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文/丁丁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女主人公,她是19世纪后半期沙皇俄国的一个贵妇。
丈夫卡列宁是一名政府高级官员,她本人高贵典雅,儿子谢廖沙乖巧懂事。
一家人住在豪华奢靡的大房子里,有奴仆伺候,按理,这是一个完美得不能再完美的家庭。
但安娜最终却选择了自杀!
我在大学时代读过这本小说,后来又看过由此改编的无数版本的电影,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苏菲·玛索和凯拉·奈特莉主演的两个版本。
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的爱情悲剧,另一条是庄园主列文的思考,两条线索都很长很长。
今天我们一起花8分钟的时间,重温一下安娜的爱情悲剧,然后再在后面的文章里,对其它内容进行一一详细解读。
人人都羡慕安娜的生活,可安娜为什么会选择自杀?
其实,安娜自杀的背后,远不是自杀那么简单,有着诸多的因素,诸多的帮凶,比如社会、婚姻、爱情、家庭、伦理、道德等等。
安娜的死,和三个人有关。
01、丈夫卡列宁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在外人看来,是一个标准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婚姻也是幸福美满的。
但实际上,卡列宁是一个非常利己的男人,他醉心于功名,一门心思迎合上流社会,他和安娜结婚,不是出于爱情,而是他认为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旨意。
他带着安娜出席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所,并不考虑这是否是安娜本人的意愿,而是他需要这样一位年轻貌美的妻子为自己脸上增光。
他给了安娜富足的物质生活,却满足不了安娜的精神生活,安娜追求的是纯真的爱情,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更为过分的是,面对安娜爱上沃伦斯基,卡列宁的愤怒,更多的不是来自情感,而是安娜的所作所为损害了他的颜面,损害了家庭的名声,对自己的仕途相当不利。
所以他坚决不离婚,因为离婚会让这件丑事传得人尽皆知,沦为旁人笑柄,严重影响他的政治前途。
在和安娜的感情更加冷漠的同时,他的做法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他竟然允许安娜做沃伦斯基的情人,但条件是表面上必须维持二人虚伪的夫妻关系和神圣的家庭关系,以保留他的体面。
他还与狠毒的莉季娅伯爵夫人勾结,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
家庭的羁绊、宗教的感化、舆论的谴责、法律的威胁、心灵的摧残等等,以压制安娜的合理追求,拒绝同安娜离婚。
所以一直以来,在托翁的笔下和读者的眼里,卡列宁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私的、虚伪的男人,他为了自己的前途和面子,宁愿绑架那个并不爱自己的女人的幸福。
其实,在年轻的时候读这本书,我也很痛恨卡列宁,也觉得他虚伪、自私得要命,但现在再来分析,又觉得他也有可怜之处。
作为一个男人,他给了妻子荣华富贵,妻子却给自己戴绿帽子,而且因此威胁到自己的政治前途,其心情可想而知。
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
卡列宁最大的错误在于:
他痛苦的不是妻子的不贞,而是妻子不肯把这种感情掩饰起来;
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这件事才使他不安;
他选择妥协和原谅,并不是因为有多爱自己的妻子,而是怕影响到自己的名誉、地位、政治前途。
最终,安娜因为始终离不了婚,不能和亲爱的人在一起,同时社会、舆论、道德、家庭,以及和沃伦斯基之间的情感危机,重重压力之下,自杀了。
02、情人沃伦斯基
沃伦斯基出生于贵族家庭,是一名高大帅气、前途无量的年轻军官,他阅女人无数,却沦陷于见到安娜的第一眼。
为了追求安娜,他不惜一路追随到了彼得堡,参加一切能见到安娜的场所,舞会、宴会、剧场等。
沃伦斯基的热烈追求,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
两人在一起了,如胶似漆,难舍难分。
卡列宁不愿意离婚。
为了能够在一起,沃伦斯基带着安娜私奔到了国外,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生命中最美好的二人世界。
不可否认,沃伦斯基的身份虽然是第三者,但他一开始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坦荡的,也是勇敢的,他敢于不顾世俗的眼光,勇敢追求自己真爱的女人。
但是他和安娜都忘了,或者没忘,但不愿意去面对,那就是安娜是一个有夫之妇,他们之间的爱情,就算是所谓的真爱,都是为舆论道德所不齿的。
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得不到人们的祝福,注定了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危机重重。
果然,短暂的甜蜜之后,各种矛盾出现了。
安娜离不了婚,两人在一起就有悖常理,他们被上流社会拒之门外。
安娜甘守寂寞,而沃伦斯基却感觉空虚。
经历之后,沃伦斯基才明白自己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女人、一场爱恋那么简单,作为男人,他还想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社交地位。
他开始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自己所做的一切到底值不值?
