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北京发生怪事,乔冠华突然被撤职,李先念指着耳朵道出内幕

文史风云 2024-08-11 19:31:08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12月,正在国外主持联合国外交事宜的黄华,忽然接到国内的紧急通知,要求他立刻返回国内。

回国之后,黄华才得知,外交部长乔冠华,竟然被撤掉了职务。

之所以让黄华紧急回国,就是因为需要他来担任新一任的外交部长。

乔冠华才华横溢

这个消息让黄华大吃一惊,他不明白,为何乔冠华毫无征兆的被撤了职。

所以,在面见李先念的时候,黄华便追问他其中原因。

但李先念看着黄华,却摇了摇头,拒绝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是用手轻轻指了指自己的耳朵。

黄华是聪明人,看到李先念这个动作,顿时什么都明白了。

乔冠华的外交生涯跌宕起伏,外界对他的评价更是褒贬不一。

乔冠华

有人说他才华横溢,是我国外交史上首屈一指的人才,也有人说他性格尖刻,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乔冠华一生辉煌的起点,是在1938年。

那年,意气风发的他回到香港,靠着一手辛辣尖锐的时评文章,引起了各界的注意。

毛主席当时就对众人说:“你们读过香港一个乔木(乔冠华的笔名)写的文章吗?我看过一篇他写的文章,足足等于两个坦克师!”

周总理更认为,这个年轻人有理想又有才华,是一个值得培养的革命青年。

1932年秋天,乔冠华见到了周总理,周总理很快就任命乔冠华为《新华日报》的编委。

乔冠华也不辱使命,他写出的文章,如同利刃一般,划破了敌人虚伪的面具。

比如,他评价东条英机便说:“一座泰山上生了一个小耗子,费的力气不小,然而产生的结果,却极其可怜。”

谈论革命形势时,乔冠华更是文采飞扬:

“谁也不能预言,这闸后的洪水什么时候泛滥,更不能预言这泛滥的洪水究竟会夺取哪一个闸门而出?这是一道历史的水闸;闸门的这一面是人民的力量,闸的那一面是人民的死敌,闸的上空闪耀着人民的世纪。这是一幅壮绝古今的绘画,这是一幕决定命运的斗争,那么,这斗争何时展开呢?”

那段时间,几乎国共两党的高层,都在谈论乔冠华的文章。

他的文笔实在太高妙,思想高度也超乎常人,没有任何人能够否定他的才华。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总理更是亲自点将,让乔冠华来外交部工作。

乔冠华也迎来了,自己最春风得意的人生阶段。

乔冠华进入外交部之后,接到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前赴朝鲜,进行停战谈判。

这是个高难度的任务,因为,美国人虽然嘴上说着要谈判,但内心很不服气。

所以在谈判的时候,他们必定会设下重重陷阱,稍有不慎,就可能断送前线战场的胜利成果。

外交奇才

但周总理相信乔冠华的能力,在为乔冠华一行人送行的时候,周总理对乔冠华说了一句话:“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到了朝鲜之后,果然是一番唇枪舌剑,乔冠华光是讲话稿就准备了上百篇。

首先,要准备长篇讲话稿来表明立场,其次,要准备临时的短篇讲话稿,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一些关键问题,更是要准备数十篇稿件,以应对美国的外交陷阱。

同时,每天谈判结束之后,还要及时将稿件上报给毛主席和周总理。

而这些繁杂的稿件内容,几乎都是由乔冠华想出来的。

当时负责整理的秘书回忆,乔冠华思维很快,面对对方的问题,他几乎瞬间就能想出解答的策略,有时负责誊抄的书记员,都跟不上乔冠华的思路。

美国一开始态度十分嚣张,拒绝了我方提出的停战及释放战俘等要求,甚至还以军事力量相威胁。

乔冠华则如此回应对方:“我们承认你们的海空优势。但你们不要忘了,我们一军对三军就把你们从鸭绿江边赶到三八线,如果是三军对三军,早把你们赶下大海了,还谈什么?”

一番话说的美国哑口无言,但他们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依旧不肯接受我们的谈判条件。

所以,双方继续在战场上刀兵相接,谈了又打,打了又谈。

直到十月份,在战场上失去优势的美国,才再次坐到谈判桌上。

当时,大家乐观的认为,这一次美国肯定会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但乔冠华却敏锐的注意到,美军正利用舆论,污蔑我方虐杀战俘,在国际上大做文章。

乔冠华认为,这是个很危险的信号,意味着美国不仅不想停战,还想要利用战俘问题,继续在协议上讨便宜。

而后来美军的做法,则完全印证了乔冠华的预想,这也能够看出,乔冠华的外交眼光比旁人更加凌厉。

因为停战协议迟迟签不下来,众人的心中有些焦虑。

但乔冠华的看法却是:“前途如何?看来还要拖一段时间,但最长不会超过一年,因为我们有力量,有道理,最后他还得回到谈判桌上来。还得谈,还得停。我们是能够胜利的,而且已经胜利了。”

果然,1953年7月27日,美国终于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乔冠华完成了周总理交给自己的任务,更是证明了自己的外交能力。

乔冠华的另一个外交高光时刻,就是1971年召开的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当时,乔冠华已经是外交部副部长。

他在接见基辛格的时候,基辛格对他说:等到尼克松访华结束,中国或许就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但乔冠华却比基辛格更有信心,认为不必等尼克松到来。

1971年,中国便有希望达成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目标。

事实又一次证明,乔冠华是对的。

大国风范

1971年十月,联合国秘书长邀请中国代表团,参加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接到邀请的当晚,毛主席就召见了乔冠华。

