刘伯承参加了南昌起义,并在长征期间担任先遣军,时刻牢记军事任务。每次指挥作战,他都仔细分析我军、敌军的情况,考虑时间和地形。若对任何细节感到不熟悉,他都会极其谨慎地行动。刘伯承的作战风格灵活机动,能够因势而变,多次以少胜多,取得了巧妙的胜利。
1937年10月,刘伯承指挥129师在山西七亘村地区巧妙布阵,突然袭击日军的辎重部队,取得了大量的军事物资,极大打击了日军的气焰。这一战成为了教科书级别的经典战例。
1942年,时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的刘伯承被党中央誉为“天才指挥家”,国民党也称他为“出色的战略家”。他控制着华北的五大铁路要道,他的部队被称为“常胜军”。
1947年,按照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刘伯承与邓小平指挥部队兵分三路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原战略大决战的序幕。在汝河流域,面对敌军的围堵,刘伯承的部队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歼灭了大量敌军,成功在鄂豫皖地区站稳脚跟。毛主席将这次行动称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
刘伯承还担任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指挥了三大战役中最为激烈的一战,取得了关键性胜利,彻底瓦解了国民党在淮河流域的军事力量,标志着国民党势力的衰落。
1955年,刘伯承荣获十大元帅之一,实至名归。他一生戎马,既是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又是培养无数军人的军校校长,是一位兼具理论与实战的伟大军事家。
抗美援朝为何没考虑刘伯承挂帅?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因美国的干涉,朝鲜很快大败,不得不向中国求助。毛主席认为朝鲜与中国关系紧密,若朝鲜沦陷,中国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因此,他力排众议,决定出兵援朝。
在选择志愿军统帅时,毛主席考虑了许多将领,其中包括刘伯承元帅。刘伯承身经百战,军事理论丰富,是解放军中少有的系统学习过军事理论的名将,且对机械化作战有很深的理解。然而,最终担任志愿军司令的是彭德怀元帅,而非刘伯承。
毛主席并非不信任刘伯承的指挥能力,而是因为当时的刘伯承不能用,也不敢考虑用他。
毛主席多次权衡,若仅考虑指挥能力,粟裕、彭德怀和刘伯承都是合适人选,但选择统帅不仅仅取决于指挥才能,还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粟裕将军的指挥能力毋庸置疑,他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战绩辉煌。然而,当时粟裕身患重疾,正在苏联接受治疗,连生活自理都困难,更无法承担抗美援朝这样重大的任务。
刘伯承被我党誉为“百战百胜的战神”,在十大元帅中以其卓越的军事谋略而著称。彼时,他年仅58岁,仅比彭德怀大6岁。然而,刘伯承的身体状况根本不适合指挥抗美援朝这样高强度的战争。一旦上战场,他的身体状况可能无法承受。
据历史记载,刘伯承是十大元帅中负伤次数最多的,曾负伤9次,眼睛和双腿都受过重伤。因此,刘伯承的身体无法适应朝鲜战场的极端严寒气候。如果他担任志愿军司令,一旦身体吃不消,不仅对他本人不利,对志愿军整体战斗力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除了健康原因,刘伯承与部队的关系也是决定他无法担任这一职位的关键。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的主力是第四野战军,而刘伯承长期率领的是129师,双方之间并无深厚的作战经验和了解。因此,刘伯承与四野的将领们不熟悉他们的战斗方式,短时间内难以形成高效的指挥协调。而抗美援朝的战事极为紧迫,朝鲜军队节节败退,没有时间让统帅与部队进行磨合。
因此,选择熟悉第四野战军的将领是当时最优方案,而这位能够担负起重任的人选最终落在了彭德怀元帅身上。
刘伯承元帅未能担任抗美援朝的统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当时肩负着另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即在南京筹建军事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在南京建立军事学院,旨在为国家培养一批军事人才。而作为苏联伏龙芝军校毕业生,且历经无数战场考验的刘伯承元帅,无疑是这项任务的最佳人选。
筹建军事学院的工作迫在眉睫,因为这关乎新中国现代化军队建设和国防实力的提升。军校如果能够顺利创办,必将大大加快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接到中央命令后,刘伯承元帅立即赶赴南京,全身心投入到军事学院的筹建工作中。
在接下来的六年多时间里,刘伯承默默无私地奉献,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队干部,为解放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7年,毛主席再次任命刘伯承为解放军军事学院的校长兼政委。刘伯承的努力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他不仅成功创办了这所军事学院,还以严谨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推动了学院的发展。
然而,此时刘伯承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曾经的旧伤,再加上多年辛勤工作,身体已不堪重负。刘伯承于是写信给毛主席,申请辞去所有职务,专心养病。他在信中表示,等身体恢复后,愿意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
毛主席看过刘伯承的来信后,深切感受到他的身体痛苦,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并回信叮嘱他好好养病,不要急着复职,工作会妥善安排好。刘伯承的离职让全校数千名教员深感不舍,在欢送他离职的大会上,大家含泪肃然起敬,表达了对这位伟大军事家的敬意。
尽管身体状况不佳,刘伯承仍在1962年参与指挥了对印自卫反击战,并成功痛击印军王牌部队。四年后,他又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为军队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继续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
“特殊遗嘱”1972年,刘伯承的左眼彻底失明。陈毅元帅去世时,刘伯承让人搀扶着来到医院,用手代替眼睛,颤抖着抚摸着老战友的脸,边摸边哭着说:“陈老总,我刘瞎子离不开你这根拐杖哟!”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此后,刘伯承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头部、腿部和手臂的旧伤引发的病痛加重,他不得不长期住院疗养。1973年,刘伯承出现了失忆症,逐渐丧失了思维能力,到了后来甚至无法开口说话。1975年,他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情况愈加严重。
1976年10月的一天,时任国家领导人的华国锋专程登门探望了刘伯承元帅。当时,刘伯承已经85岁,住在北京钱粮胡同的一处小院中。华国锋的探访后来引发了一个广为流传的传闻。
传闻称,刘伯承向华国锋口述了一份“特殊遗嘱”,要求他的追悼会必须由邓小平主持,否则他就不进八宝山,甚至还说:“让我的儿子把我的尸体扔到荒郊野外去算了。”这件事传得有模有样,很多人信以为真。
实际上,这个传闻完全是无稽之谈。
的确,华国锋探望过刘伯承,但当时的刘伯承已经双目失明,丧失了思维和语言能力,根本无法与人交流,更不用说口述遗嘱了。
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也曾出面辟谣,澄清父亲生前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个人要求,连住房和工作的事情都坚决不允许子女们搞特殊,更不会对自己的追悼会提出条件。刘伯承的追悼会安排是中央集体研究决定的。
据华国锋的秘书曹万贵回忆,华国锋探望刘伯承时,由于刘伯承不能说话,探望时间非常短,华国锋仅与家属简单交谈了几句就离开了。
1986年10月7日,94岁的刘伯承元帅与世长辞。16日的追悼会上,他的老战友、至交好友邓小平负责主持。
刘伯承去世后,他的夫人汪荣华向党中央写信,表达了刘伯承的遗愿:希望将自己的骨灰撒向他战斗过的地方。
10月21日,刘太行、刘太迟、刘雁翎等子女们携带着刘伯承的骨灰,乘飞机将其撒向太行山、淮海战场、南京、重庆,以及他的故乡。
刘伯承元帅一生虽充满波折,但他始终坚守信仰,忠诚于革命事业,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