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因其唱腔伴奏中有一枣木梆子击节打拍,故简称梆子或梆子腔。在河北省称直隶梆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随着天津由燕赵村寨向“北洋”商城的转变,带来它声腔艺术上从慷慨悲歌到风光华彩的转折,人称“卫派”梆子,又叫“直隶新派梆子”,带有浓郁的天津地方色彩,而将流布于北京市里的则呼之为京梆子。
“卫梆子”传燕赵之声,融津卫之韵,承直隶之腔,经由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三岔河口、九河下梢之津卫文化哺育而成。在结构上,加入了女演员,使舞台表演更加自然、合理;在唱腔旋律、唱法,道白、表演及剧本方面大胆改革,形成了新的舞台艺术样式。影响已远及京、汉、沪、苏、浙、鲁及东北地区,天津成为新派河北梆子的发祥地。
到20世纪50年代得到更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既有与京剧言(菊朋)派相媲美的银达子(王庆林)派声腔,又有和程(砚秋)派同出一辙的韩(俊卿)派风范。有代表时代审美、声色铿锵、行腔流畅、收腔干净利落的新派老生王(玉磬)派,还有在河北梆子“花旦”中,始创有别于“青衣”音色,贴切地塑造二八俏佳人声韵的金(宝环)派和以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为特点的宝(珠钻)派“青衣”等。
王庆林先生嗓音又脆又甜,唱出的腔调委婉流畅,像银铃作响;又因他师父艺名达子红,于是给他起了个雅号:银达子。
河北梆子高腔多,调门也高,过去演员在台上往往只顾保调门而拼命喊唱,却忽视声音的优美和吐字的真切。王庆林先生经常听曲艺,熟悉白云鹏、刘宝全的京韵大鼓和常澍田的单弦,并且学会了《探晴雯》、《游武庙》、《风雨归舟》等几段京韵大鼓和单弦。银达子与享有“鼓王”美誉的京韵大鼓艺术家刘宝全私交很好,刘宝全先生直言不讳地对他说:“凭嗓子吃饭的艺人,要顺着自己的嗓音装腔编曲。不顾及个人的嗓音条件一味地模仿别人,唱到最后也成不了气候。”
这番话启发了银达子,为此,王庆林先生吸收了京剧、京韵大鼓和单弦的吐字发音,及运腔的规律与妙诀,并运用到梆子的唱腔和道白中。经过吸收、融化和反复实践,银达子终于创造出一种以中、低音为主要行腔音区,唱白相间的演唱风格,从而产生了宽厚、深沉的艺术效果。其特点是真假声并用,走高处以假声替代,具有婉转、纤巧的阴柔之美;一般情况下,则以本工嗓走低调唱平腔,高低音共济互补,寓刚于柔又浑然一体;在发声、吐字方面,讲究韵律,喷扬有力。每句拖腔的尾部结束音,也能做到神满气足,因此而产生宽厚、深沉的艺术效果。
天津的戏曲观众把这种风格的唱法称之为“达子腔”,并称赞“达子腔”“近听不噪不吵,远听也能字字入耳”。
五十年代任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副院长,1953年秋,奔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可惜天不假年,1959年11月,银达子正在北京出席全国工交财贸系统群英会,因脑溢血,抢救无效死亡,时年64岁。
河北梆子的另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是韩俊卿,她的表演细腻传神,唱腔低回婉转,她的高音略带沙音,中低音浑厚甘甜,吐字清晰,气息控制自如,依自身条件形成定调低、唱腔低的艺术特色。世称"韩派"。擅演剧目有:《秦香莲》《打金枝》《三上轿》《荒山泪》《孔雀东南飞》《窦娥冤》等。
银达子先生曾在天津看过韩俊卿的戏,喜爱这个年轻人的聪颖,认为她是个有前途的人才。他跟班主商量,将韩俊卿接到了他们的戏班里。那一年, 银达子34岁,韩俊卿13岁,从那时起,直到银达子先生故去,两位知音在舞台上断断续续地合作了30年。毫不夸张的说,在韩俊卿的演艺生涯中,银达子先生可谓是她的知音和良师益友。
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23个剧种、37家剧团、2000多位艺术家参演, 韩俊卿以一出《秦香莲》荣获一等演员奖, 奠定了她在全国戏剧界的显赫地位。韩派艺术也以此为契机,在盛行河北梆子的地区普及开来。曾担任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副院长、小百花剧团团长。
1952年,她主演《秦香莲》参加了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获演员一等奖,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59年9月,率团参加首都国庆演出。在宴会上,周恩来握着韩俊卿的手说:“噢,河北梆子,韩俊卿,你干的很好么,培养了一个‘小百花’,你的功劳不小呀!”“文革”中,韩俊卿受到破害,1966年8月29日含冤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