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健康长寿?曾仕强揭秘:运动少一点更健康!

书蕾看体育 2024-07-03 14:39:01

曾仕强教授这次真的是直接开炮了,话题还是围绕大家都爱的运动,但这次他可不是在鼓励大家疯狂健身或者跑马拉松,而是来了个反转——提醒大家要警惕运动带来的伤害!

曾教授这么一说,可能会让很多健身狂和马拉松爱好者感到不太舒服,毕竟在这个大家都追求健康、拼命锻炼的时代,突然有人跳出来说“运动有害”,这不是跟潮流唱反调吗?但他这番话可不是空穴来风,他引用了“运动伤害”这个概念,这可是西方医学界公认的问题,意思就是说,如果运动过度或者不当,真的会让人受伤。

想想看,咱们不是经常看到很多退役运动员虽然年纪轻轻,但却因为长期高强度的训练而饱受伤痛的折磨吗?他们可能年纪轻轻就膝盖不好,腰背疼痛。还有那些街头巷尾经常能见到的运动狂人,为了健康不惜每天大汗淋漓地跑步、举重,但这些人到头来往往也是伤痕累累。

曾教授还提到了我们的祖训,“只活动,不运动”,这实际上是古人的一种非常聪明的生活哲学。看看古人,他们哪有现在这么多讲究跑多少公里,做多少组训练的?古代的人们更注重的是适度的活动,比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多优雅的生活方式啊!

而现代人呢?很多人为了追求所谓的“健康”或者“完美的身材”,不惜花重金去健身房,天天在跑步机上累得半死,还要标榜自己是在“燃烧脂肪”。但曾教授却提出了质疑:当你的身体在极限运动中焚烧脂肪时,你有没有想过你的骨骼、肌肉和经脉也可能一起“燃烧”呢?

曾教授这番话,无疑是给当下这个崇尚健身和极限运动的社会泼了一盆冷水。他不是在否定运动的重要性,而是在提醒我们:适度才是王道,不要让运动变成自我折磨的工具。要聪明地运动,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别让所谓的健康成了伤害自己的借口。这样才能真正健康、快乐地生活,不是吗?

曾教授的这番见解不仅仅是一个提醒,他还深挖了我们的文化根基,把古人的智慧带回了现代人的视野。在他看来,古人的那一套“只活动,不运动”的理念其实蕴含着深厚的养生智慧。让我们再深入一点,聊聊古人是怎么做的,以及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首先,古代的人们并没有现代这种激烈运动的观念,他们更倾向于将日常活动自然融入生活中,比如散步、劳作等,这些都是他们的日常。而且,他们非常讲究顺应自然,强调“顺其自然”,在不超负荷的情况下进行身体活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维持身体健康,也能保持精神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再来看看古人的一些生活习惯,比如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简单的一句话,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养生方法。散步可以帮助消化,促进血液循环,而且这种轻度的活动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负担,这就是典型的“活动”而不是“运动”。

曾教授还提到了,古人在活动方式上也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太极拳、五禽戏这些传统养生功法,它们都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方式来锻炼身体和心灵。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是一种非常全面的身心锻炼方式。

曾教授强调,我们应该从这些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养生的真谛,而不是盲目追求现代的高强度运动。看看那些长寿的老人们,他们的生活简单而有规律,从未过度追求体能训练,却依然健康长寿。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事实上,曾教授的观点在全球范围内也有所呼应。拿日本来说,虽然不是一个特别热衷于运动的国家,但他们的寿命却是全世界最高的。这不禁让人思考,是不是我们对运动的理解有些偏颇了呢?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是,真正的健康是否来自于我们常说的“燃烧脂肪”,还是应该更多地关注生活的平衡和身心的和谐?曾教授用他的见解和洞察力,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健康的方式,那就是:适度、平和,以及更加符合自然法则的活动方式。

这种思考不仅仅是对过度运动的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对身体本能和生活本质的回归。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健康之道。

接着曾教授的观点,我们得聊聊这个对身体负荷的真正理解。他特别指出,过度运动并不是长寿的秘诀。曾教授的话里有料啊,他是真的在挑战我们现代人的一些运动观念,提醒我们“轻松活动”才是王道。

看看我们周围,多少运动爱好者因为高强度的锻炼而感到身体上的不适——膝盖疼、腰痛、甚至是更严重的肌肉伤害。这些似乎都在验证曾教授的话,太过激烈的运动实际上可能是在透支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在做好事。

古人的养生智慧在这里显得尤为珍贵。他们提倡的是与身体和谐相处,而非战胜或征服身体。这种“只活动不运动”的理念,确实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活动可以是散步、做做家务,或者是轻柔的体操,这些都足以保持身体的活力,同时避免了对关节和肌肉的过度损伤。

曾教授进一步提到,这种适度的活动方式,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促进心理平衡。在他看来,身心的健康同样重要,而过度追求身体的极限往往会忽视心灵的需要。心理的负担和身体的负担一样,都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调节。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长寿的例子,那些活到九十九岁的老人,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平和和简单的快乐,他们的活动方式温和而持久,这恰恰反映了曾教授的观点。这些老人的长寿,可能并非来自于他们的体能训练,而是生活方式的整体和谐和身心的平衡。

而这些长寿者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知道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和平共处,他们选择的活动形式如太极、散步等,既能保持身体活力,又不至于过度损耗,这种平衡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曾教授通过这些观点,实际上是在呼吁我们回归到更自然、更本质的生活方式上来。他不是在反对运动,而是在提倡一种更智慧、更健康的生活态度。通过适度的活动,我们不仅能保持身体的健康,还能享受到运动本应带给我们的快乐和轻松——这不就是健康生活的真谛吗?

在曾教授这番深入浅出的阐释之后,我们不难明白,真正的健康是怎样一回事。他不是在全盘否定运动,而是在强调一个“度”的问题。这就好比我们吃饭,适量的饮食让人滋养,吃多了撑着反而要累赘身体。同样,适度的活动能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得到恰到好处的锻炼和放松。

曾教授提醒我们,我们应该更聪明地对待我们的身体。听听身体的声音,别让健身成为自我折磨的工具。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和承受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方式尤为重要。这可能意味着对于一些人,温和的太极或散步就足够了,而对于其他人,更具挑战性的运动也可以,但关键是要有度。

并且,曾教授还在这番话中带给我们一种更深的思考——关于生活的平衡和内心的平和。他示范了如何从我们的祖先那里汲取智慧,将那些古老的养生方式应用到现代生活中,从而找到一种更为健康和持久的生活方式。他让我们认识到,追求身体的极限并不一定能带来最好的健康效果,真正的健康来自于生活的平衡和心灵的满足。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长寿的智者,并非通过剧烈的运动保持健康,而是依靠一种和谐与平衡的生活方式。比如季羡林和杨绛,他们的长寿并不依赖于高强度的锻炼,而是得益于他们平和的生活态度和对身心的精心养护。

最后,曾教授的讨论引出了一个我们都应当思考的问题:在追求健康与长寿的道路上,如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无休止的运动,而是更多的心灵平静和生活的智慧。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健康之道。

所以,当我们再次奔向健身房或者路上飞奔时,不妨停一停,想一想曾教授的话,思考一下我们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是时候重新定义我们对健康的理解了,将那些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让身心都得到真正的滋养和平衡。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健康生活。



0 阅读:5

书蕾看体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