他最终妥协了。
他暂时和安娜分居,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
他常常上俱乐部,把她一个人扔在家里;
这使安娜感到很难过,不安全感也越来越强烈。
一次大吵之后,沃伦斯基愤然离去,这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了不再受精神上的折磨,更为了报复心爱的男人,安娜卧轨自杀了!
03、安娜
在外人看来,安娜应该很知足。她的婚姻无论是在当时,还是放在现在,都是幸福的,而且几乎是每个女人梦寐以求的。
但安娜的内心却并不感到幸福。
在安娜的眼里,卡列宁思想僵化、感情麻木、虚伪庸俗、墨守成规,每天想到的都是工作和政治前途。
下班回家,饭桌上,家庭聚会上,永远有外人参与,谈论的,都是安娜不感兴趣的政治话题。
甚至连夫妻之间的肌肤相亲,也像是在例行公事,毫无激情可言。
但是安娜本人,并非只是一个徒有漂亮外表、头脑简单的女人,她有思想、又文化、有内涵,且富有激情。
她是属于“需要面包,更需要爱情”的女人。
最重要的是,安娜的内心,一直渴望被珍重,被理解,也一直渴望纯真的、炽烈的爱情,只可惜,卡列宁不懂,也做不到。
直到沃伦斯基的出现,唤醒了她沉睡的爱情,以及一直以来被压抑的天性。
但她和沃伦斯基一样,短暂的欢愉之后,终究也要回到现实:
她作为有夫之妇,和别的男人私奔,被社会唾弃,名声扫地;
她有丈夫,宗教、法律、舆论的压力也让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负罪、内疚;
丈夫为了自己的前途和体面,不愿离婚,她万分痛苦;
她在乎儿子,儿子会不会因此看不起她?会不会因此恨她?
而且,和沃伦斯基结婚,他们真的就能回到正常的生活轨迹吗?
凡此种种,让她的恐惧感、危机感愈演愈烈,让她痛苦挣扎于个性解放与传统道德之间。
同时,沃伦斯基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他从当初炽烈地追求,到频繁地争吵,再到逐渐厌倦,最后畏惧世俗的眼光。
这种矛盾升级了。
安娜已经从当初那个高贵典雅、勇敢追求纯真爱情的单纯女人,变成了一个毫无安全感、疑神疑鬼的神经质女人,令沃伦斯基不堪其扰。
一次大吵之后,沃伦斯基愤然离去,安娜觉得一切都完了,回想这段感情,觉得自己被侮辱、被辜负、被抛弃,由此愤怒,进而绝望自杀。
04、
为了报复沃伦斯基,也不想再接受情感上的折磨,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年轻的生命。
也许有人会认为,离婚有这么难吗?
在19世纪的沙皇俄国,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所谓法律保护的,是统治阶级和男权至上的权利,卡列宁和他所在的上层社会,代表的就是法律和道德。
所以这个问题,安娜没有答案,沃伦斯基也没有答案,连托翁本人也没有答案。
最终,安娜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独自承担为了追求真爱、不惜毁掉自己的婚姻、为社会所不接受的所有后果。
———— END ————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丁丁,专注为您带来影视、小说、人物的情感解读。喜欢旅游、做美食、烹茶,希望用温暖的文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书写自己的慢时光。
学习和成长是一件终生的事情,愿与你同行,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转发、关注作者不迷路
男小三,女主出轨……即使在现代也够呛吧[笑着哭]
最后一帧图片是谁呀?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