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技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AI的应用日新月异,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科技的进步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新的作案工具,AI技术被滥用于诈骗的现象日益突出,引发了公众的广泛担忧,本文将深入探讨AI语音技术在诈骗中的应用,揭示其潜在风险,并提出应对策略,以维护公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
AI语音技术的双刃剑
AI语音技术,特别是语音合成和语音克隆技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突破,通过深度学习算法,AI可以分析和模仿人类的语音特征,生成高度逼真的语音内容,甚至可以克隆特定个体的声音。
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例如,可以为视障人士提供语音辅助,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发音指导,还可以用于创建虚拟人物,丰富娱乐体验,然而,正如任何技术一样,AI语音技术也具有两面性,其强大的语音合成和克隆能力,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就可能成为实施诈骗的利器。
想象一下,你的手机响了,你接起电话,听到的是你亲人的声音,焦急地向你求助,称自己遇到了紧急情况,急需一笔钱,你会怎么做?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然而,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亲人”的声音,很可能是由AI技术克隆生成的,而你正在一步步落入精心设计的骗局。
目前市面上存在许多AI语音软件,操作简便,用户只需提供一段语音样本,即可快速克隆目标人物的声音。一些软件甚至提供了大量的真人声音模板,包括公众人物的声音,进一步降低了技术的使用门槛,这种技术滥用的风险不容忽视。
AI技术用于诈骗的现象与案例
AI技术被滥用于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有不法分子利用AI语音克隆技术冒充亲友,以各种理由实施诈骗,例如谎称突发疾病需要医疗费用,或者声称投资失败急需资金周转,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技术,在视频通话中伪装成他人,以骗取受害者的信任。
去年,福州发生了一起利用AI换脸技术实施的诈骗案件,犯罪分子通过微信视频通话,伪装成科技公司法人代表的好友,在短短10分钟内骗取了430万元,受害者表示,由于视频中的人脸和声音都与好友高度相似,因此放松了警惕。
另一起案例中,一名打工者的老乡利用AI克隆了他的声音,向其家人谎称自己突发疾病急需用钱,成功骗取了一大笔钱财,受害者直到事后才发现自己被骗,但为时已晚。
这些案例揭示了AI技术诈骗的隐蔽性和危害性。由于AI生成的语音和图像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受害者很难辨别真伪,很容易上当受骗,而且,AI技术可以被用于规模化地实施诈骗,例如批量生成虚假信息,自动维护网络账号,模拟人工在线聊天等,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风险。
技术滥用的法律与监管挑战
面对AI技术滥用的挑战,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应对策略,我国已经出台了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AI深度伪造行为进行规制。
例如,规定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用户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可能导致公众混淆或者误认的,应当在生成或编辑的信息内容的合理位置进行显著标识。
然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AI技术发展迅速,法律法规的更新迭代速度难以跟上技术的进步。
其次,AI诈骗的取证难度较大,受害者往往难以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损失与AI技术滥用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界定也是一个难题,如何有效监管和约束网络平台,防止其成为AI诈骗的温床,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福州的实践为“用科技打败科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当地公安部门利用AI外呼智能化系统,通过分析通话记录、识别GOIP设备等方式,精准识别诈骗线索,协助警方抓获了多名犯罪嫌疑人,这表明,AI技术不仅可以被用于诈骗,也可以成为打击诈骗的利器。
福州移动的AI外呼系统通过试点提升反诈回呼模型稽核能力,并制定了相应的研判机制和规则,该系统能够识别存在诈骗诱导的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及短信,以及GOIP设备,并将线索推送给警方,助力精准打击诈骗窝点。
截至目前,该系统已协助公安机关完成大量线索核查,打击了众多犯罪嫌疑人,并缴获了大量作案设备。
除了福州移动的AI外呼系统,福州公安部门还依托e体+智慧赋能警务实战平台,整合刑侦、经侦、网安、合成侦查中心等警种资源,建立了网络信息拦截系统和警银联动预警平台,这些平台能够对新型网络诈骗实行快速响应和研判,并推进快侦、快破、快抓逃、快追赃、快挽损,有效提升了打击网络诈骗的效率。
法律与技术的结合是打击AI诈骗的关键,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明确AI技术滥用的法律责任,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惩处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AI技术开发反诈工具,提升识别和打击诈骗的能力,例如,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诈骗分子的行为模式,识别高风险账号,预警潜在的诈骗行为。
法院在审理AI相关案件时,也应充分考虑技术因素,准确界定责任,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例如,在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中,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决被告赔偿原告25万元,为AI技术应用划定了边界,也为其他类似案件提供了参考。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应对AI诈骗的重要举措,由于网络诈骗具有跨国性质,需要各国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共同打击跨境网络犯罪。
如何应对AI仿造技术的挑战
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公众的个人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大家识别和预防AI诈骗:提高警惕,不轻信陌生信息,对于陌生来电、短信、邮件等,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点击链接或提供个人信息,尤其对于涉及金钱交易的信息,更要谨慎核实,避免落入陷阱。
多方验证,确认信息真伪。如果接到亲友的求助电话或信息,涉及资金往来,务必通过其他渠道进行核实,例如直接拨打对方的常用电话,或者与共同的熟人联系确认。
保护个人信息,避免信息泄露,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填写或提交个人资料,避免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和利用,学习了解AI技术,增强防范意识,了解AI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有助于提高对AI诈骗的识别能力。
关注相关新闻报道和科普文章,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段,及时更新自己的防范知识,积极举报,协助警方破案,如果发现疑似AI诈骗行为,要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提供相关线索,协助警方破案,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科技打败科技”是应对AI仿造技术挑战的有效策略,除了福州的实践案例外,其他地区也在积极探索基于AI技术的反诈手段。
例如,一些金融机构利用AI算法分析交易数据,识别异常交易行为,及时拦截可疑转账,一些网络安全公司开发了AI驱动的反诈软件,可以自动识别和拦截钓鱼网站、恶意软件等。
构建多方共治的反诈体系至关重要,政府部门、企业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反诈工作中来,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企业机构要加强技术研发,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社会组织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公众个人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AI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被用于犯罪,AI语音技术的滥用已经对社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遏制AI技术滥用的势头,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政府部门、企业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数字环境,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应对AI技术滥用带来的挑战,让科技真正造福人类。
结语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科技进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强法律规制、提升公众意识、推动技术伦理讨论,是应对AI技术滥用的关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有效防范科技带来的风险,确保科技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信息来源:福州新闻网 2024-10-21————拟音、换脸,AI诈骗新套路不断!“眼见不一定为实”如何防范?
信息来源:鲁中晨报 2024-10-25————“雷军骂人”音频疯传,律师提醒
信息来源:滨州网警 2024-10-14————4种新型 AI 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