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辛苦苦一整年,为何西瓜只能卖几毛钱一斤,农民的辛苦谁理解

觅海聊三农 2024-07-02 13:23:02

盛夏时节,一片片西瓜地绿意盎然,硕果累累。然而当甜美多汁的瓜儿上市时,屡屡出现的低价行情却让种植户喜忧参半。辛辛苦苦一整年的心血,只为换来分毫价值的薄利甚至无利,这样的景象在水果蔬菜行业可谓屡见不鲜。农民的艰辛付出,为何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田园般的劳作,殊为不易。即便区区一颗西瓜,从育苗到开花结果,再到水肥管理、疏膜疏花,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亲力亲为。

"这西瓜地,我们家付出了太多的心血。"58岁的农民老曾说,"从选种子、做畦垄、覆盖地膜到施肥浇水,前前后后可得一个多月了。等到西瓜荚果现蕊时,更要天天去瓜地巡视,防止出现虫害和落蕾落花。哪像其他作物,'看着就长'就能丰收?"

甫一开口,这位农民就难掩心中的忧虑。

他所说的每一个环节,对于种植户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辛勤劳作。而在整个过程中,能否掌握好时间节奏和应对措施,也将直接决定最后的产量水平。

对于普通农户而言,要时刻严密关注瓜田的生长状况实属不易。尤其在瓜儿抽蔓、结实阶段,更是需要悉心呵护。一旦瓜果树蔓受损或营养不良,轻则减产重则绝收,白白辜负了半年的心血。

"每到这个时节,我们几乎住在瓜园,日夜看护瓜苗生长。"曾老汉回忆道,"一旦发现有虫卵损害,就立马用农药喷雾。风雨天更要竖起遮阳棚,生怕瓜在病环境下被压裂了。"

除了防患于未然,合理施肥也是确保丰收的一大关键。最为头疼的问题是,不少地方的农民仍然存在施肥不科学、重复高浓度用药等陋习。不仅荷包不够,也加重了土地和环境负担。

"以前大家靠经验,多喷多下化肥,指望产量高一些。"老曾摇了摇头,"可后来发现,反而徒增成本、聚集农残,收效并不理想。现在技术员倒是建议少用化学药肥,但又怕浪费一年的辛苦。"

这反映出的是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的不合理种植习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指导,一味粗放经营,往往无法在产量和品质之间找到平衡,最终可能两手都落空。

转向精细化科学种植,显然是未来广大农民应当坚持的方向。但要改变旧有习惯并非一蹴而就,更需要有一个长期持续的教育培训过程。

即便是做足了田间管理,渴望的丰收也未必能如愿以偿。离不开全链条的销售团结一致,农民们很难从中获利。

"每年最不安的就是收购价格。5毛钱1斤还是8毛钱一斤,甚至跌破3毛钱一斤,我们完全摸不透这个底。"老曾愁眉紧锁,"有时就怀疑,自己是不是白干了半年?"

西瓜价格的巨大波动,从一定程度反映出销售体系中的诸多漏洞。从生产者到加工商再到销售终端,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使产地农民处于最薄弱的一环。即便最终售价远高于农户的卖价,但最终回流的也仅仅是一小部分利润。

"去年陕西、新疆瓜一上市,我们河南这边的瓜价就被压下来了。有时卖相好的可以卖1块钱一斤,但大部分只有三四毛钱。"老曾无奈地说,"可我们每亩地的成本至少3000多元呢,只有丰产并且卖好价钱,才能赚到钱。"

造成价格波动和无序竞争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农户之间缺乏统一有序的组织和协调。对销售渠道的垄断话语权不足,令种植户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今年还算幸运,我们这几个村流转了土地联合种植,抱团销售能讲个价钱。否则往年都是门口摊上几个,根本谈不上议价。"老曾叹了口气,"不过能赚个钱的,自己村子的小商贩们也分去了大半。"

缺乏专门的合作社或协会组织,令农户在销售渠道选择和价格博弈中处于劣势。同时由于分散化生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市场谈判时也捉襟见肘。

"要是能把全村的几百亩西瓜地统一流转,大家按操作规程生产,规模化程度就可以提上去了。合作社帮我们打理销路,说不定还能出点口子。"老曾语气坚定,"那样就不怕后市的价钱波动了,也赚得更多些。"

的确,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规模化、专业化。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供给,更能加强农民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市场交易中占据主动权。而要践行这一转型,无疑需要得到政府、企业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引导。

0 阅读:0

觅海聊三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