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的出生人口数据已经公布,全年出生人口为902万人。与2022年相比,减少了54万人。这一数字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低生育率问题的关注:这样的生育率能否逆转?这902万新生儿又代表着什么水平?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902万的新生儿数量是中国自194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即使面对1960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当时的新生儿数量仍有949万人。这意味着,尽管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当时的中国家庭仍然有较高的生育意愿。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从这些数据中计算出2023年的总和生育率,即每对夫妻平均生育的子女数。结果为1.0,这意味着每对夫妻平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虽然这个数字看似正常,但实际上隐藏了巨大的问题。因为每对夫妻由两人组成,如果每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那么在一代人之后,人口将减少一半。要确保人口数量的稳定和正常的世代更替,总和生育率至少应达到2.1以上。
将这一数据与全球进行比较,2023年全球主要国家的平均总和生育率大约在1.47到1.65之间。这意味着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甚至比少子化严重的日本还要低,仅比韩国稍好一些。
回顾中国的人口演变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在2020年以前,中国曾经历了至少三次婴儿潮。特别是在1963年至1971年间,每年的新生儿数量都在2500万以上。而2016年,由于二孩政策的放开,也引发了一波生育高峰,当年新生儿数量达到了1786万。
然而,自那之后,新生儿数量开始急剧下降。2023年的新生儿数量仅比2016年的一半多一点。对于九零后和零零后这一代的生育主力军来说,他们的生育意愿明显较低。尽管有一部分新生儿是由八零后提供的,但考虑到八零后的年龄结构,他们的生育能力也在逐渐减弱。
面对这一挑战,我们不能不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生育率的下降?其实,生孩子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经济账。在改革开放初期,养孩子的收益明显大于支出。但现在,随着教育、医疗等成本的上升,养育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从胎教课程、特长班、补习班到学区房,每一项都是巨大的经济负担。
随着数据的揭示,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养育一个孩子至18岁的成本在中国平均约为50万。然而,这个数字在不同地区有着天壤之别。在新疆,或许5万就足够;但在上海,500万也可能捉襟见肘。面对如此巨大的经济压力,许多年轻家庭对生育望而却步。
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家庭为养育孩子付出巨大成本,却往往难以从孩子身上获得直接经济回报。孩子的成长更多地回馈了社会、未来的雇主,而非原生家庭。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新潮的90后和00后对于生育的态度愈发谨慎。
那么,低生育率究竟带来了哪些影响?
首当其冲的是妇产科和妇幼保健机构。随着孕妇数量的减少,许多医院不得不关闭孕产妇诊疗业务。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中医院、广州番禺区新造医院等都面临这一挑战。
紧接着,幼儿园也感受到了冲击。过去十几年间,我国幼儿园数量持续增长,但到了2022年,这一趋势首次出现逆转,幼儿园数量减少了5000多所。这无疑是低生育率带来的直接后果。
此外,学区房市场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以往炙手可热的学区房现在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价格大幅下跌。北京朝阳区的某实验小学学区房从8.9万降至6.8万,降幅显著。南京、成都、合肥、武汉、西安、深圳、广州等城市也均出现类似情况。学区房业主纷纷主动向房产中介推销,但市场需求依然疲软。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不禁要问:生育率可以逆转吗?
遗憾的是,目前全球尚未有任何一个国家成功逆转过生育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成本不断攀升,生育带给原生家庭的收益却越来越少。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教育成本越高,生育意愿越低;生育意愿越低,生育率就越低。
当然,每个人的生育观念都有所不同。有的人认为生育不应影响生活质量,有的人则希望有能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后再考虑生育。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让生育成为一种自由而非负担。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或许有一天,我们能找到一种平衡生育率与生活质量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与关怀中健康成长。
人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