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中,航母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陆续引进了4艘航母,但在这四艘“海上巨兽”中,为何只有辽宁舰加入了海军战斗序列,其他3艘要么被拆除,要么成为了主题公园或者游船。这一决策背后蕴含着大智慧,远非简单的体型选择所能概括。
我们先来聊聊那几艘“过客”航母。第一艘是“墨尔本”号,这艘曾经风光一时的航母,在来到中国时已经是一个“空壳”。虽然它拥有先进的蒸汽弹射器,但关键设备被拆得一干二净,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锈迹斑斑的船体。
这就像是一个被掏空了内脏的巨兽,虽然外表依旧威猛,但内里已经空虚。再加上其年岁已高,性能落后,吨位过小,已经没有翻新的意义,花费巨额投入,收获未必可观。更何况,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我们很难找到合适的舰载机与之匹配。
第二艘是“明斯克”号,这艘航母更像是一个“混血儿”。它既有航母的庞大身躯,又装备了大量反舰导弹,仿佛是一个全能的战士。然而,这种“全能”反而让我们陷入了困境。如果我们直接将其编入海军,很可能会带偏整个海军的发展方向。毕竟严格意义上,它其实更是一艘巡洋舰。
而且,“明斯克”号搭载的是雅克38垂直起降战斗机,也是个头疼的问题。因为我们很难从苏联获得这种战斗机,况且这类战机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性能和可靠性,高度依赖于保养情况,我们对这种战机很不熟悉,要花费大量时间研究、磨合,也是不现实的。
至于“基辅”号,同样问题重重。老旧的舰体、有限的甲板面积和机库空间,以及过时的航电设备,都让它显得力不从心。整体上说,它的性能已经严重跟不上时代了。如果我们对它进行大规模改装,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最终得到的装备也可能落后于人,无法满足我军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瓦良格”号脱颖而出,几乎满足了中国海军的所有需求。作为前苏联最先进的航母之一,其性能处于领先地位,其在排水量、航速、甲板尺寸、续航能力等方面,均符合中国海军的发展规划。
更重要的是,“瓦良格”号当时完工度达到了68%,主体已经完成,系统也安装了七七八八(虽然后面被拆除,但还有建造设计图纸)。我们只需稍加续建和改造,就可以进入战斗状态。
同时,作为一艘半成品航母,它也为中国建造航母,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和锻炼机会。例如,在反舰导弹方面,中国工程师巧妙地取消了垂直发射系统,将其改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此外,“瓦良格”号在舰载机的航空操作模式上具有特殊意义。它实现了舰载航空兵从无到有的突破,为中国海军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这一点对于任何发展中国家而言都是难得的机遇。
如今,“瓦良格”号已经华丽转身为辽宁舰,成为了中国海军的骄傲。它的出现不仅提升了我们的军事实力,也让我们在地区安全事务中更加自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辽宁舰的选择是中国海军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我们从一个海洋大国向一个海洋强国的迈进。
可见,中国海军选择辽宁舰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和实际需求。这一决策展现了中国在航母发展道路上的大智慧和远见卓识。
主要了解构造,航母内部已经被破坏的差不多了没有维修利用的价值!只能让自己航母建造者学习现代航母架构,一步一步才有的现在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