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守护“生命的闯关”——2024造血干细胞捐献与移植科普宣传周启动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许兰平教授介绍:“每一个患者的移植过程都像是生命在闯关,每个关口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挑战。“这句话真切地体现移植过程这一“生命闯关”之路的艰辛。
图注:启动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许兰平教授(左二)、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服务中心主任孙晔(左三)、央视网文体教育事业群总监、《全民健康》发起人邓黎东光(左三)在圆桌环节交谈
捐献配型难,公众误解依然是关键
作为闯关“接力第一棒”,造血干细胞捐献给罹患恶性血液病的患者群体带来了生的希望。近年来,我国公众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识逐步提高,仅北京地区已有超过16.45万人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库,并成功帮助694名患者重获新生。然而捐献者数量与患者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
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服务中心主任孙晔就指出:当前公众对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重要性、安全性,以及捐献流程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很多人都认为捐献造血干细胞需要‘抽骨髓’,这份恐惧使得他们放弃了捐献念头。但事实上,如今的捐献主要是通过外周血采集。”
当前,捐献造血干细胞主要有外周血、骨髓以及脐带血三种采集方式。其中,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具有采集简便、对捐献者影响小且造血干细胞含量丰富等优势,也是最主要的采集方式。许兰平教授介绍说:“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是通过机器从人体静脉中引出血液,把需要的造血干细胞成分收集起来,其余的再输还到供者体内。200毫升一次的采集总体上对供者的长远健康是没有不利影响。“
除了公众对于捐献方式的误解,另一个影响患者完成配型的原因在于——捐献志愿者的流失。对此,孙晔解释道:“很多捐献志愿者在登记入中华骨髓库、等待配型的过程中因为搬迁、更换工作或联系方式变更,而与红十字会组织失去联系。等到有配型需求时,我们却无法联系本人,从而延误了患者的移植治疗机会。“
预防为先,守好移植后感染管理关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恶性血液疾病等患者实现“治愈”带来希望,但过程坎坷,尤其是完成回输造血干细胞后的种种挑战。许兰平教授介绍说:“作为临床医生,我们需尽最大努力地优化移植方案,让患者的闯关过程更加顺畅。而感染、排异、复发是移植后的三大并发症难关,每一个关口都可能会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
其中,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被称为“移植巨魔”。研究显示,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人群移植前的CMV血清阳性率超过九成,移植后约八成会发生CMV感染。一旦发生感染CMV,患者可能出现巨细胞病毒血症,以及肺炎、肠炎、视网膜炎等器官感染,严重时甚至致命。
近年来,中国在CMV感染的诊断、预防及治疗中均取得了较多进展。CMV新型预防方案的出现更为医患应对CMV挑战提供了新的“武器”。“过去,临床多采用监测和治疗感染的方式来应对CMV。但这一过程中,患者往往会面临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许兰平教授解释说:“如今,我们开始采用高危患者进行提前预防的策略,使得CMV对移植后患者的危害已经明显地降低。”
加强科普,让更多人加入守护生命闯关之路
在推动我国造血干细胞捐献与移植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科普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孙晔主任所言——没有捐献就没有移植,而没有好的科普宣传基础,也很难持续扩大捐献者队伍。对于医疗工作者来说,科普不仅有助于增加捐献者规模,也是增加守护生命闯关旅程的同行者。许兰平教授借此呼吁:“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能拯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希望能有更多公众打破误解,与我们的医护人员一起和患者迎接生命的闯关。“
2024造血干细胞捐献与移植科普宣传周是由北京市红十字会与央视网联合主办,央视网《全民健康》发起人邓黎东光在启动会上表示:造血干细胞捐献与移植不仅仅是一种医学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关怀的体现。“作为媒体,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协同各方普及正确的健康知识,消除大众对捐献的恐惧,并把移植的医学前沿进展分享给患者群体,以期建立一个更加健康、关爱的社会。”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