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氧化石墨烯(GO)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其引人入胜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广泛应用的关注日益增加。GO作为一种多功能材料,在电子器件、超级电容器、脱盐膜、复合材料、电催化剂、催化剂支撑材料、气体传感器以及医疗治疗等领域都展现出了潜在的重要性。尽管GO具有独特的单原子层结构,它含有各种氧功能团(OFG),如环氧、羟基和羧基等,这些功能团赋予了GO优异的界面性能,但也导致了其不稳定性。由于GO的不稳定性,其胶体悬浮液往往会在常温下发生自发反应,使其颜色从浅褐色变为黑色,这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成果简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信州大学Katsumi Kaneko等教授联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题为“Transient chemical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graphene oxide during ripening”的研究论文。本论文中作者对GO的氧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识别其不同的化学和结构阶段,并深入了解和控制其不稳定性。通过分析不同温度下氧化的GO胶体的自发变化,科学家们发现了GO存在固有状态、亚稳状态和瞬态状态等三种独特状态。进一步研究表明,GO的化学和结构变化会影响其稳定性和性能,而延长GO胶体的寿命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图文导读
图1研究了氧化石墨烯(GO)在氧化过程中的光学性质变化。在图1a中,展示了在不同温度和持续时间下氧化的GO胶体的照片。未氧化的GO胶体(0小时)呈黄褐色,经过一定时间的氧化后,颜色发生了明显变化。在333K和348K下氧化3小时后,颜色从黄褐色变为浅褐色;而在348K下氧化2天后,颜色变为黑色,而在298K下仍然是浅褐色。在298K下氧化7天后,观察到了轻微的颜色变化,而在333K和348K下氧化的GO胶体变成了黑色。
在图1b和c中,展示了在不同温度下不同持续时间氧化的GO胶体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未氧化的GO胶体(0小时)在230.4±0.2nm处显示出主要吸收峰,该峰被归属为芳香族C-C键的跃迁;在约300nm处观察到的宽肩被归因于C=O键的跃迁。在不同温度下不同持续时间氧化的GO胶体的吸收光谱均有所变化。在298K和308K下氧化的GO胶体的吸收光谱变化不明显。但是,在333K和348K下氧化的GO胶体的吸收光谱中,可见区域的宽肩强度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导致由于GO的深色而出现直到600nm的宽吸收尾巴。这些结果揭示了在不同温度下氧化过程中GO胶体的光学性质发生的变化。
图1. GO胶体光学性质的变化
图2的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氧化时间下氧化石墨烯(GO)胶体的峰位变化情况。在图2a中研究者观察到不同温度下氧化的GO胶体的过渡峰位随着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在低温度下(298K),GO的峰位基本保持不变,而在较高温度下(308K、333K和348K),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峰位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特别是在348K下,GO的峰位在1小时后发生明显的蓝移,40小时后达到最大值,之后出现了红移。在图2b中,研究者展示了过渡的峰位随着氧化时间的变化。
结果表明,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不同温度下氧化的GO胶体的峰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特别是在348K下氧化的GO,峰位的变化最为显著。这些实验结果揭示了GO胶体在氧化过程中峰位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理解GO的化学和结构变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对GO氧化过程中峰位变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GO的不稳定性,并为GO在各种应用中的调控和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2. 随着氧化时间的峰值位置变化
图3展示了不同温度下氧化不同持续时间的氧化石墨烯(GO)胶体的π-π跃迁峰位的减少时间(tred)情况。通过对峰位的定量分析,可以提供有关氧化过程的信息。在图3中,通过将峰位时间压缩至达到229.6nm时的氧化时间(除348K外),得到了减少的时间曲线。这个峰位对应于初始和最低峰位之间的中间能量。假设GO随着相同的时间轨迹变化,无论氧化温度如何,然后引入了一个确定的能量水平,以引入一个减少的时间。在229.6nm处的峰位时,298、308、333和348K的氧化时间分别为336、168、12和3小时,时间压缩比分别为1/122(298K)、1/56(308K)和1/4(333K)。这些结果提供了GO胶体的不同氧化状态的信息,有助于进一步理解GO的结构变化和稳定性。
