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毛主席生命中四个最后一次!个个心碎!

历史详说员 2024-05-25 09:45:08

声明:本文内容引用权威资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文中广告5秒后解锁,请耐心等待。

毛主席的一生波澜壮阔,成就辉煌,他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崇高的风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令人瞩目感人肺腑。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都是感人的瞬间。

一、最后一次和贺子珍见面

1959年7月,毛主席在故乡韶山短暂停留后上了庐山,他的心情很好,所以对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说:“庐山,山好水好空气好,老表也好啊。”

正巧这次在庐山,曾志来访,给毛主席带来了一个消息,说贺子珍现在在南昌,距离庐山不远。这勾起了毛主席的怀念。

贺子珍是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从1927年到1937年陪伴了毛主席整整十年的时间,但遗憾的是,贺子珍于1937年离开了延安,从此和毛主席分道扬镳。

等到贺子珍回国,国内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她想要再回到毛主席身边也再无可能,从1937年算起,贺子珍已经22年没有见过毛主席了,这对他们两个人来说,都有彼此的思念。

也正因为如此,毛主席让曾志去安排,正好有空把贺子珍接上山见一面。

1959年7月9日的夜晚,时针悄然指向9时,贺子珍乘坐的轿车缓缓开进庐山庄重的别墅庭院。在水静的引领下,贺子珍来到了毛主席的住处,随后,他们两人在庐山美庐二层的客厅中迎来了非凡的相会。

贺子珍的心情犹如汹涌澎湃的海浪,她做梦也未曾料到这个时刻的到来,激动与感慨交织在一起,让她的泪水如决堤的洪水般涌出,一时间,千言万语都哽在了喉间,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不停地抽泣着。

毛主席他轻声说道:“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老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这话语中既有感慨,又带着一丝无奈。

百感交集的贺子珍此时哭得愈发厉害了。毛主席满含关切地问道:“生活怎么样?身体好了没有?”贺子珍止住哭泣,仔细地端详着毛主席,眼中满是心疼,缓缓说道:“我好多了,你的身体不如以前了。”

毛主席微微叹息,开始向她介绍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与状况,感慨着自己实在是太过忙碌。贺子珍则静静地坐在一旁,点着头,无比认真地倾听着,每一个字都仿佛刻在了她的心里。

她的心中始终怀着对毛主席深深的关切,即便岁月流转,这份情感依然炽热如初。她仍然不忘轻声提醒他:“当心有人害你。”毛主席听后,重重地点了点头,回应道:“我会注意的,你放心。”

毛主席告诉她,等这次开完会回去,就准备为女儿举办婚礼。最后,毛主席轻声说道:“时间不早了,我们明天再见面,再谈谈。”

分别的时刻终究还是来临了,两人没有握手,只是彼此深深地向对方点了点头,所有的情感、思念与眷恋都在这无言的动作中展露无遗,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临别时,毛主席神色凝重地对水静说:“贺子珍的脑子坏了,答非所问,你要注意她。”

贺子珍的心中充满了不舍,她以为,这次会面之后,一定还有机会再见的,然而,命运却总是如此弄人,她万万没有想到,这竟然成了他们二人人生中最后一面。

时光悄然流逝,1976年9月9日,毛主席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贺子珍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心中的哀伤如同无尽的黑夜笼罩着她。直到3年后,也就是1979年,贺子珍终于有机会去到毛主席纪念堂。

当她站在那里,看着毛主席的遗容,往昔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泪水再一次模糊了她的双眼。岁月的沧桑在她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她的目光中依然饱含着无尽的思念与深情。

1984年4月,贺子珍也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一程,享年75岁。

她与毛主席之间的情感,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虽然历经风雨,却依然璀璨夺目。他们的爱情、他们的奉献、他们的坚持,都将让后人感慨之余,也对那个特殊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二、最后一次参加追悼会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逝世,7日早上,毛主席得知了这个消息。据工作人员回忆,不知道毛主席是早有心理准备,还是因为消息太过于突然,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僵硬,半天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嘴巴不停地动着。

毛主席和陈毅元帅的情谊从井冈山时期就开始,他们不仅是战友,还是诗友。从那个时候起,他们就一起为了革命事业并肩战斗,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和风雨飘摇。

革命路上,他们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为实现革命理想而努力拼搏。而在文学艺术方面,他们也有着共同的爱好和追求。毛主席的诗词气势磅礴、意境深远,陈毅元帅的诗作则充满了豪情壮志和革命激情。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艺,交流创作心得,相互启发。

1月8日,陈毅的悼词送来,毛主席做了圈发,按照当时的规定,陈毅元帅的葬礼高过于上将、副总参谋长等,而且当时由于陈毅的职位,追悼会由中央军委出面组织,地点定在八宝山。

