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军奉命入朝作战,装备全换国产货,兵力加三分之一,弹药增10倍

林格说历史文化 2024-11-05 20:04:58

标题:该军奉命入朝作战,装备全换国产货,兵力加三分之一,弹药增10倍

1952年的初夏,一支整装待发的部队正在上海码头集结。这支部队不同于此前入朝的志愿军,他们的装备焕然一新,每个战士的背包里装满了崭新的国产武器。更令人瞩目的是,这支部队的人数比原编制整整多出三分之一,后勤物资储备更是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当时的敌军情报部门一度认为,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将远逊于此前的志愿军部队。然而,短短数月后,敌军的判断就被彻底推翻。这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部队究竟是谁?他们又在朝鲜战场上创造了怎样的战绩?

第24军的光荣使命

1952年6月的一天,上海警备区司令部会议室内气氛庄重。第24军军长王平正在主持一场特别军事会议。就在当天早晨,军部收到了一份加急密电,第24军即将奉命入朝,接替第27军的防务任务。

这份命令来得并不突然。早在5月中旬,军部就收到了上级的预先通知。当时,朝鲜战场形势正处于重要转折点。美军企图通过两栖登陆作战,在朝鲜东海岸开辟第二战场。为了应对这一威胁,志愿军总部决定调整东海岸防御部署。

第24军此时驻守在上海,担负着华东地区的重要防务。这支部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解放战争期间,他们就以善战著称。特别是在1949年解放上海的战役中,第24军表现出色,以最小的代价完成了任务。

接到入朝命令后,第24军立即开展了大规模的战前准备工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整军备战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工业化的成果。6月15日,军需处处长张志远召集各师后勤主官开会。会上公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这次入朝,部队将全部更换新式国产装备。

在上海期间,第24军就建立了一套高效的军事训练体系。每天清晨5点,各营连都会准时展开训练。白天练技术,晚上练战术,周末还要进行综合演练。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为即将到来的朝鲜战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6月下旬,第24军开始分批向北方调动。为了确保军事秘密,部队采取了昼伏夜行的方式。每个连队都配备了专门的向导,熟悉地形的老兵担任尖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行军创下了一个纪录:全程没有一个掉队的。

7月初,第24军主力抵达辽东半岛。在这里,他们与即将撤回的第27军展开了为期一周的交接工作。第27军的老兵们将过去两年积累的作战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第24军的战士们。从阵地构筑到防空反潜,从侦察预警到火力配置,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在军部作战室内,第27军参谋长详细介绍了东海岸防区的情况。他指着地图说:"这片海岸线绵延数百公里,地形复杂,敌人最有可能从这几个地点发起登陆。"第24军的参谋人员认真记录着每一个细节,为接下来的部署做准备。

兵力扩编与整合

1952年6月底,第24军的扩编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次扩编的规模之大,在志愿军历次入朝部队中实属罕见。原本隶属第24军的第71师因组建空军需要,其师、团两级机关全部抽调。这个重大调整为第24军带来了一次难得的重组机会。

第71师各营连的分配工作在7月初完成。这些作战经验丰富的部队被分别编入第70师和第72师。通过这次重组,两个师的实际兵力从原来的8000人猛增至12000人。人员的增加不仅提升了战斗力,更重要的是优化了各营连的人员结构。

为了填补第71师调走后留下的空缺,上级从第25军调来了第74师。这支部队在淮海战役中创造过惊人战绩。1948年11月,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第74师被分配了一项特殊任务:攻克大王庄据点,围歼盘踞在此的国民党军"老虎团"。

当时的大王庄地势险要,是黄维兵团的重要据点之一。"老虎团"是第12兵团的主力团,由美式装备武装,战斗力强悍。第74师采取了"白天佯攻、夜间突袭"的战术。他们先是在白天组织了多次小规模进攻,消耗敌军弹药,迷惑敌人判断。

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第74师的突击队趁着夜色,沿着敌军炮火的死角,一点点向大王庄据点逼近。第三天凌晨,突击队成功突破敌军防线,打开了缺口。随后,主力部队蜂拥而入,经过激烈巷战,全歼"老虎团",活捉团长以下军官多人。

大王庄的胜利在周边产生了连锁反应。附近的两个国民党军团见主力被歼,军心涣散,很快放下武器投降。这场战斗充分展现了第74师的战术素养和实战能力。正是看中了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上级才决定将其调入第24军序列。

