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红楼梦》,为何会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

小白红楼 2024-03-08 23:34:39

随着阅读《红楼梦》的深入,或许有不少朋友会有那么一瞬间,生出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来。只是,当我们回顾这部小说,却又能明确的肯定:它并非恐怖小说。

拥有如此感受正常吗?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第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当然,能够拥有如此感受的,一定是对红充满了真正的喜爱;对这部小说,产生了依赖感;至于初次阅读这部小说的,大概是不会有如此深情的感受。

而在第二点中,是什么导致我们产生这样莫名的恐惧感呢?或许,以下这两个方面,是关键。

一、一首《好了歌》,道尽了人生的虚空。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借着破足道人所唱的《好了歌》,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而在甄士隐的解读下,似乎作者将人生的虚空感,诠释的淋漓尽致了。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演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究竟在忙碌着什么?其实对于这一点,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哪些一瞬去思考;尤其活在当下的我们,尤其身兼重任、压力山大的我们,或许对于人生的空虚感理解的更为透彻。

曾经在网络上,便流传着诸多充满讽刺又充满心酸的声音:有下辈子要做狗的;有下辈子要做猪的!从这也可以看出,做人呐,确实不容易。

而在作者的眼中,在这个生活在封建社会大家族的衣食无忧的心中呢?似乎他同样对感受到了人生的虚空感。

他看透了“功名”、看透了“财富”;甚至于,连世间的至亲之情,也是体会到了骨髓之中。

如此充满消极感的文学艺术,似乎不应该被人追捧;当然,若在《红楼梦》整部小说中,都充斥着这样的韵味,想来它也不会吸引如此多的爱好者。

它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它对人生的虚空感看透了,但是,在小说中,它又给我们描述了诸多的欢笑。

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比如在大观园中多次举办的诗社活动。

在第一回中,它抛出了对于人生的看法,但从第六回开始,它又用一个又一个刻画鲜活的人物,在红尘之中为“名”为“利”奔波的身影,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

其实对于“人生意义”这个话题的探讨,并非《红楼梦》作者的专利,对于“人生意义”的探讨,在任何朝代之中、在任何社会之中都存在着。

比如当代优秀的作者史铁生,就曾在《我与地坛》中,冥想着人生之中最重要的两件事:生与死。而其最终,他感悟到了什么呢?正如他所说:“生”是一个事实,这是我们从这一出生的时候便决定了,而“死”,则是一件迟早会来,我们无需急于求成的事情。

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贾府的兴衰、通过大观园众人的聚散离合;一步一步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虚空;比如王熙凤一辈子都在谋取私利,但是,正如尤氏打趣她所说的:积攒这么多钱,到时候留到棺材里用。似乎凤姐的结局,正如尤氏所预言的,捞了一辈子钱的她,并没有真正享受过。

二、一语成谶的艺术手法,让《红楼梦》多了一份凄凉感!

“一语成谶”的艺术手法,在诸多的小说中,并不特殊;比如与它又着齐名评价的《百年孤独》,作者便从一开始,便说出了小说最终的结局。

只是,在《红楼梦》中,这样的手法更普遍。试看以下这四个细节,便是其中最常见的例子。

1、中秋节贾政地叹息。

中秋节的时候,众人相聚一堂庆贺佳节,期间,众人玩起了出灯谜的游戏。而当贾政,看见众人所出的灯谜后,便有了发出了这样的叹息。

贾政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益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用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心内愈思愈闷,因在贾母之前,不敢形于色,只得仍勉强往下看去。只见后面写着七言律诗一首,却是宝钗所作,随念道: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到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诗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

作为荣国府的当家人,或许感受到家族覆灭最深的,莫过于贾政了;而在看到众人所做的灯谜后,他也忍不住叹息着他们不堪的命运。

2、秦可卿临终托梦,惊醒的并非王熙凤。

作为宁国府的少奶奶,秦可卿姿色出众,温和可亲,无论是长辈、同辈,甚至连下人对她都十分认可。

只是,如此优秀的女子,却早早的去世了,临终之前,还特意托梦给了王熙凤。

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内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此时的贾府,是如冷子兴所说的:“外架虽然未倒,但内囊也用上了”;入不敷出的经济局面,也注定了贾府的衰败。

只是,秦可卿托梦凤姐如此直白的“谶语”,却让人回思之下难免生出一种凄凉感。

3、贾珍与众多姬妾庆中秋,那从祠堂中传来的一声叹息。

贾珍因要行令,尤氏便叫佩凤等四个人也都入席,下面一溜坐下,猜枚划拳,饮了一回。贾珍有了几分酒,益发高兴,便命取了一竿紫竹箫来,命佩凤吹箫,文花唱曲,喉清嗓嫩,真令人魄醉魂飞。唱罢复又行令。那天将有三更时分,贾珍酒已八分。大家正添衣饮茶,换盏更酌之际,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大家明明听见,都悚然疑畏起来。

贾珍忙厉声叱咤,问:“谁在那里?”连问几声,没有人答应。

尤氏道:“必是墙外边家里人也未可知。”

贾珍道:“胡说。这墙四面皆无下人的房子,况且那边又紧靠着祠堂,焉得有人?”一语未了,只听得一阵风声,竟过墙去了。恍惚闻得祠堂内槅扇开合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众人都觉毛发倒竖。

试读这样的一段情节,试着联系贾府一步一步陷入经济危机的荒凉;如此“叹息”之语,又何曾不是作者的叹息呢?只是,如此的“谶语”,也确实让人有种起鸡皮疙瘩的感觉。

4、面对抄检大观园,探春发生的无力抗争。

因为“绣春囊”事件,王夫人在王善保家的怂恿下,置居住在大观园中众多未出阁小姐的名誉于不顾,发起了抄检大观园的行动。

而在凤姐带着众人来到探春居住的秋爽斋的时候,却遭到了荣国府三小姐的激烈反抗。在这一刻,她也不再顾忌尊卑之别,发泄了心中的悲痛之情。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接管荣国府,探春可谓尽心尽责;为了开源节流,在接管的时间里,她想出了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法子;可是,她个人地能力始终是无力的;试想,连作为当家主母的邢、王这两位太太,都是自私自利的,这个家又怎能兴盛的了呢?

而抄检大观园,也正如探春在悲痛之下所宣泄的那般,成为了贾府被抄的提前预演。

小结:

阅读《红楼梦》,能够让心灵得到休憩,这是一本适合陪伴我们一辈子的书;只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随着对红的入迷与执着;其中对人生的消极之感,似乎也会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正如它所带给我们莫名地恐惧感一般。

然而,即便如此,它依然拥有着存在的价值;因为在这其中,除了这样些许的“人生空虚感”之外,更多的,是人情世故、是欢声笑语、是隐含着不同人生阶段的我们的身影!

0 阅读:8
评论列表

小白红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