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56年,面对文成帝的突然离世,25岁的冯皇后哭得死去活来,甚至想纵入火海,随丈夫一起去。
可等她被众人从火海中救出来的那一刻,面对年幼的儿子和虎视眈眈的大臣,忽然变得坚强了。
她明白,自己现在是唯一能力挽狂澜的人。如果自己倒下了,皇权肯定会落入心怀不轨的人手里。
图片来源网络
01
她重新振奋精神,扶持太子拓跋弘继位,即献文帝。12岁的献文帝没有什么治国经验,朝中的大臣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特别是大将军乙浑因为手握重权,独断专行。他假借皇帝之名,假传圣旨,把几个手中有实权的大臣都骗到宫中,然后将他们全部杀害。
之后自己又把官职连升三级,做了仅次于皇帝的宰相。把朝中大权握到自己手中,什么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
面对这种情况,冯太后细心观察,她知道凭她自己的力量,肯定斗不过一手遮天的乙浑。如果操之过急的话,可能会出现"弑君亡国"的混乱局面,所以只能智取。
于是,她暗中调哥哥冯熙入朝,聚集自己的力量,只有自己的力量变强大了,才能够与乙浑抗衡。危急时刻,能帮自己的肯定是自己的家人。
图片来源网络
公元466年,冬至这一天,经过冯太后周密的安排,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她让侍中拓跋丕等人,率军冲入乙浑府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将乙浑处死,并且灭了他的三族。
乙浑之乱平定之后,各皇室成员及王宫大臣对冯太后刮目相看,一致推举她临朝称制,稳定朝中局势。
于是,她将大权握在自己手中,宣布临朝称治。第一件事就是她先封自己的哥哥为大将军,又用名声暗降的方法削弱了,叛乱有功的皇室成员。
在她的周密部署下,动荡不安的政权很快稳定下来。她不是一个恋权的女人,临朝称制只不过是,防止再有朝臣生僭越之心,让献文帝的皇位坐得稳固而已。
图片来源网络
02
公元467年,14岁的献文帝做了父亲,冯太后当了奶奶。于是她宣布大赦天下,以示庆祝。她对这个孩子特别喜爱,随即立他为太子。之后,冯太后宣布归政于献文帝,把精力投入到扶育皇太子身上。
冯太后自幼扶育拓跋弘,母子感情很好。可自从她临朝称开始,拓跋弘就觉得是母亲抢了他的权利,而心存芥蒂,觉得自己处处被打压限制,心里很不痛快。
人的心里一旦产生某种想法,总会想方设法的让它变为现实。
执政之后的献文帝,终于觉得自己能大显身手。于是,他把冯太后执政时期提拔的官员来了个大换血,都换成了自己亲信的人。对此,冯太后不以为意,既然放权,就由他去吧。
图片来源网络
文成帝死的时候,冯太后不过20几岁,正值花一样的年华。她虽然是一个很有魄力和政治才能的女人,但终究是深宫寂寞。
于是,就有了一个很喜欢的男宠陪伴她。献文帝执政之后,为了显示权威,他把冯太后的男宠杀了。
这下动了冯太后的底线,忍无可忍的冯太后,决定给献文帝点颜色看看。于是,她以献文帝拓跋弘,不适合理政为由逼他交出了皇位。
像冯太后这么有能力,有政治才能的女人,完全可以掌控朝廷的局势,不受控于他人。献文帝无奈,只能将皇位传给了5岁的儿子。
为了防止拓跋弘再生不轨之心,她狠心策划了一场宫廷政变,将这个自己从小抚养起来的,非亲生儿子给毒死了。
图片来源网络
03
儿子死了,5岁的孙子继位,即孝文帝。冯太后重新临朝称制,把大拳握到自己手中。他十分注意对孙子的培养,孝文帝也十分勤奋努力,逐渐成为一位富有才学和政治智慧的好皇帝。
临朝称制后的冯太后,没有大权独揽,她一边尽心尽力培养自己的孙子,一边用一个女政治家的头脑,去处理朝政中的各种事物。
为了稳定朝局,她以谋反罪杀了孝文帝拓跋宏的外祖父及家人,以防外戚专权。然后安抚和笼络之前忠于献文帝的亲信。之后又大力整顿吏治恩威并施,严惩贪官污吏严,重赏清正廉洁的官员。
图片来源网络
她的一言一行,孝文帝看在眼中,记在心里,潜移默化中,深深影响着孝文帝的成长。
冯太后执政期间,孝文帝极少参与决断,不管处理什么样的事情,他都会秉承奶奶的旨意。在他的内心深处是特别尊敬和崇拜奶奶的。
孝文帝时期,冯太后虽然没有称帝,但是却像帝王一样执政,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二圣"。难得的是他们祖孙相处融洽,配合默契,没有形成像献文帝一样的母子矛盾。这也许与冯太后一直手握大权,有直接关系吧!
北魏在冯太后的手中,经过实行"俸禄制"均田令""三长制",一系列改革,国力逐渐强盛,经济进一步提升。
因为推行汉文化,改变了鲜卑族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北魏的政治经济,一度让北魏的国力达到鼎盛时期。
图片来源网络
公元490年,48岁的冯太后终因操劳过度去世,孝文帝以国君的葬礼规格安葬了她。并且在陵墓附近,为自己营造了寿宫,他决定死后葬在这里,永远陪伴奶奶。
冯太后的一生,对北魏的历史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她也因此获得"千古一后"的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