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张学良和杨虎城联手发动“西安事变”,对蒋介石进行兵谏,迫使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团结抗日做出巨大贡献。
当时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内部,其实对兵谏蒋介石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支持兵谏的,这些人以于学忠、王以哲等人为首,还有一种是持反对态度,代表人物是万福麟等。于学忠原本是直系首领吴佩孚的部下,吴佩孚的部队被北伐军打败后,于学忠才率领残部投靠了奉军,虽然于学忠是半路归顺奉军的,但张学良却很信任他,在“东北易帜”后,于学忠算得上是张学良麾下的头号大将,当过河北省与甘肃省的主席。
周光烈是于学忠手下三个师长之一,北伐战争时期,吴佩孚被国民革命军打败,他就跟着于学忠投奔到奉军,当时他只是一个中下级军官。等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后,奉军改编成东北军,周光烈也开始得到重用,渐渐的升到师长位置,还率部参加了长城抗战。
“西安事变”发生后,周光烈积极支持张学良的兵谏,率兵在兰州控制住国民党的官员,为兵谏的成功做了不少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光烈率兵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后来由于他犯错,被免去了师长职务,只能担任虚职。
1895年,周光烈出生于山东蓬莱,虽然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他也能在私塾读书,而他学习成绩很好,在私塾读完书后,考入黄县的一所公益性学堂。
他后来到烟台的一所圣经学院学了两年英语,然后到外国人的店铺当伙计。他本人勤奋好学,不愿意碌碌无为的过日子,所以就考入山东省陆军小学堂、北京清河陆军中学,之后升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九期,和东北军中的郭寄峤、周福成等人是同学。
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周光烈被分配到四川,在军阀刘文辉手下当见习排长,由于川军内部地域性强,周光烈这个外省人得不到重用,所以他就离开四川跑到湖北。当时湖北是吴佩孚的地盘,于学忠在吴佩孚手下当第二十六师师长,周光烈就加入到于学忠的部队当连长,不久又升为营长。
1927年,国民革命军对吴佩孚发动猛烈进攻,吴佩孚在两湖和河南的地盘相继失去,于学忠不愿意归顺国民政府,所以就率领残部北上投奔张作霖的奉军。张作霖成立安国军政府后,于学忠担任国民军第二十军军长,周光烈为于学忠的卫队营营长。
于学忠
1928年底,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易帜,归顺国民政府,奉军被改编为东北边防军。
1930年11月,“中原大战”结束后,张学良通过支持蒋介石打败反蒋联军,成为国民政府的二号人物,控制着黄河北部地区,这时候周光烈担任东北独立第十八旅第六五一团团长。
1931年夏,军阀石友三在河北起兵反张学良,张学良派于学忠率部前去镇压,周光烈担任独立第十八旅参谋长,制定部队的作战计划。
1932年底,于学忠担任东北军第五十一军军长,杜继武为第一一八师师长,周光烈为副师长,率兵参加了“长城抗战”和“热河抗战”。
1935年5月,周光烈被授予陆军上校军衔。9月,周光烈正式担任第一一八师长,由于东北军其他部队在临洮被红军打败,周光烈率领第一一八师支援临洮,但红军部队没有和周光烈的部队正面发生冲突,而是撤往山西境内。
牟中珩
随后又驻守到兰州,在“西安事变”爆发前,于学忠担任甘肃省政府主席,兼第五十一军军长,手下三个师长分别是李振唐、牟中珩、周光烈。
1936年12月4日,周光烈赶到兰州,和于学忠与另外两个师长,一起到西安见张学良。12月10日,张学良亲自接见了周光烈等三个师长,张学良说蒋介石“剿共”是假,真实目的就是要趁机除掉东北军,如果自己出事了,他们三个师长一定要听从于学忠军长的安排,要是蒋介石召见他们,千万不能说错话,当时周光烈根本不知道张学良的意思。
当周光烈去往临潼的时候,他发现很多东北军的士兵在换防,军官说要保护蒋介石的西安至临潼途中之安全。很快蒋介石要接见周光烈、李振唐、牟中珩三个师长,蒋介石先是嘘寒问暖一番,然后说他知道东北军官兵都想打回东北,但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剿共”,必须“攘外必先安内”。
张学良
从蒋介石住处离开后,周光烈等三个师长又来到张学良那里,张学良询问了一些情况后,让他们立马返回兰州,千万不要在西安逗留。由于周光烈的妻儿在西安,他向于学忠申请在西安留几天,结果几天后就爆发了“西安事变”,周光烈迅速返回兰州。
张学良命令于学忠,为了配合西安的兵谏,一定要包围兰州绥靖公署,把朱绍良等高级官员抓起来,然后把兰州的中央军全部缴械。于学忠任命周光烈为兰州警备司令,负责维护兰州的治安,还要保证国民党官员家属的安全。
当时在甘肃除了中央军和东北军外,还有很多其他派系的部队,他们都时刻关注着西安的动态,湘军的毛炳文部驻守在静宁,毛炳文的一个师长,和周光烈是保定军官学校同学,这个师长打电话问周光烈,说东北军是不是已经“红”了,周光烈说东北军的诉求只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毛炳文
几天后,于学忠召见周光烈,告诉他西安的形势,说已经在和南京国民政府谈判,让他们一定要稳住兰州的稳定,和周光烈等人分别后,于学忠就赶往西安,最终张学良在送蒋介石回南京的时候被扣押。
1937年5月,周光烈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光烈改任第一一三师师长,跟随军长于学忠参加抗日。
1938年1月,日军重兵进攻徐州,第五十一军一共两万人死守蚌埠,血战临淮关,和日军四万人大战。周光烈下令全师坚守阵地,就算整个师打没有了,也不能放日军过去,经过八天的战斗,第五十一军守住了淮河,但部队伤亡七千多人。
淮河保卫战结束后,第五十一军又前往台儿庄参战,周光烈率领第一一三师顽强抵抗。面对日军的优势火力,战士们即用各式武器对准敌人的步兵群射击,最后跳出战壕反攻,与敌展开刺刀肉搏战。经过多次反复冲杀,阵地前血流满地,尸横遍野。一一三师最终击败了敌人的一再反扑。
1938年7月,于学忠担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周光烈继续担任第一一三师师长,率兵参加了“豫南会战”。
1938年12月,周光烈不知道因为犯了什么事,突然被撤销师长职务,少将军衔也被取消,之后他到重庆的军事参议院任职,在重庆和成都置办了房产和家人居住。
1947年,周光烈恢复了少将军衔,同时办理了退役手续。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周光烈在西安居住。
1980年,周光烈去往加拿大和大女儿生活。
1981年10月,周光烈在加拿大温哥华去世。
声明: 历史公共信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