图3. 不同温度氧化的GO胶体π-π跃迁峰值位置的减少时间过程图4的实验旨在探究GO在氧化过程中结构和氧含功能团(OFGs)的变化。在a、b部分,研究者观察到在iGO和mGO区域,π-π过渡的强度逐渐减小,而在tGO区域急剧下降。与之相反,n-π过渡的强度在iGO区域基本保持不变,在mGO区域随减少时间而增加,然后在tGO区域达到最大值后减小。这表明在氧化过程中,GO的π-共轭结构经历了部分脱附和石墨状结构的生长。这些结果为我们深入理解GO氧化过程中的结构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在c、d部分,研究者通过XPS测定了GO的总氧含量以及氧含功能团的组成变化。结果显示,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GO的总氧含量逐渐减少。同时,氧含功能团的组成也发生了变化,环氧基和羟基的含量逐渐减少,而酮基和羧基的含量则有所增加。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了GO在氧化过程中的化学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GO的性质和行为。
图4. 氧化过程中结构和OFG的变化
图5展示了研究者对GO在不同状态下的磁性和电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为了理解GO的磁性质,研究者对冷冻干燥后的样品进行了磁性测量,以排除水分散体和测量期间的影响。在图中,a和b部分展示了GO在不同温度下(298 K和1.8 K)以及不同氧化时间下的磁滞回线和磁化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GO和rGO表现出顺磁性行为,而磁化强度和磁化率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而变化。在c和d部分展示了磁化强度和磁化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表明iGO的值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而mGO的值达到最大值,tGO的值逐渐下降。这些结果揭示了GO不同状态下的磁性质变化,与OFGs的变化密切相关。
此外,研究者还通过双电极法测量了GO的电性能,结果显示了不同状态下GO样品的电阻率随压缩压力的变化趋势。压缩过程改善了mGO和tGO之间的颗粒接触,导致它们的电阻率略微降低,而iGO的电阻率则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在f部分,研究者对电阻率与压力的倒数关系进行了外推,揭示了GO在不同氧化状态下的电阻率变化趋势。
图5. 在348K氧化和rGO中的冻干GO的磁性和电性质
图6a展示了来自X射线衍射(XRD)的GO和rGO平均层数和层间距的变化。平均叠层数是从叠层高度(Lc)和层间距计算得到的。在氧化过程中,平均叠层数单调减少,表明GO在水介质中自发剥离。未经氧化的GO的初始叠层数为14,经过7天的氧化后变为6。所有三种GO状态都经历了剥离。在iGO和mGO区域,层间距不变,但在氧化7天后,tGO区域的层间距降至0.74 nm,接近rGO的层间距(0.71 nm)。
图6b显示了未经氧化的GO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显示出无序层的叠层结构。Erickson等人通过TEM观察到了GO的片内混合结构的氧化和π共轭石墨区域。很难观察到无序层的小变化;然而,高温退火后观察无序结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来阐明这些差异,因为高温退火会强调无序结构的任何结构差异,这被称为遗传效应。在2073 K的Ar气氛下,对348 K氧化2天和7天的GO进行了退火以观察其结构变化。氧化后的明显结构差异是显著的(图6c–e),在叠层层数和表面平整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长时间氧化会减少叠层层数并产生更光滑的表面。
从XRD确定的平均叠层数也随氧化而减少,与TEM观察结果一致,如表1所总结的。电子能损谱(EELS)对碳材料可以提供sp2/sp3比率。从图6f–h中指出的位置的比率是从补充图8中sp2(π)和sp3(σ)的区域获得的,按照一个已建立的程序。位置编号和测量区域也显示在补充图8中。图6i–k显示了GO中石墨烯片的边缘区域的sp2/sp3比率。图6i,j没有显示出sp2/sp3比率的显著变化,但图6k显示出朝向石墨烯片边缘的比率明显增加。尽管从边缘和块部位获得的EELS信号之间的差异很小,但在氧化后7天的348 K下,GO边缘处的较高sp2/sp3比率是可靠的。
图6. GO氧化后的结构变化
总结展望
本研究通过系统性的实验和分析揭示了氧化石墨烯(GO)在不同氧化状态下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从而提供了对其不稳定性的深入理解。研究者发现,GO在氧化过程中存在着三种状态:内在状态(iGO)、亚稳状态(mGO)和瞬态状态(tGO),并且这些状态之间存在明显的结构和性质差异。通过分析这些差异,研究者发现了GO在不同状态下的磁性和电性质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揭示了GO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联。
此外,研究者还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抑制GO在氧化过程中的不稳定性,为其在各种应用领域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深化对GO本身性质的理解,还为其在能源、电子器件、材料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
文献信息
Otsuka, H., Urita, K., Honma, N. et al. Transient chemical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graphene oxide during ripening. Nat Commun 15, 17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