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摄影这些坑,踩了甭想拍好片

掠光拾影者 2024-03-03 07:40:10

手机拍照性能的提升,使摄影的门槛越来越低,人们对摄影的认知五花八门,摄影技巧更是多得目不暇接。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概念变得模糊,技巧鱼目混珠,拍摄作茧自缚,图片雷同庸俗。

有些伪认知及技巧,简直是误人子弟。在此,略举几例:

专业模式未必专业,操作不当弄巧成拙。

有人说手机的专业模式堪比相机,可以轻松拍大片,这简直就是大忽悠。

首先,由于感光元件的缺陷,再高档的手机也不如入门级相机,何以拍出大片?

其次,专业模式虽然可以人为设置有关参数,比如对焦、测光方式的选择,快门速度、感光度、白平衡的调整。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一定灵验,效果还不如自动模式。

下图为“拍照”模式拍摄:

再次,对于有经验的摄影师,专业模式也许有用,而大多数手机拍客对摄影知之甚少,不可能用好专业模式,还不如乖乖的使用普通模式,或酌情选用大光圈、人像、夜景、微距等模式。

下图为“流光快门”拍摄:

当然,有些特殊情况,比如拍摄日出日落等,在学习掌握了一些技巧后,可以尝试专业模式,效果会好些。

构图规则未必管用,循规蹈矩毫无新意。

由于手机拍照相当于傻瓜相机,操作简单,技术含量较低,许多人从未摸过相机,也能拍出像样的照片。

但是,为何拍摄水平又大相径庭呢?其中缘故在于构图,因为它是摄影中最为灵活、最具个性的因素。

关于手机摄影构图的法则与技巧比比皆是,比如三分、中心、对角、线条等等,甚至有人罗列出数十种,足以让人眼花缭乱。

下图为典型的线性构图:

客观地说,了解和掌握构图的基本原理与知识很有必要,但是对一些所谓的技巧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就等于作茧自缚,不可能拍出个性鲜明的图片。

正确的方法是,在遵循审美原则、考虑人们欣赏习惯的基础上,打开脑洞,创新视觉,甚至别出心裁,往往可以拍出令人刮目相看的图片。

比如下图构图自然,似乎没什么章法,但颇有韵味。

原图直出未必真实,不懂后期不伦不类。

一些手机拍客对后期修饰颇为反感,甚至排斥,美其名曰:坚守真实性。这种态度是多么无知啊!

略懂摄影的都清楚,真正的摄影创作包括前期拍摄与后期修饰。特别是艺术类作品,后期修饰尤为重要,那些令人惊叹的美片大作,均出自ps高手。

下图为p60pro拍摄,P1后期对背景进行了虚化处理,画面变得简洁美观。

即使人文纪实类图片,也允许适当的后期修饰,比如图片裁剪、色彩及明暗的调节等等,只要不搞移花接木式,就符合真实性的要求。

其实,手机拍摄的图片,本身就进行了优化,尤其是启用了AI功能,美化修饰的力度就更大。所以,拍摄图片后进行后期修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说是必修课也不为过。

色彩浓郁未必醒目,盲目跟风适得其反。

色彩是摄影的要素之一,也是一柄双刃剑,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图片的美观。

令人忧虑的是,随着手机摄影热的兴起,一股浓墨重彩扑面而来,让人大倒胃口。

下图为p60pro拍摄,P1色彩太浓,不如P2耐看。

有些手机拍客不仅将图片风格设置为鲜艳,还打开摄影大师AI,而且在后期修饰时,故意提高饱和度、对比度,随意使用除雾工具,拍出的图片就像一幅油画。

殊不知,色彩浓郁不但违背景物的原色,而且有悖于人们钟情小清新、冷色调的心态。

所以,想让自己拍摄的图片受到欢迎,务必走出色彩过度的误区,图片风格应设置为标准,AI最好关闭,尤其是拍摄人像,应该酌情进行减饱处理。

下图为p60pro拍摄,特意营造低保日系风格。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