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跟郑春华频繁私会,都有谁知道?除了康熙,至少还有这5个人

卿心君悦 2024-07-16 15:31:08

文丨卿心君悦

热河狩猎期间,发生了一件差点将康熙当场气过去的事——太子与郑春华的事被康熙撞破。

也是这件事,间接导致了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

那么在此之前,康熙真的不知道太子胤礽与郑春华有染吗?

可问题是,作为大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康熙必然有自己的情报网。太子胤礽与郑春华多次在皇宫内私会,难道康熙就真的没有得到一点风声?

答案自然是否定了!

事实上,不仅康熙知道,除了康熙以外,至少还有这5个人知道太子胤礽与郑春华的事。

意外?算计?

刑部冤狱一案,虽然康熙没有对牵涉其中的太子胤礽有任何实质性的处罚,但在接下来的热河狩猎中,康熙对太子的态度,却让众人看到了储君之位将要易主的苗头。

康熙先是以太子“病了”为由,不让其出席外藩使臣的见面会,随后又剥夺了太子赐宴的权力,让在刑部冤狱一案中,表现突出的老八招待使臣。

可在宴会结束后,康熙却从回来复命的图里琛口中,得知了老八诱审肖国兴的事。

这一消息,让康熙意识到,夺嫡之争远比他想象的还要惨烈,甚至有些要脱离他掌控的节奏。

可毕竟都是亲儿子,不到万不得已,康熙不想做出“骨肉相残”的事。就这样,心情烦躁的康熙,连翻了六天牌子,试图借此来驱赶隐藏在心底的无力感与苦闷。

到了第七天,康熙照例准备翻牌子。

见此,忠心事主的李德全冒着惹怒康熙的风险,出言劝阻道:

“皇上,您已经连续六天了,今儿晚上,您不能再翻牌子了。”

在康熙恼怒的打翻了托盘之后,李德全当即跪了下去,带着哭腔继续说道:

“皇上,奴才知道您心里烦,可您的龙体,是咱大清江山的根本呐。万一龙体欠安,那怎么得了啊。”

李德全这段话,一方面是在明志撇责,降低康熙不满的程度——我劝阻您,不是干预领导决定的僭越,而是完全出于为您身体着想的忠谏;

另一方面则是在提醒康熙,此时正在热河,一旦康熙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很容易会“天下大乱”。

听了李德全的话,康熙当即冷静了下来,感叹了两声“孤家寡人”之后,便命令图里琛与德楞泰陪他走走。

可这一走,就走到了当晚太子与郑春华私会的冷香亭,也是在这里,康熙撞破了太子与郑春华的事。

那么问题来了:康熙真的不知道太子与郑春华有染的事吗?

不可能不知道!

康熙作为大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必然有自己的情报网,这也是他为何连隆科多卖刀的这种小事都一清二楚的原因。

就像剧中李德全的那句话:“什么事能瞒得住咱皇上啊。”

而太子胤礽作为储君,康熙重点关注的对象,身边势必有康熙的人。况且,太子与郑春华约会的地点,都是在皇宫里,也就是康熙的眼皮子底下,康熙不可能一点风声都没有得到。

我们再注意一下,剧中关于这件事的两个不合情理的细节:

其一,郑春华的话。

康熙未撞破郑春华与太子胤礽的好事之前,在太子发现郑春华有了身边,要求其生下来的时候,郑春华说了这样一句话:

“皇上,都快一年都没翻我的牌子了,这孩子我能生下来吗?”

本来,康熙不翻郑春华的牌子也属正常,毕竟后宫的女人那么多。

可问题是,既然郑春华不受宠,这次热河狩猎,康熙又为何非要带着郑春华来呢,更应该将其留在宫里才对啊。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康熙之所以不碰郑春华,大概率是知道了郑春华与太子的事,而这也是康熙连翻六天牌子,却唯独不翻郑春华的原因。

其二,康熙的反应。

正常来说,太子与郑春华的事败露之后,康熙应该在第一时间封锁消息,将这桩事关皇家脸面的丑闻压下。

可康熙没有!