但是追悼会当天,也就是1月10日中午,按照惯例,毛主席吃饭完是要去书房读书的,他突然问工作人员现在几点了,然后说:"调车,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由于毛主席的决定很突然,周总理得知后,马上打电话通知中央办公厅,提高陈毅追悼会的规格,在京的所有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都必须参加陈毅的追悼会。

毛主席缓缓地走进追悼会的现场,那一刻,陈毅夫人张茜的眼中瞬间涌起感动的泪水,而毛主席的眼眶也不禁湿润了,凄然泪下。

他紧紧地握住张茜的手,话语带着格外的缓慢与沉重,缓缓说道:“我来悼念陈毅同志呀!陈毅同志是一个好人,是一个无比优秀的好同志……”

当这一番谈话暂告一段落时,张茜满怀真诚地轻声请求道:“主席,您坐一会儿就请回去吧!”然而毛主席却微微摇头,语气坚定地回应:“不,我也要参加追悼会,给我一个黑纱。”

在台上,那不足600字的悼词,周总理竟在读的过程中两次哽咽得无法言语。

这一次,竟是毛主席一生中最后一次参加的追悼会,从这诸多细节之中,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毛主席和陈毅元帅之间那无比深厚的感情。他们曾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并肩作战,一同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与考验,他们的情谊早已超越了普通的战友之情,那是一种历经沧桑、坚如磐石的深情厚谊。

毛主席对陈毅元帅的敬重与怀念,在这一场追悼会中展现得如此清晰而动人,他们之间的这种情感,也成为了革命历史中一段令人感怀至深的佳话,永远地铭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在缅怀中感慨万千。

三、最后一次痛哭

1976年1月8日,那是一个无比沉痛的日子,周恩来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这之后,邓颖超向中央清晰而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宣告了周恩来的三个要求:其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其二,不开追悼会;其三,不保留骨灰。

对于前两条,大家其实是能够理解的,因为一直以来,周总理向来倡导一切从简,这样的要求无疑是符合他一贯的行事作风的。然而,最后一条却让大家都陷入了深深的疑惑与不解之中,不保留骨灰,这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几乎从未有过!

古人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入土为安才是对祖先的孝顺,更何况,这样破天荒的先例怎么能轻易用在备受尊敬的周总理身上呢?

所以,当时包括叶剑英在内的众多老前辈都表示难以接受,在无奈之下,他们决定前去请示毛主席。

据相关工作人员回忆,对于周恩来病情的严重程度,甚至是癌症已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毛主席是有着一定思想准备的。因而,当刚刚得知周恩来逝世的消息时,毛主席只是眼神显得有些空洞,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异常的举动。

可是,当讣告送来,以及看到那“不保留骨灰”的遗言时,毛主席心中那对战友去世的悲痛再也无法抑制,这位已经83岁高龄的老人,如同孩子一般嚎啕大哭起来。

毛主席与周总理,那可是历经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亲密战友,他们一同携手走过了无数艰难困苦的岁月,毛主席又怎能不理解周恩来那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呢?

他深深地懂得周总理的深意。最终,毛主席毅然同意了周总理的最后一条遗言,同意不保留骨灰。这是两位伟大人物之间深刻情谊的体现,也是对周总理遗愿的尊重与成全。

四、最后一次读书

1976年9月8日,毛主席的生命走到最后时刻。彼时,他的身躯上插满了各类医疗管子,然而,即便在如此艰难的情形下,毛主席依旧展现出了他对知识的执着与热爱,让秘书用手托着文件和书籍,坚持读书、看文件,次数多达11次,累计时间长达2小时50分钟。

这一切,从当日的护理记录中清晰可见,毛主席不愧是一代伟人,他将“学贵有恒”这四个字诠释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据工作人员回忆,在逝世前夕,毛主席虽已难以发声,但他的神智依然清醒,依旧坚持阅读。当时,他所阅读的书籍包括他一生都爱不释手的《容斋随笔》,以及刚刚编译出版的日本《三木武夫及其政见》。最后一次看文件的时间定格在下午4时37分,而仅仅7个多小时之后,他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毛主席与世长辞。

毛主席的一生,是博览群书的一生。在韶山毛主席图书馆中,馆藏着毛主席著作的版本达5000余种,共计3.4万余册。

同时,还收藏了毛主席研读过的书刊版本751种,总计2344册。毛主席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他的这种精神不断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将读书培养成一生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在那个时代,毛主席凭借着他的博学与智慧,引领着中国人民走过了无数艰难险阻。他的思想,如同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他的精神,如同火炬传递着无尽的力量。

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中华网:中国人心都碎了!

0 阅读:1

历史详说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