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岳麓山

是禅牛呀 2024-09-12 08:31:22

岳麓山,位于长沙湘江西岸,是长沙的依存性景区。凡知长沙者,必知岳麓山;凡来长沙者,必游岳麓山。

岳麓山不高,其主峰禹碑峰海拔只有297米,和其它高山大川比较,既不伟岸,也不巍峨。但她却比许多名山大川更享盛名。岳麓山之著名,主要是因为它是南岳衡山之尾峰,也是长沙古城人文历史荟萃之地。

麓是山脚,“岳麓”是南岳衡山之脚,也是衡山第七十二峰。《南岳记》云:“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地方志记载:“长沙之脉,自蜀岷山,历南粤梅岭,始折为二,其一西历九嶷山、衡山,致岳麓,迄常武而尽;其一东历赣吉、历袁州,入醴陵,则长沙之始脉也”。清代《重修岳麓书院记》中载:“衡山之峰七十二,考古志以回雁峰为首,绵亘数百里,至星沙之西南隅而始为山之麓,此岳麓山所由名也”。由此观之,岳麓山虽不如许多名山大川的气势磅礴,却具有同样的逶迤蜿蜒,甚至这种气势比起我们所见名山更有气势。

自古以来,岳麓山就以其林密壑幽,山寂涧深著称。千百年来,赞美的文章自是不少,但有意思的是,每去岳麓山,却都有新的感受。

俯瞰岳麓山,仿佛一只巨大的蝴蝶,两翅和头部,趋向湘江,对着湘江中的橘子洲,翩翩飞舞。整座岳麓山,被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湖南行政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围裹,而其中,历史最为悠久名声最为遐迩的学府,当推岳麓书院。巧的是,岳麓书院却又正好位于“岳麓之蝶”的头部,俨然是串联麓山文化的主线。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东麓清风峡口,其同登封的嵩阳书院、商丘的应天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它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历宋、元、明、清四朝,其名不变,其涵不变,至今已逾千载。

岳麓书院之前,岳麓山就为文人学士聚集之所在。东晋陶侃筑有“建杉庵”,五代僧人智璿“思见儒者之道”,划地建屋,购书兴学,使士人“得屋以居,得书以读”。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接受彭城刘嶅建议,在智璿所办僧学基础上,由官府出资,创建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公元1015年,宋真宗赵恒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由此,岳麓书院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的历任山长(院长)和讲学的人多是名流学者,影响大者首称张栻。

乾道三年(1167年),理学大师朱熹自闽来长沙访学,留住两月,讲学于城南、岳麓书院,期间,曾与张栻切磋学术,互相唱和,“论中庸之义,三昼夜而不能合”,吸引了无数学者前往旁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

此次“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更加名声远扬,坐实了岳麓书院“四大书院”之一的响亮名号。

至今,岳麓书院的讲堂内,仍放有两把红木靠椅,那便是给张拭和朱熹坐的。

一般来说,一间教室,一张讲台,一把交椅,老师讲学生听,是谓上课。但岳麓书院倡导的却不是“一言堂”,而是思想的自由交流,学派的相互切磋,这个风气,便是由张拭和朱熹所开创的。他们两人都是学界权威,都各自是“一山之虎”,可是他们只见却没有门户之见,不搞文人相轻,而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湘江上有个古渡口,就是因为张拭和朱熹往来于岳麓书院,双双“讲学胥由此”而被后人取名为“朱张渡”。清人李家骏还有首《朱张渡》的诗:“一楫苍江渡,千秋胜迹留。潮添湘水合,沙拥桔洲浮。道岸先登涉,文津共溯游。英英三楚地,事业企前修。”一个古渡口能流芳百世,个中自有道理。

自北宋开办以来,大量的国内学者纷纷应邀前来讲学、交流,其中就有哲学大师朱熹、张轼、王阳明、王文清、王先谦等。而从岳麓书院中学成走出的才华横溢的学生更令人叹为观止,仅在清代,就有哲学大师王夫之、两江总督陶澍、启蒙思想家魏源、左宗棠、曾国藩、郭嵩焘、维新派领袖唐才常、著名进步记者沈荩、教育家杨昌济等。

长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众多潇湘志士都曾在那个扭转乾坤的年代勇立潮头,抛头颅,洒热血,其中,同盟会湖南分会创始人禹之馍、同盟会志士陈天华、同盟会烈士刘道一、辛亥起义领袖蒋翊武、辛亥革命领袖黄兴、辛亥革命湖南都督焦达峰、辛亥革命湖南副都督陈作鑫、护国英雄蔡锷、护国英雄刘崐涛、同盟会发起人覃振等革命志士仁人,还有多位抗日英烈和革命烈士,尽皆长眠在岳麓山上。

麓山寺建于岳麓山腰,左临清风峡,右饮白鹤泉,后依禹碑封,有“湖湘第一道场”之称。麓山寺始建于西晋秦始四年(268年),法崇禅师登游岳麓山,深感此地山清水秀,便在此建寺修持。

麓山寺

其后的千余年时间里,麓山寺屡毁屡建,1986年修复了大部分殿堂,麓山寺也恢复了往日的旺盛香火。

云麓宫位于岳麓山顶峰,魏晋之时,道士张抱黄就修炼于岳麓山禹碑旁的洞穴之中,此地被后世誉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第二十三洞真虚福地。

明代初年,云麓宫道宫格局形成,但却毁于明末的战火之中。清代康熙年间修葺后,又于咸丰年间惨遭兵毁。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武当山太和观道士向教辉居此,募集善款,按昔日规模重修云麓宫。清代诗人陈士社游岳麓山时有五言律诗云“通宫天外立,尽日白烟封,雾窟疑无寺,云端忽有蜂,瓦欹千片铁,门倚六朝松,万壑声闻寂,禅心证碧峰”。描绘了云麓宫林深竹茂,巅险云封,一派神仙洞府佳境。

登岳麓宫观景平台,凭栏远眺,只见“湘江北去,桔子洲头”,“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别有一番情趣。南望衡山,北瞻洞庭,云霭迷漫中,令人顿会产生紫气飘渺之感,大有“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的气势。

岳麓红枫,湘江北去。书院开坛讲席,学子书声琅琅。寺院暮鼓晨钟,香烟袅袅。儒文化的岳麓书院踞于山麓,佛文化的麓山寺立于山腰,道文化的云麓宫坐落山巅上,儒释道三者融为一体,将岳麓山连成一体。各行其道,却同样教化心灵,当为天下奇观。历经人间千年,书院寺观几经毁兴,文明之火不灭,将麓山文化不息传承。

这样一座山,每看一处都是传奇,每走一步都是历史。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当属爱晚亭,亭子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名红叶亭,后湖广总督毕沅根据诗人杜牧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更名为爱晚亭。

掩映在林深叶茂间的古亭透着秀气灵动,绿色琉璃瓦与红色匾额、红色柱子相互映衬,绿的更绿,红也更红。应和杜牧的诗,亭子最美的季节自然是在枫叶转红的秋天,然而此时春夏的枝繁叶茂也别有风韵。

岳麓山白鹤泉

山中有几座在当地相当有名的泉水,白鹤泉是其一。白鹤泉从石缝中涌出,冬夏四季不干涸,且泉水清冽甘甜,夏凉冬暖,相传有一对仙鹤常来这里饮水,故而得名。

0 阅读:0

是禅牛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