第74师的加入为第24军注入了新的活力。该师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还有一套成熟的战术体系。他们在淮海战役中总结出的"三三制"攻坚战法,对付固定工事的"连续突击法",都成为第24军的宝贵财富。

1952年7月中旬,第24军的扩编工作全部完成。此时的第24军,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在质量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三个师之间既保持各自特色,又能密切配合。这种新的组织结构为即将到来的朝鲜战场作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24军参谋部专门制定了详细的整编方案,确保人员调整不影响战斗力。每个连队都保持了原有的骨干配置,新调入的战士也都经过严格训练。各营连每天都要进行战术演练,确保新的编制能够快速形成战斗力。

装备更新与补给

1952年7月下旬,第24军后勤部在辽东半岛的一处秘密仓库内展开了紧张的工作。这里堆放着数以万计的新式武器装备,全部由国内军工厂赶制完成。与此前入朝部队所用的缴获装备不同,这批装备全部采用统一制式,便于维护和补给。

装备更新工作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首先是步枪的更换。第24军此前装备的是米式步枪,这次全部更换为53式步枪。这种新式步枪采用7.62毫米口径,不仅精度更高,而且重量更轻。每个步兵班还配备了一挺轻机枪,大大提升了基层火力。

重武器的更新更为引人注目。各团均配备了新式迫击炮,炮弹由国内兵工厂专门研制,爆炸威力超过美制炮弹。师属炮兵团则换装了新式榴弹炮,这种炮不仅射程远,而且机动性好,特别适合山地作战。

8月初,第24军军需处长张志远带队视察各师装备储备情况。在第70师的弹药库,一排排整齐的弹药箱令人印象深刻。每个步兵班的弹药储备量达到500发,是入朝初期的10倍。重武器弹药储备更是充足,每门迫击炮配备200发炮弹,榴弹炮则有300发之多。

通信装备的更新也十分关键。各营连配备了新式电台,通信距离比原来增加一倍。为了适应东海岸的特殊地形,还专门配备了防水电台和水下电缆。这些设备为后来的反登陆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医疗装备的改进尤为显著。每个营都配备了专门的卫生队,携带最新研制的止血药和抗生素。野战手术包经过改进,增加了多种急救器械。救护车也全部更换为国产型号,性能更适合朝鲜的山路。

8月中旬,第24军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实弹演习,全面检验新装备的性能。演习地点选在一处地形与朝鲜东海岸相似的海滨地区。各部队依次展示了新装备的威力,特别是在反登陆作战环节,新式榴弹炮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补给体系的改进也很重要。第24军建立了三级补给网络,从军到师到团,每一级都设立专门的补给站。特别是在弹药补给方面,采用了"定点补给"与"机动补给"相结合的方式。在预设阵地附近,都建立了隐蔽的弹药库。

为了确保补给线的安全,第24军特别组建了运输大队。这支部队配备了200辆新式卡车,全部采用国产零件,便于维修。每个运输连都配备了专门的修理班,能够快速排除故障。

9月初,装备更新工作全部完成。新式装备不仅提升了第24军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充足的弹药储备和完善的补给体系,为即将到来的战斗提供了有力保障。第24军装备处专门编写了新装备使用手册,确保每个战士都能熟练操作新装备。

朝鲜战场的表现

1952年9月15日,第24军正式进入朝鲜战场。他们的任务是接防东海岸150公里的防线,这段海岸线是敌军可能发动两栖登陆的重点区域。第24军采取了纵深防御的部署,在海岸线设置三道防线,每道防线都构筑了坚固的工事。

第70师担负最前沿的防御任务,他们在海滩上设置了大量的反登陆障碍。工兵连日夜不停地埋设地雷,还在浅滩布设了水雷。在制高点上,新式榴弹炮形成了交叉火力网,能够有效覆盖可能的登陆点。

9月下旬,美军侦察机频繁出现在东海岸上空,对防御阵地进行侦察。第24军采取了严密的防空措施,白天利用地形隐蔽,夜间则继续加强工事。特别是在可能的登陆点附近,构筑了大量的地下工事,既能抗击敌军轰炸,又便于伏击登陆部队。

10月初,第24军遭遇了第一次严峻考验。美军出动了多艘军舰,对东海岸进行炮击。第72师阵地首当其冲,遭受了长达4小时的猛烈轰击。但由于工事构筑得当,加上新式通信设备保持畅通,指挥系统始终掌握着战场态势。