毛主席认为,这次赴约,是件喜事,通过我国多年的外交努力,这次大会投票,我国恢复合法席位的希望极大。

但正因为如此,对我方外交人员的考验也很大,我们必须要展现出自己的大国风度,要为全世界第三世界国家做出表率,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毛主席给了乔冠华几个任务。

一是要感谢那些支持我们的国家;

二是要针对台湾问题表明主权立场;

三是要表明我们对国际问题的态度。

乔冠华回去之后,便开始了准备工作。

多年主持外交,乔冠华对于联合国的明枪暗箭已经非常熟悉,但依旧不敢掉以轻心。

光是第一篇讲话稿,乔冠华便增增减减,修改了几十遍,又经过周总理审核,才敢确定下来。

乔冠华见周总理时,坦率的表示:这次去联合国,事关重大,自己心中不可能不怕。

周总理则勉励他:“临事而惧是好的,临事而惧就不会掉以轻心。不了解情况不要紧,学习嘛!向一切懂得联合国的人学习,包括向我们的对手学习。”

到了联合国之后,乔冠华果然面临诸多考验。

先是座位标牌的问题,对方就拿两个方案。

乔冠华却没有犹豫,当场拍板,要求在标牌上不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用“中国”。

这是因为台湾尚未回归,用中国,可以将台湾包含在内,表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后便到了中国代表讲话的阶段,也是投票前,我国向各国代表展示国家形象的重大机会。

乔冠华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发言,其语言生动幽默,立场鲜明。

而乔冠华本人在发言中,更是风度翩翩,从容不迫,极富个人魅力。

在场的代表,几乎都被这位来自中国的外交官征服了。

乔冠华发言结束后,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随后,中国以75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绝对优势,成功重返联合国。

乔冠华看到结果,不由得仰头抚掌大笑。

守在一旁的《纽约时报》记者眼疾手快,拍下了这令人振奋的历史性一刻。

随后,《纽约时报》将照片放大刊载出来,旁边写着:“乔的笑,足以震碎联合国大厅的玻璃!”

作为一个外交官,乔冠华立下的功劳,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然而,乔冠华却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争议不断

七十年代初,就有很多同志对乔冠华表达过不满,认为他独断专行,听不进去大家的意见。

也有人批评他太狂傲,过于高高在上。

另外,乔冠华再婚的事情,也非常影响他的对外形象。

乔冠华的第一任妻子是龚澎,一位优秀的女性外交官,大家对她都很敬重。

1970年龚澎去世之后,乔冠华也是颇为伤心。

没想到三年后,乔冠华就宣布自己要迎娶比自己小22岁,刚刚离婚一年的章含之。

这下乔冠华的孩子们很不满意,认为这是对过世母亲的不尊重。

乔冠华却站在二婚妻子这一边,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导致家庭矛盾越来越大。

后来,乔冠华的大儿子把这件烦心事告诉邓颖超。

邓颖超

没想到乔冠华知道后发了火,竟然又打电话质问邓颖超。

邓大姐为这件事,也很生气,说:“老乔到底怎么啦?他居然打电话来质问我,为什么要见他儿子,都和他谈了什么?难道我会谈无原则的话么?”

大家都感受到乔冠华变了。

都说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今他为家里的事,惹得天下大乱,难免遭人质疑。

1972年,又发生了一件很严重的事情,美国有个姓维克特的学者来华访问,说是希望了解一下中国妇女的革命史。

按照规矩,是由邓颖超和康克清进行接见的。

没想到江青听说消息之后,突然横插一脚,自己也闹着要和维克托谈谈。

江青

而江青这一谈可不得了,谈了足足几个小时,又大张旗鼓的设宴款待。

后来,江青又对外交部说,自己还要去广州,专门接见维克托一次。

这已经严重违反规定了,外交部的同志只能把这一情况反馈给乔冠华,希望他及时阻止。

可没想到,乔冠华对这件事情态度冷淡,表示江青的事情管不了,随她去。

而乔冠华这随她去的结果,就是江青到了广州之后,和维克托大大小小见面十数次,进行了长篇大论的谈话,中间可能涉及到很多的泄密。

等维克托要走的时候,外交部的同志们实在担心,此人把这些敏感的翻译材料带到国外,流传出去,所以又再次请乔冠华出面阻止。

没想到,乔冠华还是那个处理态度。

甚至到最后被追问的烦了,让同志们直接去找周总理解决,不要来问自己。

最后,逼得外交部方面只能找周总理,总理又找到毛主席出面,这才拦下了那些材料,将绝密封存起来,算是勉强挽回了局面。

但乔冠华这个反常的举动,成了他政治生涯之中一个极大的污点。

很多人认为,此时,乔冠华可能已经和四人帮有一定的牵扯,所以才刻意包庇。

当然,也有可能,乔冠华只是工作态度敷衍,才酿成失误。

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经验老到的外交人员,竟然犯下如此重大的错误,乔冠华必然要为此承担后果。

之后的几年里,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乔冠华和四人帮拉帮结派。

此外,还有人检举说乔冠华,私见外宾、隐瞒材料、吹嘘功劳等等事件。

到了1976年,事情逐步发酵,诸多的错误累积起来,最终造成了乔冠华被免职这一后果。

李先念指着耳朵,对黄华暗示的,也就是乔冠华和四人帮之间的关系。

这个罪名,足以终结乔冠华的政治生涯。

当然,乔冠华身上的很多争议,并无定论。

1983年,他去世之后,遗体依然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这说明国家和人民依然认可他的贡献,他依然是中国外交史上一个伟大的名字。

参考资料:

乔冠华《口述自传》

章含之《风雨情》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0 阅读:58

文史风云

简介:历史会说话,历史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