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
打破人才培养局限 让非遗项目传承走进高校
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充满传统文化韵味的活动,掀起了一拨又一拨传统文化热潮。其中,位于苏州的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中,丰富的非遗苏绣展示和体验活动吸引了数万名参观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刺绣艺术”创始人,姚建萍始终将目光聚焦在非遗项目发展方面,不遗余力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工作。
“近10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传承乏力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许多非遗项目青年从业者数量锐减,出现传续的断层甚至后继无人的境况。因此,探索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规律、聚焦非遗青年人才培养的传承模式,是攸关非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姚建萍表示,“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重要命题,其核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人为传承载体,没有足够数量和高素质的传承者,其赓续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今年两会,姚建萍提出建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纳入高等院校学历教育体系。
非遗项目传承为何要入高等院校?在姚建萍看来,传统家族制、师徒制的传承模式已经难以全面承担起当代非遗人才培养的职责,而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等重要责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方面也有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且目前高等教育中的许多学科专业与非遗项目在知识体系上高度重合,且具有契合时代需求的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姚建萍认为,将非遗传承纳入高校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充分调动高校的资源优势,依托相关学科专业构建起非遗项目的传承体系,系统培养不同领域的非遗传承者的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从源头解决非遗传承困境的问题,有助于全面改进传统非遗传承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局限性,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继承传统并不断探索创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者和从业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发展提供高质量和可持续的人力资源保障。
具体该如何做?姚建萍提出了在高等院校中开设“传承班”的建议:“可以率先在一些拥有较为丰富非遗资源办学所在地的综合性高校和专业院校开展试点。依托这些高校与非遗项目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专业,通过开设不同非遗项目‘传承班’,开展基于非遗项目的本科层次的青年人才培养。这些非遗项目‘传承班’的师资可由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和非遗传承人共同组成,以培养高素质的非遗项目传承者和从业者为目标,并根据非遗项目的特点、内涵以及发展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和训练体系,针对性地展开专门人才的培养。”
在招生上,姚建萍建议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招收适龄青年学子进入高校入读“传承班”,完成学制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历和学位。在学历上,以研究生为例,姚建萍建议可以依托与非遗项目相关的学科,特别是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学位类别,组建包括非遗传承人在内的“导师组”,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招收学子,开展高层次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养,完成学业者同样授予相应的学历和学位。
“通过一段时间持续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这一纳入现代高等教育的非遗项目传承机制,逐步构建起系统有效的依托高校学科专业体系的非遗传承模式。模式形成后,将最大限度发挥高校在学科专业与资源整合中的优势,以系统化的学历教育逐步建立起非遗传承青年人才储备库,丰富和拓展当代非遗项目的传承模式,为我国非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层面的保障机制与路径。”姚建萍表示。
文| 记者 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