10月5日凌晨,美军出动登陆艇,企图在第70师防区实施试探性登陆。岸上的观察哨及时发现了敌情,立即向上级报告。第70师迅速展开反登陆作战。新式榴弹炮首先开火,准确命中了几艘登陆艇。与此同时,海滩上的地雷和水雷也发挥了作用,炸沉多艘登陆艇。

这次战斗充分展现了第24军的战斗力。特别是新式装备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榴弹炮不仅射程远,而且精度高,有效阻止了敌军的登陆企图。充足的弹药储备也确保了持续火力打击,仅这一次战斗就消耗了近百发炮弹。

10月中旬,敌军改变战术,开始对纵深地区进行轰炸,企图摧毁后方补给线。第74师负责的后方防线多次遭到轰炸,但得益于完善的防空工事和畅通的补给线,始终保持了战斗力。特别是新组建的运输大队,采取分散运输的方式,确保了前线弹药补给。

11月初,第24军在东海岸打退了敌军的又一次登陆企图。这次战斗中,三个师密切配合,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第70师负责前沿阻击,第72师提供火力支援,第74师则机动防备敌军可能的迂回。这种协同作战模式得到了志愿军总部的肯定。

入朝三个月来,第24军共打退敌军登陆企图5次,击沉登陆艇12艘,击落敌机8架。在阵地建设方面,构筑地下工事达到3000多个,铺设电话线路超过1000公里。特别是在弹药消耗方面,得益于充足的储备,始终保持了强大的火力优势。

第24军的战斗表现证明,经过扩编和装备更新后的部队,完全有能力执行更艰巨的作战任务。他们不仅守住了东海岸的防线,更为志愿军总部赢得了宝贵的部署时间。

战后整编与撤军

1953年8月初,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第24军立即展开了战后整编工作。首先是对各部队进行清点,统计装备损耗和人员伤亡情况。经过近一年的战斗,第24军的装备损耗相对较小,这与其合理使用新式装备和完善的维修体系密切相关。

8月中旬,第24军参谋部制定了详细的撤军计划。为了不影响战区防务,撤军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后勤部队和重型装备的撤离。后勤部队首先将剩余弹药和医疗物资运往指定地点,重型装备则由专门的运输队护送回国。

第70师负责第一批撤离的具体执行工作。他们在移交防务时,将积累的作战经验和防御部署图交给了接防部队。特别是对东海岸地区的地形特点和敌军可能的登陆点,都做了详细说明。同时,还将构筑的地下工事和通信设施完整移交。

9月初,第72师开始执行第二阶段的撤离任务。这个阶段主要是转移各类轻型装备和日常物资。第72师在撤离过程中,特别注意保护通信设施。那些埋设在地下的电缆和电话线,都是战时通信的重要保障,需要妥善移交给接防部队。

第74师负责最后阶段的撤离工作。他们要确保移交工作的平稳过渡,直到接防部队完全熟悉防务才能撤离。在这个过程中,第74师将战时总结的作战经验编写成手册,内容包括如何应对敌军空袭、如何组织反登陆作战等具体战术。

10月上旬,第24军发起了一项特殊的工作:清理战场文物。在东海岸的防御阵地上,遗留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物品,包括作战日志、战场素描、通信记录等。这些材料后来成为研究朝鲜战争的重要史料。

10月中旬,第24军完成了全部的撤离准备工作。在最后的交接仪式上,三个师的装备状况得到了检查组的高度评价。特别是那些新式榴弹炮,经过实战检验后性能依然良好,这为国产武器装备的改进提供了宝贵经验。

11月初,第24军主力开始向鸭绿江方向移动。为了确保撤军过程的安全,制定了严密的防空计划。行军队形采取分散编组,每个团都配备了防空武器。白天利用地形隐蔽行军,夜间则抓紧时间赶路。

11月下旬,第24军最后一支部队也安全抵达集结地点。此时的第24军,经过战火洗礼,已经成长为一支装备精良、战术成熟的劲旅。在长达400多公里的撤军路线上,他们始终保持着严整的队伍,展现了过硬的军事素养。

12月初,第24军全部撤回国内。这支在朝鲜战场上经受考验的部队,不仅带回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更为国产武器装备的改进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他们在东海岸的防御战例,成为后来军事院校的重要教材。

0 阅读:0

林格说历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