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他的调查结果,乡镇学校“问题学生”的行为确实让人瞠目结舌,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什么是成长中的迷茫和挣扎。
我们先看看这位博主的调查总结吧,虽然缺少数据支持,可信度有待考证,但如果乡镇学校的“问题学生”真的如此,那确实该引起重视。
1.拉帮结派:在不少男生中间,形成小团体已经变得司空见惯。他们通过建立或加入帮派来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力。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行为模式不仅仅局限于男生之间的争斗,甚至演变成对老师和其他同学的集体报复。2.早恋与暴力:相比之下,女生则表现出对早恋的极度热衷,并将此视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她们通过攻击其他女生来维护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甚至使用暴力手段如扇耳光来羞辱对方。3.对抗权威:教师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权威代表,在这里却频频受到挑战。有老师因管理手机等小事遭到暴力反击;有的则因言辞稍重而被不断吐槽埋怨。4.隐秘空间:学校厕所变成了孩子们秘密活动的场所——打架、抽烟等行为在此处轮番上演。
5.夜晚飙车:青少年辍学后,他们有时会加入“无证摩托车帮派”,在道路上飙车炸街,这种行为不仅打扰了居民的安宁,还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6.赌B与盗窃:缺钱参赌成了部分青少年常态化行为。他们通过偷窃换取赌资,从而陷入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7.虚荣心作祟:追求名牌鞋成了许多男生展示自我的方式。但家庭条件限制下只能选择高仿品牌鞋,进而引发同龄人之间更多冲突和霸凌。8.早孕问题:部分女生因早恋导致怀孕而被迫辍学,这是一个让人心痛但无法回避的现实。看完这些总结,让人触目惊心,又让我想到那句话:有光明的地方必有黑暗。细细想了一下,或许这些现象真的在一些偏远地区比较明显,只是我们不敢相信而已。这位博主对以上现象又做了如下的分析,个人觉得比较中肯。1.权力与认同感缺失在乡镇学校中,一些学生形成或加入帮派,不仅是为了社交的需要,更多是出于对权力和认同感的追求。这种追求往往源于他们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感受到的忽视和边缘化。当一个青少年感觉到自己在正常的社会结构中无法获得成功和认可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建立自己的“王国”来寻找归属感和自我价值。例如,在帮派结构中,“大哥”或领袖通常享有无上的地位和权力,这对于那些在家庭和学校中感到无力的孩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通过给予“小弟”保护或指示他们进行某些活动(如集体逃课、打架等),这些孩子能够体验到一种控制和被需要的感觉,这是他们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体验不到的。
此外,权力结构还能提供一种逃避现实困境(如贫困、家庭破裂等)的方式。通过帮派活动,他们可以暂时忘记生活中的不幸,并在同伴之间找到共鸣。
2.面子文化盛行面子文化在我们的社会中仍有表现,并且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群体。面子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公共场合所持有的社会声望和尊严。在乡镇学校环境中,面子文化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女生通过扇耳光来羞辱对手,不仅是对个人攻击的展示,也是一种公开展示自己地位和力量的方式。这种行为背后反映出青少年对于社会认可与接受度高度敏感及依赖。他们可能因为家庭环境缺乏正向激励而更加重视外界评价。因此,在同龄人群体中获得高地位成了他们获取自我价值确认最直接的方式。
3.情感支持匮乏青少年时期的情感关怀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极为关键。但在不少乡村地区,父母为了生计经常外出工作,导致孩子们缺少了必要的情感沟通和关怀。长时间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孩子们寻找其他途径以满足这种基本需求。例如,在帮派或团伙中,成员之间常常表现出强烈的兄弟情谊,并通过共同参与某些活动(如打架、偷东西等)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与依赖。虽然这种支持方式极其扭曲且具有破坏性,但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被关注和被爱护的需求。
4.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对孩子早期性格形成及价值观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在许多乡镇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及父母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家庭教育往往处于被忽视状态。许多父母未能意识到身为孩子第一任老师所应承担责任, 缺失了向孩子传授正确处理问题方法及冲突解决技巧等核心内容。此外, 经济压力使得许多父母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工作上, 忽略了与孩子之间日常沟通与互动, 进一步加剧了代沟问题, 导致孩子无法从家庭内部获得应有的指导与支持。
5.网络文化渗透随着科技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最主要渠道之一。然而网络世界充斥着各式各样信息, 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未成年人浏览。许多"问题学生"模仿网络上看似光鲜亮丽但实际危害巨大的行为模式, 如过度消费、迷恋虚拟角色等。网络平台提供了一个虚拟空间让青少年可以逃避现实压力并寻找认同感, 这使得部分青少年更容易受到负面信息影响并采取错误行动以达成网上所呈现成功标准。
6.学习意义感缺失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 学业意义感缺失也是导致问题行为频发原因之一。当学校教育不能激发学生内心真正兴趣时, 学生可能会觉得课堂内容枯燥无味并开始寻找课外刺激。特别是当教育方法过于僵硬或者只注重结果而非过程时, 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己被束缚而无法发挥个人特长与兴趣,这种情况下, 学业变成负担而非享受过程。以上6个方面的分析揭示了造成当前乡镇"问题学生"现象背后复杂原因。明白这些原因后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从系统层面进行改进以提供更好的支持,并给予这些处境艰难但潜能无限青少年。作为90后,这位博主说的这些现象,个人认为是一直存在的,而且不仅是乡镇学校,很多城市的学生也有这样的现象,当然是个别学生,而不是普遍现象。我坚信这些“问题学生”只是少数,多数孩子还是行为端正的,而这样的“坏风气”,学校要想办法发挥出“好榜样”的力量,及早介入,及时纠正。秉着“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原则,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是家庭教育,或许“问题学生”的背后确实有个“问题家庭”。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