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服饰的总体观念上看,汉代服饰的变化是一个“点”到“线”的过程,而这种服饰上的变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汉代服饰演变的渊源、政治经济状况、民众审美意识的流变都紧密相连。
汉承秦制秦王自六国统一以来,为巩固自身政权,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同时为加强对人们思想上的控制,对服饰制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秦国在建国之初,依据阴阳五行学说规定服饰色彩尊崇黒色,同时也对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服饰制度、服饰色彩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做为等级差别的表现。
而秦朝以自己大一统的局面,结束了春秋时期服饰制度混乱的局面,并开启了服饰制度规定的先河。服饰制度的确立,影响了之后成百上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制度。
秦朝目前虽然没有出土服饰复原,记载又极少,但是根据已出土的壁画和陶俑玉俑等文物可以窥探出秦朝服饰源于二周且传承于汉,故而其造型考究大多参考与春秋战国时期和汉代的比较。
袍服的出现代表着中国古代汉族的精神面貌得到了物化表现,是经过悠长历史积淀下来的汉族传统服制。袍服的大襟开的较低,可以露出里层的内衣。
秦汉袍服的主要区别在于袍服长短不同,秦代多为短袍,衣长及膝,袖口窄瘦;而汉代多为长袍,衣长及地,袖口处多为敞口大袖。
秦朝至西汉初期男女服饰流行曲裾,皆着曲裾深衣,自东汉时期合裆裤的出现以及坐具的完善,人们为了追求服饰穿脱方便,逐渐以直裾深衣取代曲裾。
汉代初期在服饰制度上并无明确的规定,仅对于祭祀等重大场合中的服饰着装有所要求,因此士庶阶层着装混乱,并无明显差异。
至西汉时期在服饰制度上基本继承了秦朝时期的服制规定,延续秦代服制传统。新莽时期王莽作为统治者提倡在礼制上竭力倡导恢复古代制度,但由于新莽王朝在历史中存续时间较短,而统治者对于礼制的改革仅为昙花一现,并未在服饰上形成严格制式。
汉承楚制汉代初期,在服饰规定上基本呈秦朝制式,但是在思想文化、审美心理以及民俗方向受到楚文化的深刻影响,更与荆楚文化密不可分。
尤其自汉代统一,王朝建立后,中原地区出现了许多楚文化的特点,楚文化的神秘和浪漫,与严谨、理智的中原文化共同构成了汉民族整体的文化艺术氛围。
熊绎为周成王的时候,提出给予文、武官的后嗣进行封地制度。可见,周代在历史沿革时期对楚文化并未完全抛弃。楚式深衣的发展既受到周朝文化一脉相承,又对中国传统汉服文化的重要影响。
由于汉朝既具有秦汉及北方文化、中原文化的传统,也饱含了南方文化的浪漫、绮丽,因此在汉代形成了一种严谨、浪漫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促使了汉代服饰文化的产生。
汉服在楚服的廓形上有了变化和发展,而“深衣”就是最好的证明。“深衣”是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服饰,流行于战国时期,其实物资料可以从许多古代的器物中发现。
汉代服饰的典型特点是交领、右衽、腰带。袍分曲裾袍和直裾袍,楚文化影响下产生的直裾袍服,既是楚式袍服形制的化身,更是在东汉后期取代了曲裾袍服。
楚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对汉代服饰造型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是汉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影响了西汉前期的服饰文化。
“礼”制文化与审美文化影响西汉之初,刚刚经历了春秋战国与秦朝长期的战争,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初定,不管是国家,还是民众,都有一种深深的疲倦。
民心、军心、政治之心、美学之心,无不显示出对“平静”的向往。汉朝初期,朝廷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采用了黄老思想,提出了守静、无为的理论观点。
汉前期的服饰思想和“清静无为”的政治观点基本是相同的,导致服饰的格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服饰的基本风格上依旧是沿用了先秦的传统服色和服制。
在动荡初定的环境中,人们将严谨、内敛的情绪同样表达在服装当中,服饰开始追求平静自然、朴素淡雅,减少繁杂的装饰,表达质朴古拙之美。
自董仲舒等所倡导的“新儒学”获得独尊之时,儒家思想就对汉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阴阳五行”和“五德终始”学说中的“改正则、易服色”的服色观念,探讨了汉服和服装色彩,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除此之外,儒家思想认为做事要有量度,学会节制自身的欲望。吃饭饮酒的次数有限制,穿衣着装的要求有制度,宫殿居室的规模有规定。
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提出以“礼”文化作为衡量标准,明确提出了服饰要有不同等级的区分。汉武帝时期加强了“礼”文化对于服饰制度的要求,因此尊卑的等级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到了统治后期,为加强对人们思想上的控制,将儒学与佛学、神学观紧密结合,上流社会的服饰繁縟华丽,多展示自身的权势及奢靡的生活。
如《后汉书·舆服志》对于宫廷后妃服饰进行了明确的色彩和等级区分,以及严格规定组绶、配饰的做法,也无不体现了当时儒家社会所推崇的传统礼仪观念。
同时,儒家哲学的核心是“中和”,其也是服装美感的基础标准。“中和”被汉代儒家学者看作是“天德”,“中和”主张“文雅”之美,反对传统服装的华而不实、奇形怪状等。
汉代儒家观念提出“夫为妻纲”的要求,即古代女性要迎合丈夫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顺从、羞怯等行为,反映在服饰当中是以深衣束裹的形制,层叠的造型为美。
因此,汉武帝以后的王朝服装中几乎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礼仪、端庄、文雅、内敛。汉朝的思想为“清净、随性”的“黄老”思想。
武帝起,儒家学说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元帝时儒家的“独尊”,王莽时期儒家与谶炜学说的融合。直至东汉末期,儒学被完全“神学”化。
汉朝建立的“独尊儒术”思想,不但深刻地影响了汉代,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服装审美,同时也奠定了“中和”的审美观念,从而奠定了中国传统服装的发展基调。
从服装上来看,西汉后期服装的整体特征与东汉时期的服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从汉朝整体服装发展来看,两汉后期是汉朝所提倡的观念转变的两个关键阶段,即西汉后期“独尊儒术”和东汉后期的“神学化”。
而东汉后期服装的大发展则显示出,人类逐步摆脱儒家传统的束缚,开始提倡人的本质美与服饰美相结合,服饰着装要因时、因地、因场合。
《美的历程》一书中论述了儒家与道家的关系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潮的深刻影响,也是研究古代美学的一条脉络。
儒家大一统的思想在汉代受到极力推崇并占据主流地位,对汉代社会的兴盛发达产生深远影响,其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贵族阶层等上流社会的服饰习惯。
而独立的道家思想体系也成为统治者尊崇的礼教标准,同时跟儒家思想相辅相成,也对人们的审美需求进行了潜移默化的传递。另外,大量的龙、虎、麒麟、獬豸、仙鹿等在东汉服装的装饰上,也受到了道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