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见世面」,我相信不少家长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出去旅游。
出去前的理想状态:带孩子到不同城市,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
出去后的现实情况:走马观花,一个又一个景区拍照打卡,然后疲惫回家。
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受制于经济、时间、交通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实,见世面从来不止局限于出门旅游。见世面是什么?看见世界的更多面,看见孩子不知道的一面。
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花费很多钱,一样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帮助孩子开阔眼界,打开格局。
今天,老岳就分享五种“低成本”带孩子见世面的方式,希望能够给各位家长一些启发。
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里,孩子能够接触到各种植物、生物、自然现象等等。
趁着周末,带孩子到公园里,不用你带他玩,他自己就会主动观察,蚂蚁为什么能搬起比身体重这么多的食物?为什么快下雨的时候,小鸟会飞的很低?
有发现,有思考,孩子就会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自己上一场移动的自然课堂。
并且孩子只有在广阔的大自然中,才能获得更多的感觉刺激,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感统基础能力和认知、社交等各项能力的综合发展。
体验不同的交通工具经常坐私家车上学的孩子,家长可以偶尔放手,让他去乘坐一次公交地铁,过程中他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体验到生活不易。
再者,带他乘坐一次火车或者高铁,让他拿着自己的小行李,鼓励他去取票,穿过拥挤的人群找座位。
不仅能培养他独当一面的勇气,让他学会基本的社交礼仪以及如何与陌生人打交道,这里面还有触觉、本体觉等一系列的训练。
看高质量纪录片脚步到不了的地方,除了书籍能带我们到达,纪录片也可以。
现如今,高质量的纪录片越来越多,各位家长完全可以抽空带孩子看一看,比如《跟着书本去旅行》、《如果国宝会说话》、《微观小世界》、《山海经奇》、《地球脉动》……
图源央视纪录片《山海经奇》,侵删
从自然到人文,从历史到科学,纪录片涵盖广泛的主题和内容,孩子能从中学到大量课堂外的知识,从而拓宽他的知识面和视野。
与此同时,一些纪录片中会使用到真实的画面和音效,能够为孩子提供充足的视听刺激,提升他们的视觉感知力和听觉理解力,这些能力对他将来的课堂学习会大有助力。
带TA到乡下下地收麦子,上树摘桃子,赶大集,玩泥巴,逛庙会……
这些80后90后家长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却非常陌生。生活在百十平方的屋子里,即使你用再美好的词汇来形容这些事情,孩子也无法感受到其中十分之一的乐趣。
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
假期期间,除了外出到陌生城市,也可以回到家乡,让孩子亲自体验收割的辛苦;带孩子认识五谷、蔬菜,学习如何挑选;到摩肩接踵的集市,尝试和商贩还价;参与到乡村习俗当中。
既能让他真真切切地感受什么是“生活”,了解生活百态,还能对农作物的生长有深刻的认识,增加他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拥有宽广包容的胸怀。
参加各种创意手工活动书法、泥塑、剪纸、扎染、制作风筝、灯笼……每一次的动手体验,都是在无形中丰富孩子的人生经历。
在手工活动当中,孩子需要观察各种材质、颜色、大小等,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辅助创作,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感觉处理能力、记忆力和专注力。
同时,双手接触到的不同质地、温度、重量,这些所带来的触觉刺激,还可以有效提升孩子双手的触觉感知能力,锻炼手部的精细动作,将来更好地写字。
说到底,有些孩子见过一望无际的麦田,有些孩子见过高耸入云的建筑;有些孩子出门坐汽车,有些孩子至今没出过大山。
见世面的方式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孩子没有经历过的,你带他去体验,去探索,去感受,都是在帮助他见世面。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