康熙不仅没有将事情压下,也没有对当晚一同撞破丑闻的图里琛、德楞泰下封口令,反而当着张廷玉、马齐等人的面,让李德全去找太子胤礽,等待太子胤礽前来认罪。

结合这两个不合理的细节,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康熙很可能早就知道了太子与郑春华的事,之所以隐忍不发,就是在等待时机。

什么时机?

自然是废黜太子的时机。

也就是说,康熙虽然早就知道了郑春华与太子的事,但出于大局考虑,加之对太子感情颇深,并没有马上揭穿此事,而是以观后效。

可“刑部冤狱”一案,让康熙对太子这个储君彻底失望,进而动了废黜太子的心思,所以才有了热河狩猎,“不经意”引爆太子与郑春华的事,为合理废黜太子加码。

那么除了康熙事前就知晓,还有其他人知道太子与郑春华有染的事吗?

有!至少还有5个人知道!

一、别有用心的老八

为何说老八知情?

注意剧中的一个细节——

当初,老四胤禛与老十三胤祥奉旨去江南筹款赈灾的时候,用了一招引蛇出洞,拿到了老九胤禟写给江南巡盐道任伯安的信,凭借这个把柄,老四将原本任伯安与盐商要孝敬老九的银子,撬走了。

也是这件事,让老四成功晋升为郡王。

而见老四掏了自己的小金库去立功,老九准备上疏参老四,却被老八胤祀出言阻止了,随后,老八表示康熙已经急召老四回京了:

“参不参的都不着急,何柱有消息说,皇阿玛已经下了旨,宣他们回京了。”

何柱是谁?

太子胤礽的贴身侍从!

这次热河狩猎太子与郑春华私会时,在外把风被图里琛“不小心”拧断脖子的,就是何柱。

也就是说,何柱其实是老八安插在太子身边的眼线。

而从这一点就足以证明,老八是知道太子胤礽与郑春华的事。

既然老八早就知道,为何没有将此事引爆呢?

原因很简单——风险大,收益低,容易把自己搭里。

一来,一旦老八直接引爆此事,暂且不说能不能扳倒太子,很可能最先折里的是他老八,毕竟,老八将事情捅到康熙处,就等于间接承认他在太子身边安插眼线,这显然犯了康熙的大忌。

二来,老八虽与太子不合,但那也是暗地里的事。一旦老八引爆此事,就等于将野心与觊觎之心摆到了明面上。

这样一来,只会更加遭康熙猜忌,或是被扣上别有用心的帽子,进而影响老八的夺嫡大计。

这一点类似于邬思道的观点:想要夺嫡,就绝不能成为扳倒太子的“罪人”,否则只会不容于朝廷,不容于康熙。

这便是老八明知太子与郑春华的事,却悬而不发的原因。

在老八看来,与其冒着风险直接将事情捅出去,倒不如先将这张底牌留好,在关键时刻借别人之手打出去,或是作为交易的筹码等。

总之,有了这个把柄,什么时候用,如何用,主动权在老八手里。

二、意外得知的老三

老三胤祉也知道太子与郑春华的事。

只不过,老三与老八不同,是意外得知的。

之所以这么说,注意老三的名场面——“回手掏”事件。

老十四伪造太子手谕,调兵“逼宫”一事之后,自觉上位有望的老八,开始了当晚的“个人秀”,不仅借问话之名,对太子胤礽自行讨伐,还撺掇康熙杀了太子。

事后,在康熙做总结发言,向老大清算的时候,被点名问话应该如何处置老大的老三,先是识时务的表示,自己不能妄议处罚,随后在康熙欣慰的予以肯定之际,却上演了一出出人意料的“回手掏”——当众揭发老大对太子使用“魇镇”。

正是这件事,让老大得到了“贬为庶人,终身圈禁”的套餐。

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老三也知道太子与郑春华的事。

要知道,老三在揭发老大的时候,对事情的细节可谓是了如指掌,一清二楚。而能达到这种效果,只能说明老三也有眼线在太子胤礽的身边。

所以,他知道太子与郑春华的事不足为奇。

而这也是老三揭发老大的过程中,老八的表情一度有些紧张的原因。

为何紧张?

