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禁、PUA!这X丑闻,难怪不引进

九月看商业 2024-08-30 12:34:53

前不久,一篇《从家中偷走11岁女孩》的特稿引爆全网。

文章从多个角度详述了11岁少女,被多次性侵、被迫卖Y的惨剧。

读完后,窒息、恐怖、切肤之痛!

让人错愕的是,一系列「性犯罪」的背后

竟是女受害人“主动选择的恋爱、失恋”的故事。

一时间,关于未成年人「性同意」「性剥削」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刚好,最近有部新片,直指这个命题。

影片根据同名原著改编。

原著作者瓦内莎,将自己长期被性侵的事件写成回忆录,可谓淌血泣书。

作品出版后,引发巨大社会舆论。

倒逼法国政府将性同意年龄上调至15岁。

某种程度上,原著可谓法国版“熔炉法”

《同意》

文明的推进,是靠一个个少女们用生命的代价换取的。

这也是影片的可怕之处。

即,观众所看到的残酷扎心镜头,都真实发生过。

01

老白男的围猎

瓦妮莎,年仅14岁。

长于单亲家庭,性格内向敏感。

每天的爱好,就是在书本中穿梭,饱览种种文学名著。

也因为阅读这份爱好,让她对男女之情有着超乎年龄的“独特”理解。

即便是深夜,母亲跟情人打情骂俏,瓦妮莎也能淡然处之。

这天,出版社工作的母亲,带瓦妮莎参加一个书友会。

坐在C位的作家,是年过五旬的男主。

面对众人,他侃侃而谈,对名著解读、作家生平发表着独到见解。

但了解他作品的都知道,男主笔下频繁触及sex主题,甚至不乏对pc、与未成年人发生关系的描写。

读者们也不客气,给他贴上了炼铜、变t的标签。

第一次见面,作家投来意味深长的眼神。

随后,两人的感情,通过书信升温。

作家字里行间时而温婉细腻,时而热烈奔放。

瓦妮莎招架不住,感情迅速升温。

学校门口,瓦妮莎不在意同学们的不解眼光;

回到家,面对母亲严正的警告也没太放在心上。

男作家继续带瓦妮莎参加各种晚宴,发表各种独到的见解。

接下来的剧情,想必大家也能猜到。

在男作家的种种骚话下,瓦妮莎打开了身体。

面对种种外界非议,男作家似乎不仅不在意,甚至开始自我标榜。

他X脑瓦妮莎,我们这才是真爱,外面的人,都是敌人。

瓦妮莎被强迫做种种内心排斥的行为后,男作家又祭出了他那套「纯爱哲学」。

倒是异性同学之间正常的交流,男作家张口灵魂提问。

知道自己露出马脚,立刻回到了那套“爱你就要占有你”的话术中。

到后来,是得寸进尺的侵犯。

殴打、侮辱、拍L照...

男作家总能将瓦妮莎所有的疼痛和屈辱巧言令色,冠之爱的名义。

看到这儿,老白男的猥琐龌龊昭然若揭。

假借文艺之名将咸猪手伸向涉世未深、缺乏关爱的未成年少女。

02

伪装成「爱」的精神囚禁

影视剧中不乏背德的爱情。

相似主题的《洛丽塔》,至少还有某种明媚感。

导演至少还企图粉饰这种禁忌。

但到了《同意》,所谓的“忘年交”,让观众尤其看得生理不适。

在影片灰暗的主色调中,穿插了大量的私密戏份和床头絮语。

前一秒,还是女主狰狞疼痛的表情;

后一秒,就跳到了一段曼妙的诗句中。

那些文学史上的名篇,在镜头中散发出鬼魅的阴影。

导演对此的批判非常明确:这是一段病态、扭曲的两性关系。

两者之间,除了剥削、侵犯,再无其他。

随着剧情的展开,瓦妮莎也发现了二人之间的“不对等”。

从男作家的草稿中,瓦妮莎得知,自己只不过是男作家诸多女朋友中的一个。

如五雷轰顶的她,刚要发作,男作家只是淡淡几句,一套完整的精神打压闭环得以形成。

先让对方自我怀疑。

接着,偷换概念,全盘否定

最后,打蛇七寸,用文学性的字眼,定义了一套“瓦妮莎综合症”。

也是在这段畸形关系中,瓦妮莎付出了代价。

脱离同龄人、被学校勒令退学。

时常自我否定,也彻底丧失爱人、和感知爱的能力。

总有恍惚,出现男作家出现在街角的幻觉。

次生伤害,蔓延到了后续人生。

影片结尾处,瓦妮莎在一段正常恋爱中,持续发疯。

一到男女床笫之欢,一整个病态。

男作家这边,继续在电视荧幕中标榜着他独特的写作特色,并将之公开发表。

每每读到文字中流淌的罪恶,瓦妮莎都五脏俱焚。

旁观的路人,也猎奇地拷问、言语侮辱。

03

「性开放」的边界

想必大家对剧情,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段畸形关系中的受害人,不就是「房思琪」吗?

都是未成年女性,利用学科之便,长期骚扰和性侵。

当事人都因无力抗辩、无法逃脱,无法提供有效的“同意”,只能将其冠以“初恋”之名。

假装沉浸其中,直到惨剧酿成。

比起房思琪的隐蔽式犯罪,瓦妮莎更大的劣势在于——

整个犯罪过程,都处在一种「半认可」的外部环境中。

如果不是单亲家庭,瓦妮莎便不会陷入盲目的父权崇拜中;

不负责任的母亲,得知此事后,阻止仅停留在了口头上。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明知女儿身陷囹圄,母亲竟与对方齐坐一桌,试图讲和。

电视媒介?唯收视论。

身背“恋t癖”“性变态”标签的男作家,屡次三番成为访谈节目的座上宾。

并公然传播那套以伤害别人为前提的创作逻辑。

社会名流?互相吹捧。

晚宴上的宾客都知道「缪斯与作家」的背后,是圈养、是犯罪。

但无人指认。

哪怕在校园,也没有一个声音,坚定地指出男作家正在犯罪。

即便后来的正经男友,在承认瓦妮莎受伤后,也没想过向男作家讨债。

大家在口快之余,对此也呈现出某种默认。

这种“半认可”状态,盘踞在瓦妮莎每一寸生存空间中。

说到底,瓦妮莎只是14岁的孩子,承担、辨别事情的能力有限。

周围人的模糊反应,加重了瓦妮莎的迷茫,助长了男作家的气焰。

影片因此具备了拷问社会的功能,导演通过这起悲剧向社会发问——

性开放的边界在哪里?

性自由的上限是什么?

LGBTQ平权浪潮是否酿成了某种性向霸权?

多年来,全世界对法国的性宽松度争议不断。

不久前,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引起国内舆论撕裂。

有人称赞法国人的浪漫基因,有人指责西方人道德败坏。

巴黎不远处的阿格德角,被誉为世界最大的“裸城”。

在这里,人们可以不穿衣服做任何事:逛街、吃饭、上班。

俨然一副混沌初开的做派。

当地人以避免战争、杜绝小偷为由,努力传达公共裸露的无害性。

但又在向外界发出警告:

当自由的界限开始模糊,人们对危机便开始麻木。

所有的标榜,都会成为犯罪的掩护。

倘若身心的欢愉,是以伤害他人为代价

这样的自由,宁可不要。

0 阅读:32

九月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