自然是担心老三一并把也他“举报”了。

毕竟,老三对太子宫内的事了如指掌,自然也清楚何柱是他眼线的事。

至于老三为何没将太子与郑春华的事捅出来,原因与老八一样,留着这张牌,可进可退;打出这张牌,反而会遭到反噬。

三、居心叵测的老十四

老十四也知道这件事。

注意!

太子与郑春华的事情被康熙撞破之后,太子独自一人去了老四处。当时,老四正在与老十三喝酒,浑然不知外面发生了大变故。

可在同一时间,老十四却带着伪造的太子手谕敲开了老八的门。

从老十四拿捏的时机来看,他是清楚太子与郑春华的事被康熙发现了,也清楚太子已经不见踪影了,所以才会借着这个机会搞小动作。

这就说明了,老十四要么在太子身边安插了眼线,要么在康熙身边安排了人。

而从难易程度来说,在太子身边安插眼线,显然更容易,风险更低。

基于这个角度,老十四自然也知道太子与郑春华的事。

四、“自保第一人”图里琛

说图里琛也知情,理由很简单:事发时图里琛那不合常理的反应。

当时,图里琛奉命陪同康熙遛弯,一路溜到了鹿园(太子与郑春华私会的冷香亭附近)。而一进鹿园,图里琛第一时间就“尿遁”了。

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

说明图里琛不仅最先看到了窗户上映出的人影,且清楚里面的人是太子与郑春华。

要知道,如果里面的人不是太子,而是其他侍卫,他听命抓了就是,根本没必要如此避之不及。

同时,我们注意一下图里琛的职位——大内侍卫领班。

处于这个位置,想要知道每天皇宫内都发生了什么事,易如反掌。

至于图里琛早就知情,却没有向康熙汇报的原因也很明确——为了自保。

无论在职场,还是官场,有的事,你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有的事,则是揣着糊涂装明白。而这件事对图里琛而言,显然属于前者。

要知道,太子与郑春华有染一事,不仅是领导家的私事,还是那种让领导丢脸的“丑事”,这种涉及领导颜面的事,自然是装作不知道为好。

况且,事情涉及太子,就等于涉及朝局,一旦图里琛将事情报告给了康熙,康熙会怎么想?

难保康熙不会怀疑图里琛别有用心,或是已经暗中押宝了其他阿哥,这才背后捅刀太子。

无论是哪一种,都够图里琛喝一壶的了,甚至有可能因此丢了命。

为了自保,图里琛必须把嘴封死。

五、“略逊一筹”的德楞泰

其实,当晚康熙身边的另一个侍卫德楞泰,也知道太子与郑春华的事,只不过他的段位,远不及图里琛罢了。

能证明德楞泰知情的细节有两个:

第一个细节:德楞泰看到了窗上的人影,当即拉住了康熙的胳膊。在康熙看清人影,给了他一巴掌之后,问道:

“男的是谁?”

而德楞泰却没有回答,而是跑去叫正在一边“尿遁”的图里琛。

德楞泰的沉默,就已经说明了他知情冷香亭里的人是太子。如果他真的不知情,他的第一反应更应该是回答“不知道”,而不是避而不答。

第二个细节:德楞泰去叫图里琛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别装假了,办差不吧。”

从这句话同样可以看出,德楞泰是知道里面的人是太子的,否则,他又怎么知道图里琛是在装假呢?又为何非要拽上图里琛一起去办差呢?

结语

至于老四与老十三,以及大内总管李德全知不知情,由于剧中没有特殊的线索与蛛丝马迹,所以暂时就不列入这篇文章的讨论范围内了。

而本文题目中特意标注的“至少”二字,其意就在于此。

其他潜在的知情人,就等待各位朋友的分析与揭秘了。

卿心君悦,一部剧,一群人,一个草台戏班子!看戏!说剧!品人!观道!

2 阅读:473

卿心君悦

简介:情感观察者,书评人,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